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啊!”此時獨自一人在武林之上行走三天的天道奇俠,心中卻感無聊非常。
“快追,不能讓他逃了!”就在天道奇俠大感無聊之時,卻聞前方草鬧之聲大盛。
如此變故卻令無聊的天道奇俠帶來了消遣之機。
“看來!”只見天道奇俠化光而行,而前方卻是葉口月人在追殺一年輕人。
此人一頭金色黃毛,手指兵刃亦為橙黃色,外殼嵌有利刃,一片一片接合而成,關節處可自由彎曲,變化出圓弧形、長鞭、刀等各種武器。
“嗯,柳無色?”此種外貌與兵刃,再加上為葉口月人追殺,天道奇俠頓時想到一人。
此時柳無色渾身浴血,紅血與藍血已經侵染了柳無色渾身上下,并且看著柳無色蹌踉的動作,明顯是有沉重的內傷在身。
(葉口月人的血液為藍色。)
“虛無飄渺。”天道奇俠此時的身份乃是武癡傳人,行俠仗義乃是本分之事。
虛無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飄渺者隨風飄揚,隨水浮流。
一掌之下無形無相,其意飄揚浮流。
中招者無聲無息紛紛倒地,身體無傷無痕,宛若緩緩睡去。
如此變故,卻是使前方不斷逃亡的柳無色精神一松。
隨機柳無色的精神與體力再難撐持,雙眼一黑昏倒在地。
“哎,蜀道行啊蜀道行,你家小孩還未滿18歲,就讓他出來走跳江湖,你以為誰都能像素續緣一般!
蜀道行,今天要不是遇到吾,你就要白發人送黑發人了!”天道奇俠扶著柳無色,卻是發之內心的一聲感嘆。
隨后天道奇俠點中柳無色身上大穴,為其止血,隨后就是一系列專業的醫療手段,上藥、縫合、包扎,當一切結束之后,柳無色已經被包成了木乃伊。
天道奇俠的手法是專業的,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柳無色外傷過多,一點點的包扎太浪費時間,還不如一次到位,全捆一遍來的省事!
隨后天道奇俠背起已成‘木乃伊’的柳無色化光而去,方向乃是柳無色來的方向。
看到柳無色的模樣,天道奇俠大致能預料到,發生了何事。
天道奇俠仰視高空,卻見一艘幽艫飄浮在上:“嗯,看來王隱此次沒有毀掉一艘幽艫!”
眼見幽艫在此處,天道奇俠相信,應該還有其他人附近,只是不知是否有銀狐。
天道奇俠身形一動,以穿云眼查探四周的情形。
以天道奇俠的能為,全力施展穿云眼,除非對方實力高強,并有心隱藏,否則百里之內是無法逃過天道奇俠的雙眼。
天道奇俠目光所見,西南方四十里之外,有十數人出沒。
西北方六十里之處,也有十數人出沒。
“嗯!”天道奇俠心中略微思索,卻是先救近處的。
只見天道奇俠背著柳無色,向西南方而去。
不是天道奇俠不放下柳無色,乃是因為高空之上,幽艫飄浮,天道奇俠顧慮幽艫之上再派兵馬。
四十里對天道奇俠來言,轉瞬即到,雖然他們也在前行,不過可能是因為且戰且退的關系,他們行進的速度卻是無法與天道奇俠相比。
天道奇俠眼前所見,卻是銀狐此時被葉口月人追殺,他身后的葉口月人實力較比追殺柳無色的要強上一籌。
此時葉口月人終于追上銀狐,并將他團團圍住,此時銀狐唯一能做的就是殺出一條缺口。不過銀狐的傷勢較比柳無色要輕很多,以銀狐的實力應該不成問題 “賤奴,束手就擒!”葉口月人為首之人,口出輕蔑之語。
“嘴臭。”卻見銀狐手中的紅狐刀冷鋒無情,殺意蒸騰。
而觀戰的天道奇俠沒有絲毫猶豫,掌法再出:“虛無飄渺。”
虛無飄渺再出,以天道奇俠絕妙的控制下,擊中每一個人。
而眼前的這些葉口月人,也不愧被天道奇俠評價高于追殺柳無色的那一批,畢竟天道奇俠掌勁一份為十,上一波全數身亡,而這一波總算有一個站立不倒。
“是誰?”眼見其他葉口月人紛紛倒地身亡,僅剩的一人,卻又身中掌勁,內傷沉重。
“天道有常,日月星辰有其軌,萬物隨法,興亡擅替有其道。”此時天道奇俠身背柳無色出現。
“是你,天道奇俠,原來如此,我死的不冤!”這是他臨死之前的最后一句話。
“多事!”此時銀狐看著眼前之人,冷冷的回應。
“喲,銀狐!這是對救命恩人說話的口氣!”天道奇俠不滿銀狐的之態。
并且天道奇俠也知曉銀狐認出了自己,畢竟動物的感覺都是十分敏銳的,而且這只動物還是一只狡猾的狐貍。
“你不出手,這些人也不是對手!”
“是是是,這些歪瓜裂棗怎么可能是你銀狐大人的對手,不過就是他們死,你重傷。如果再傷到你那俊俏的面容,和可愛的耳朵,我想臥江子一定會棄養你的!”
“可惡,想打一架嗎?”天道奇俠之言十分刺耳。
“不聊了,他,你先幫我照顧!”已經惹毛了銀狐,天道奇俠不打算繼續,只見天道奇俠將身后‘木乃伊’扔給銀狐。
銀狐見飛來之物,不欲接下,不過天道奇俠的下一句話卻是使銀狐身形瞬動:“這人是柳無色!”
急忙接下‘木乃伊’的銀狐,抬頭看向天道奇俠,此時銀狐俊俏的臉龐門帶有一絲惱怒。
最終銀狐只看到了天道奇俠的身影消失的方向。
銀狐知曉此時天道奇俠欲往何處,畢竟他已經救下了自己與柳無色,那么那個方向就是最后一人的方向。
離開的天道奇俠向北偏西的方向而行,那個方向應該就是王隱所在之處。
“王隱的實力是三人之中最高,那么追殺他的人也應該是三撥人之中最強的,不知道王隱能否堅持住?”
王隱,王隱,王者之隱。
原名八荒無盡與四無君、沐流塵的摯友,也是四無君原本王者之刀的最佳人選。
不過后受蜀道行俠之道感召,退隱山林,修身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