最終,朱怡成把廖煥之和史貽直先找了過來,不知發生什么事的兩人很快見到了臉色難看的朱怡成。
朱怡成也不客氣,直接就把錦衣衛接到福建之事的消息說了說,隨后就看著他們兩人。
對于此事,廖煥之和史貽直心中同時大驚,同時又暗暗叫苦。前者是首席軍機大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后者不僅是軍機大臣還是左都御史,換句話來說管著都察院,包括下面的監察御史。
所謂的監察御史,這是當年朱元璋創建的制度,朱元璋根據唐時舊制設置了御史臺,后來又改為都察院,同時在全國設置了十三道監察機構,而負責這十三道巡查的御史就是監察御史,共有一百一十人。
如今大明雖復,但由于全國還未能全部收復,所以按照現在的行省劃分都察院暫時設置了十道,相比之前的行省劃分更為細致一些,至于監察御史人數也達到了九十八人,以作平日地方巡察工作,監察御史對全國上下大小官吏的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有權糾察彈劾,對重大的刑事案件還可以會同刑部、大理寺一同審判,這些都屬于都察院的本職工作,而現在福建出了這么大的事,作為都察院的一把手,史貽直驚愕之余更是憤怒不已。
出了這么大的簍子,分辨是沒任何異議的,史貽直當即就跪下表示自己失職,同時請辭軍機大臣和左都御史之職。而廖煥之同樣也是如此,雖說他作為首席軍機大臣不直接管理都察院,可以他的職位和權利,地方吏治出了此事,他自然是難咎其職。
兩人沒有推卸責任的態度讓朱怡成心頭的火平靜了下來,原本他就沒打算借此事奪了他們的職,要真論起來,這件事歸咎于他們兩人并不公平,何況把他們喊來是要讓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追究責任。
“福建之事作為軍機大臣你們自然有責任。”朱怡成先是嚴厲地說道,接著他又放緩語氣道:“但對于此事,其責還未到如此程度,你們起來吧。”
松了口氣,兩人連忙稱謝,這才起身。
“坐!”指了指一旁的位置,朱怡成等他們坐下后道:“朕已讓張冉去查了,福建那邊究竟是如何,有多少官員陷入其中,又到了什么程度,等查明后再進行處置,朕把你們請來是問問你們的看法。”
相互交換了下眼神,廖煥之起身道:“既然錦衣衛接到福建之報,臣以為此事應該有之,但正如皇爺所言,這事究竟多大,又有多少人參與其中暫時還未得知,皇爺謀地而后動自然是英明的,但臣以為,此事牽涉到監察和吏治,錦衣衛雖有監察之職,但畢竟名不正言不順,以皇爺耳目查訪固然可以,但朝廷也需派人下去,嚴查究竟。”
“廖中堂說的沒錯。”史貽直也起身道:“都察院為臣所管,此事都察院居然毫無報告,這是臣的失職,但朝廷規矩卻不可廢,何況地方是否真的糜爛這也是兩說,錦衣衛只不過是風聞而已,或許情況未到皇爺顧慮的程度,所以臣自請進一步核查,并由廖中堂的吏部派官員下去,給天下一個交代。”
聽他們兩人如此說,朱怡成微微點頭,廖煥之和史貽直說的沒錯,關于吏治之事,錦衣衛出面是不合適的,說白了錦衣衛只是情報機構,是對皇帝本人負責的,錦衣衛雖然有一定的監察職權,可是這個職權并不大,而且為了控制錦衣衛的權利過大,當初朱怡成就制訂過這個監察之權的權利范圍。
所以,張冉去查不是不能查,但必須要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去查,錦衣衛方面只是一個協助而已。再加上無論從朝廷的結構還是法律等等來看,由朝廷按照司法程序進行核查才是理所當然的,其實這也是朱怡成把他們叫來的原因。
“可以。”朱怡成點頭道:“如何查,派何人去,你們拿個方案出來。”
當即,兩人心中大定,對于方案他們自然是有的,朝廷對監察機構的章程都在,所以他們兩人很快就達成了一致,告知朱怡成由都察院派人下去,至于吏部進行協助和跟進,三法司那邊等查詢出結果后再進一步跟進。
“可有合適人選?”朱怡成問。
“回皇爺,臣覺得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徐旭是個合適人選。”
朱怡成回想了一下此人,微微點頭表示贊同,不過徐旭雖然素有清名,而且做事也干練,但畢竟對于福建不是很熟悉,朱怡成表示除了徐旭可以再派一人進行協助。
接著,廖煥之和史貽直各自提了幾個人選,但朱怡成都否決了,這些人雖然都是干吏,不過卻都是文官,這一次去福建查案,雖然朱怡成不以為地方會膽大包天到對抗中央的情況,但有些顧慮卻不能不考慮到,所以朱怡成是打算從軍中挑選一人,一方面文物結合,另一方面必要時候可以動用當地駐軍進行協助,如果僅靠文官的話是根本不可能的。
為了避免之前前明以文御武,導致文武分化,最終兵事敗壞,文臣之中又黨爭嚴重的情況,復明起朱怡成就尤其注意文武之間的職權劃分,而且立下了一套新的規矩。
在這套規矩下,普通文官,甚至地方大員之尊,都無法調動地方駐軍,更不用說對地方駐軍長官指手畫腳了。至于文官的親兵,比如說清廷方面的所謂督標、扶標兵等等,大明也全部撤消,除了指定的護衛外,文官手中沒有任何武力。
而武官雖然握著兵權,但這兵權也不是隨意可用的,除領兵在外打仗的將領,駐扎地方的軍官對于部隊的調動有著嚴格的規定,一旦違反規定調動部隊,先不說能不能調得動,那也是幾等同于謀反之罪。
所以出于這些考慮,朱怡成決定再派一員軍方人員同行,但這個人選卻不是那么好選,提了好幾個人朱怡成都不滿意,廖煥之想了想,突然說道:“既然如此,皇爺何不用陳五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