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85章李旦進京

  嚴格來說,李旦還在進京的路上,他自登陸天津衛那一刻開始,米柱就知道了,李旦率領一支大船隊而來,拉來五十萬石糧食。

  李旦這縱橫四海的大海商大海盜,搖身一變,成為從三品的錦衣衛指揮同知之后,手下們那是雞犬升天,他這指揮同知,不是虛銜,手底下掌有一海上鎮撫司,理論上在海上,他們擁有極大的權力,凌駕于各地水師之上,算是當上了他的大海盜王了。

  米柱招安,為他設計的方案是令李旦信服的,他這錦衣衛指揮同知,掌海上鎮撫司事陸地有身份無執法權,但在海上,他是真正的大海王,作為回報,他交出了艦隊,還有將收入二成五作為皇室金花銀,這是一大筆銀子,但這銀子一交,有了合法身份,他們就不用怕隨時讓各地水師剿了,拿去砍頭。

  現在他們是皇帝的爪牙鷹犬,處處高人一等呢?飛魚服往身上一套,誰人敢動他們。

  招安之后,他們變成黑水艦隊,可進駐各大軍港,也是皇帝的私人武裝,海上緝私的主力,除了緝私之外,往海外拉回來了大量的糧食,各大港口堆積如山,大大的化解了大明的糧食危機。

  成為了皇帝的金牌打手,李旦十分得意,出入不再騎馬,而是坐著八抬大橋,吹吹打打,嗚啰開道,好不威風,他是收到了風,他將被任命為錦衣衛都指揮使之職,掌海上鎮撫司事,他部門的職能擴大了,以前是海上北鎮撫司,現在是鎮撫司了,所以他們歡天喜地來接任。

  李旦的出現,讓米柱持錦衣衛的權力往海上延伸,這是以前,錦衣衛勢力不到之地,現在填補了這一空白。

  海上司的成立,原本是緝私、維護海疆安全、監督水師各部,偶爾為皇上走走私,賺點小錢什么的,現在好了,居然變成了運糧隊,這一點誰也始料不及。

  大明南方為產糧區,北方物產不足,常要靠南方運,所以要征運漕糧以彌補不足。

  征運漕糧的省份有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和山東六省,宣德時最高達六百七十四萬石。這是個什么概念呢?1石米重量就是125斤,但石作為計量單位,標準是120斤(一石四鈞,一鈞30斤),只是古代計量向來混亂,俗語十里不同音,計量單位根據時間、地點的不同,變數也很大,據說萬歷年間一石就合后來的188斤左右。

  這些漕糧主要給駐守北京和東北、西北邊疆的軍隊作為軍餉。此外,還有所謂的白糧,歲額二十一萬四千石,均系江南出產的白熟粳糯米,質量更好,由蘇州、松江、常州、嘉興和湖州五府供納,主要用于供宮廷、宗人府及京官祿糧。

  在明代,漕糧使用支運法。即在淮安、徐州、臨清、德州等地設倉收囤。各地應繳納的糧食就近運至四倉,再由運軍分段接運至通州、北京。節節接運,故名支運。

  這里有兩個細節,其一,漕運不僅是官方承擔的事兒,農民也可參與運糧,如參與運糧則免納當年稅糧;如果納當年稅糧則可免除運糧。相當于二選一。按當時計算,糧的比重約占支運的四五成;其二,運軍從各倉支出的糧,不一定是該倉當年的進倉糧。倉里的糧食并非即收即放,而是一年壓一年,使倉中總有存糧,以便穩定存量,保障供給。

  另外一種是兌運發:宣德年間,支運法改為兌運法,江南漕糧諸倉,往返幾一年,誤農業。令漕至淮安、瓜洲,兌與衛所,官軍運載至北,給與路費耗米,則軍民兩便。是為兌運。”即,各地漕糧先運至淮安和瓜洲,兌與運軍轉運。百姓不再全程參與運輸,軍運的費用則由農民承擔。這樣做的好處是,農民可以省出時間來從事耕種。

  本朝初期承元之故,以海運為主,河、陸兼運為輔。一由江入海,經直沽口至通州,或徑往遼東;一由江入淮、黃河,自陽武縣陸運至衛輝府,再由衛河運至薊州。江南漕運,則由江、淮運至京師南京。以承運者而言,海運為軍運,其余都是漕運。

  因為京師在此,漕運乃是維護京師和九邊穩定,乃朝中重中之重,所以特設:置京畿都漕運司,后置漕運府總兵官。景泰二年又設漕運總督,品級為從一品或正二品。與總兵官同理漕政。漕運總督轄十二總,運軍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運船一萬一千七百只。

  在地方上,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縣總書等(均為地方長官的副手)掌管本地與漕運有關事宜。

  朝廷戶部和漕府派出專門官員主持各地軍、民糧船的監兌和押運事宜。州縣以下由糧長負責征收和解運。糧長下設解戶和運夫,專供運役。從上至下,密如蛛網,這構成了大明漕運的龐大體系,漕運等同大明帝國的輸血管。

  以前的李三才就是撫淮十三年的漕運總督,不怎么貪錢,也弄了幾百萬兩銀子。

  在元代,武力強極一時,是海運為主,漕運為輔,至本朝,則改為漕主海副,倭患和風浪是一方面,主要還是開放海運獲大利的是南方集團,會損害北方大家族的利益。被朝廷所禁止其次,華夏自古以天朝上國自居,以為外國的東西不如中原的好,不如中原的全面,沒有交易的必要,所以漕運在大明興旺到了極點。

  只是近幾十年,天氣變冷,大運河冰封期長達三四個月,陸地上不能滿足所需,只能考慮海運,但海運有海盜和風浪之難,而且海運動了許多人的利益,所以許多人是持不配合狀態,想搞也搞不起來,導致每年北方秋冬開始,米價就飛漲。

  李旦歸順后,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依附大運河漕運而活的人,何止百萬,你大張旗鼓的搞海運,得砸多少人飯碗,所以許多地方寧愿北方年年餓死人邊軍士兵在寒風中挨餓,就是放任糧在倉中發霉,也不發貨,地方不發貨,漕運從何談起?

  只是米柱什么人?李旦什么人?會是讓一泡尿憋死的人嗎?地方不發貨,他們在海外運進,光是今年,就從海外運糧四百萬石至各大港口,主要是天津、旅順等,大大的解決了糧食危機,打壓糧價,市面供應始終充足,讓那些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的人算盤落空。

  李旦能與許顯純、曹隨等不可一世人物同為都指揮使,是因為運糧搞錢有功,他雖不像兩大牛人一樣,一個擒林丹汗,拿下傳國玉璽;一個將水西水西搞得天翻地覆,但他為皇室弄來的金花銀運來的糧食,皇帝是記在心里,所以一樣任命他為錦衣衛指揮使,成為當今三大指揮使之一,掌海上鎮撫司。

  李旦這個人,特好面子,他以前出行,侍衛扈從百人,高舉肅靜回避牌子,好不威風,現在得知自己榮升錦衣衛都指揮使,賜坐蟒袍,便特侍從人員升至三百人,這其中禮儀人員就占了一半,不像米柱,除了兩個人高舉他牌子旗號的外,其它的清一式為武裝人員,雖然只有一百,但戰斗力很強。

  米柱衛隊三百人,但京城外出,一般是只帶百人,這不,他率領一百騎兵在京城十里外迎上了李旦的隊伍。

  李旦的衛隊,一路吹吹打打而來,好不風光,他的前導官騎著馬前行,一路高報李旦名號,讓百姓們閃開,過到官階比自己高的,則是自己閃開,看見米柱的隊伍,有些狐疑:清一式彪悍騎士,佩板甲,披風戴貂帽,這是頂級配置,卻是沒有旗號,他拱手道:“前面是那一位大人?”

  湯正策騎出列,說道:“欽命東廠、錦衣衛提督、澳州伯爵米柱大人在此!”

  前導官大驚,忙翻身跪下,大聲道:“卑職李旦大人座下小旗李思佳,參見提督大人!”

  米柱淡淡的道:“李旦大人可在?”

  李思佳道:“正在后面轎中。”

  米柱道:“引見!”李思佳便騎著馬,領著米柱一行來到李旦轎前,為什么是一行人?湯正、燕南天等四大侍衛跟在身邊。

  李旦得訊,命忙停轎,正要見禮,未接任前,他乃從三品錦衣同知,即使接任指揮使后,米柱乃當朝伯爵,欽命錦衣衛、東廠提督,所以還是比他官大。

  米柱忙翻身下馬,扶住說道:“李大人免禮!”然后正了正衣冠,一拱道:“岳父大人在上,請受小婿一拜。”

  李旦一捊胡子,說道:“賢婿免禮!”

  這是一個禮法的年代,米柱官比李旦高,李旦必須見禮,但從另一方面論,李旦輩份比米柱高,米柱必須見禮,這是規矩,亂不得。

  米柱也沒有下跪磕頭的意思,他說道:“數月未見,岳父大人豐采依舊,令人喜悅。”

  李旦也道:“賢婿是豐采更勝從前,請,馬車里敘話。”

大熊貓文學    明末之偉大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