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奉銓被林尊文訓得面紅耳赤,也覺得自己不對,只好怏快而去,去迫他最愛的老婆自殺全節。
朱燮元贊嘆道:“林大人果然考慮周全。”
秦良玉道:“戰爭是軍人的事,何不給王妃她們一條生路。”
牛歡喜道:“下官有一秘窖,可供十余人生活一年。”
林尊文道:“不行!餓小事小,失節事大,王族中人,受百姓血食供奉,自應為萬民表率,與城共存亡,才是一王族子孫應該做的。”
叛軍蜂涌而至,正準備發動進攻。
忽然轟隆之聲不絕于耳,城外響聲震天,叛軍的慘叫聲也震天。
轟隆聲如狂雷連擊,不絕于耳。
不但明軍詫異,連叛軍也詫異,他們沖了上來,距明軍只有百步,卻是不由自由的停了下來,向巨大轟隆聲方向望去。
巨大轟隆聲不絕于耳,宛如雷電,撕裂長空。
牛歡喜大喜,大聲道:“這是紅衣大炮!紅衣大炮,援軍來了,咱們有救了!”
牛歡喜大聲歡呼,明軍跟著歡呼,惶不可終日的全城百姓也變驚為喜,大聲的歡呼。
叛軍震驚莫名,統兵大將張彤不知如何是好,是命令部隊進攻還是先撤,他沖上城樓一看,頭皮為之發麻。
府河上駛來幾十艘小型戰艦,對著叛軍大陣狂轟,叛軍大陣人山人海,七八萬人擠在一起,炮彈落入兵陣之中,犁出一條條血肉胡同,炸得叛軍血肉橫飛。
在如此天威面前,由烏合之眾組成的叛軍頓時大嘩,哭爹喊娘的爭相逃命,幾萬人的大陣,頓時崩潰,像是炸開的蟻窩。
江小夏意氣風發,指揮五十戰艘,用旗語聯系,協同炮擊,炸得他們血肉橫飛,支離破碎。
而且,南側官道,一支明軍騎兵冒出,正在集結。
張彤看見如此天威,只好逃命。
叛軍看見主將逃命了,也跟著逃命,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
叛軍崩潰,秦良玉乘機發動反攻,奪回了城墻和城樓,將叛軍逐出門外。
牛歡喜用望遠鏡一望,看見皇家衛隊騎軍在集結,他大喜道:“第一鎮的兄弟們來了。”
這正是孔德興指揮皇家衛隊第一鎮殺到,二千騎兵殺至,四千名火槍手緊隨其后。
六千大軍開始集結。
叛軍發現,明軍火炮,天威無敵,但是射程是有限的,逃出二里之外,啥事也沒有,叛軍們紛紛逃出二里之外,龜縮于營盤之中,奢祟明怎么呼叫彈壓,也制止不了。
叛軍逃回營盤,多日辛苦戰果毀于一旦,奢祟明氣得想哭,這二萬多人的辛苦犧牲,是白費了,仗白打了。
奢祟明問計于扶國楨:“這仗該如何打!”
扶國楨道:“撤回內江、資陽,據城而守,敵軍平原無敵,但在山地展不開,優勢不大,我軍應盡掠物資人口,撤回高山,在高山密林之中,與明軍纏斗,敵進我退,敵退我打,敵軍師老無功,耗費糧響巨大,自然會撤退或提出議和。”
奢祟明淡淡的道:“準備出戰。”
明軍既然敢出戰了,就應該要打,連與明軍野戰的勇氣也沒有,還造什么反?
聽扶國楨的屁話,敢情他造反死了這么多人,就是為了原地踏步?他不敢去明軍軍艦,并不代表野戰也怕他們。
孔德興指揮部隊列陣,騎兵在前,步兵在后,孔德興檢閱騎兵,厲聲道:“讓這些夷人知道你們的真本事,為榮耀而戰!”
“為榮耀而戰!”二千蒙古騎兵高舉馬刀,厲聲叫道。
大明皇家衛隊和黑水衛水,招收大量蒙古人為騎兵,為雇傭兵,這些人是天生的騎手,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對于可以在馬背上吃飯睡覺的他們來說,其它的騎兵,只是騎著馬的兵。
孔德興厲聲道:“大明!萬勝!”
這是一支由大明武器裝備起來的蒙古鐵騎,全身披著重甲,連戰馬都披甲,這是大明都相當少的重騎兵。
一千重甲騎兵,一千輕騎兵。
輕重騎兵區別主要在于護甲,重騎兵的護甲更為全面更加堅固。
戰場上的作用,輕騎兵的任務主要是掩護側翼、襲擾敵陣、追擊逃敵、擴大戰場控制面積。
重騎兵的任務就比較少了,主要用于沖擊敵陣,一般作為決定性的打擊力量使用,說白了就是王牌部隊,連大明的皇家衛隊第一鎮也只有一千重騎兵。
以前的古代的輕重騎兵之間的區別還有一個,就是地位與財富的差別,輕騎兵的地位和財富一般情況下不如重騎兵,因為古代軍隊的裝備多數是士兵自己購買,所以只有有錢有地位的人,才能裝備足夠堅固的昂貴盔甲,并購置能夠承載這個重量的高大戰馬。
現在皇家衛隊騎兵,兵是雇傭兵,武裝是公家的,沒有地位輕重的分別。
而且掌握了大型鍛造技術和制鋼技術的東廠,他們制造一套重甲騎兵裝具,成本遠沒有軍器監高,說來別笑,米柱弄了二千套重甲騎兵護具,其實是用來玩兒的,作為儀仗隊的,孔德興當寶,偷偷的弄了一千套來,裝備他的一鎮騎營。
其實在現在,重甲騎兵很少出現了,重甲騎兵一出現,戰爭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觀。人力是無法披著重甲的騎兵抗衡的。連人帶馬裹在鐵甲里的騎兵,給步兵帶來的極其強烈的震撼力。在歐洲,重甲騎士一直是戰場上的主宰,直到火器的出現。
但在華夏,重甲騎兵只是昊花一現,隋唐開始就被輕騎兵所淘汰。
原因之一,機動性太差。人和馬的鐵甲加起來至少一百斤,再加上騎士本身和武器裝具的重量,馬的負荷要達到200多斤,即使是高頭大馬,也很難長時間高速沖鋒,因此重甲騎兵只能用來破陣,屬于一次性使用,破完陣就沒用了。
華夏戰場非常廣闊,需要軍隊在幾百甚至上千里的范圍內快速機動,重甲騎兵很難適應這種環境,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地域狹小,重騎兵也可以四處征戰,如果對手是靈活的輕騎兵,不愿意正面交戰,重騎兵的破陣功能就用處不大了。
原因之二呢是太貴。重甲騎兵的人、馬、甲都是優中選優,無論是購置費用,還是平時維持費,都遠超其他兵種。在重甲騎兵的鼎盛時代,一般軍閥最多能養千把人。李世民的玄甲軍好像也是這么多。重甲騎兵就像后世的特種部隊,用起來爽,都是靠錢砸出來的。不到關鍵時候,是不肯拿出來用的。
花了這么多錢,卻只能在少數情況下投入重騎兵。用一句務實的話說,重騎兵的費效比不高。而且重甲騎兵主要用于沖陣,即使成功,往往也傷亡不小,每戰都要補充新的人和馬,確實花費太高。
原因之三,武器發展太快。尤其是弩的發展,讓重騎兵的優勢無法發揮。尤其是弩的射程和破甲威力越來越大,使重騎兵的鐵甲失去保護作用。唐朝時,射程達兩、三百米的弩已經廣泛裝備,更有車弩,一次性可發射七支鐵羽箭,射程上千米,這種鐵羽箭和步兵用的矛一樣大,如果射進重騎兵的隊列,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傷亡。
除了弩,弓的進步也使重騎兵的防護顯得不足,只好加重鐵甲,后果是馬更吃力,機動性更差。另一方面,步兵也有了克制重騎兵的近戰兵器。唐代的斬馬刀,以及后來發展出的陌刀,由精銳步兵使用,列陣而戰,騎兵甚至無法正面沖開陌刀陣。
宋朝的鉤鐮槍、大斧等等,都起到了克制重騎兵的作用。經過嚴格訓練,具有犧牲精神的步兵完全能夠在面對重騎兵時不落下風。而重騎兵因為負重太大,一旦落馬,連爬起來都困難,只能任憑步兵宰割。
這些原因導致了重甲騎兵在華夏戰場上無法占據主導地位,蒙古軍隊雖然也有披甲的騎兵,但已經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重甲騎兵了。他們更像輕重兩用的部隊,輕騎兵多穿一層鐵甲就可以執行沖陣任務了,也不用放棄騎兵的靈魂——機動性。
機動性,才是騎兵的靈魂。
現在孔德興使用重甲騎兵,攻擊叛軍的大陣,這重甲騎兵一出,這巨大的令人望而生寒的鐵甲怪獸,就令人為之膽寒。
奢祟明力竭聲嘶的大聲叫道:“列陣、舉盾、車弩呢!床子弩呢,這些該死的白骨頭,統統的該死!列陣,長槍兵在前排,步兵…。”
他們可以躲水軍的炮擊,但對于緩緩推進而來的明軍步騎,他們躲不了,也閃避不了,難道營盤也不要了,成都不打了。
對方只有六千人,而他們則是有近七萬人,雖然其中五六萬是臨時捉來充數的,但就是五萬頭豬拱過去,也可以讓明軍拱一壺吧?
叛軍膽氣為之奪,居然被六千叛軍壓著打,未開戰,在氣勢上就讓對方壓著。
扶國楨對羅乾象道:“不想死,就讓手下聽話的聚起來,看某眼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