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是票的年代,買布要布票,,買一些緊俏商品也需要票,比如自行車等等。小時候好像買塊豆腐都需要票。
在楊可的記憶里,好像沒過幾年各種票也就逐漸取消了。
好吧,那就做高粱米飯吧。
楊可淘完米,放入電飯鍋里,多放了很多水。
正常煮飯時間是不夠的,因為高粱米比較硬,所以到時間跳閘,還是要再煮一會兒的。
后來國家整體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后,尤其是在東北,夏天吃高粱米水飯,土豆拌大茄子,或者燉蕓豆,再吃上一枚咸鴨蛋、小咸魚,那是相當不錯的。
所以各地都有農家院,吃的就是此時楊可不愿意吃的粗糧。
但在當時,卻不好吃,人們更向往大米白面。
楊可看見菜籃子里放的是蕓豆,于是開始摘蕓豆、削土豆。
沒有肉,只好用葷油了。
因為天氣熱,葷油已經不是凝固的。
楊可又進入東屋,摸了摸炕,還好,不潮,那就不用生爐子了。
如果生爐子,小妹這一夜都無法入睡。
用液化氣做菜吧。
晚飯的時候,楊可告訴爸媽半夜出差去濱城。
老兩口為之一愣,兒子只是一個剛剛轉正的工人,廠子沒人了咋地。
楊可為了讓二老放心,簡單地說了上次去牛莊的事情,以及今天接到省服的傳真。
二老還是有些將信將疑,楊可掏出傳真,遞給二老。
上面的字二老還是認識的:請楊可速來省服服裝一科,署名:一科、馮麗。
二老這才相信,楊可媽周芳道:“一會兒我給你找換洗衣服,還有洗漱用品。對了,還得帶點錢。”
“都不用,我都弄好了,廠子支了我200元,我只去一天,夠了。”
周芳哪能同意,楊可也就不再聊這個話題,小妹道:“哥,那你能看見我姐姐嗎?我都想她了。”
“應該差不多吧,我計劃辦完事,直接去她學校,媽,用我帶什么東西給妹妹嗎?”
“不用,她也馬上放暑假了。”
這個話題聊完后,楊大河道:“我聽廠子里的人說,你昨天晚上在廠外又和李紋革打架了,是嗎?”
楊可本想不說,但一想這事瞞不住的,于是輕描淡寫地道:“也不算是打架,就是相互推搡了兩下,你看我哪哪都沒受傷。”
周芳道:“我上次告訴過你,讓你離他遠點,你怎么不聽呢,他可是李剛的兒子,我們惹不起的。”
“知道了,媽,我以后躲著他就是了。”
楊可不想讓二老擔心,所以順從地答應著。心中卻不以為然,要是再惹我,還照打不誤!
小妹感覺哥哥真是變了,不論是氣質還是談吐,都與以前大相徑庭。
眼前的哥哥更加沉穩,給人一種安全感,而且有一種無形的威嚴,雖然不明顯,但她明顯能感覺到。
在她想來,哥哥應該是上班后,見過世面,自然而然的變化吧。
所以不贊同媽媽的觀點:“媽媽,這都什么年代了,怕他啥,法律會為我們做主的。我哥就是好樣的。哥,我支持你。”
“小小年紀懂得什么,亂起哄,快進屋學習去。”楊大可說道。
楊菊做了一個鬼臉,伸了一下舌頭,然后笑呵呵地對楊可道:“哥,見到姐姐別忘了帶我向她致以妹妹的親切關懷,呵呵。”
“放心吧,忘不了。”
長話短說,楊可存完車子向候車室走去,通向候車室的臺階大約有十來級,一名女士背著一個大包,手中還拎著一個大帆布包,艱難地走到臺階前,放下手中的包,擦汗。
因為已經接近午夜,站前雖然有燈,但燈光昏暗,楊可走近才看清楚,是一名大腹便便的年輕孕婦。
楊可左右看了看,見沒有人,心中納悶,深更半夜的,咋沒有人陪同。
“同志,你是要進站嗎?”楊可指著候車室,問道。
女子身高大約1米61左右,白色汗衫,綠色軍褲,腳穿一雙白色旅游鞋。
梳著短發,額前已經微微出汗,嬌美的臉有些浮腫,應該是懷孕帶的吧,楊可心想。
女子有點微喘,點了點頭。
此刻站前的人已經很少,只有進進出出的人,那些小商販早已經回家進入夢鄉了。
如果楊可幫忙去拎包,保不齊會被誤會是搶劫的。
于是掏出火車票,遞給女子,道:“我去濱城,我幫你拿進去吧。”
女子借著燈光掃了一眼車票,微微一笑,點頭道:“謝謝你啦。”
“客氣啥,出門在外就得相互有個照應。你把背上的包也拿下來,我一并幫你拿進去。”
女子毫不遲疑,拿下背上的包,楊可一手一個,拎著包踏上臺階。
進入候車室后,楊可左右看了看,分南北檢票候車室。
“同志,你去哪里?”
楊可的意思是要把包裹送到她的候車區域。
“我也去濱城。”
“真巧。”
于是二人徑直來到南行檢票區域等候。
楊可沒想到候車的人能這么多,根本沒有坐的地方。
下午買票的時候,雖然沒有買到坐票,楊可也以為人不會很多,但此刻人頭攢動,令他重新認識了一番人口眾多的兇猛。
候車室的墻上拉著橫幅:計劃生育好!
計劃生育在1982年杯定位基本國策,并且寫入憲法,主要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實施以來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不遠處的橫幅是:維護社會治安,人人有責!
有一位年輕女孩從座位上站起來,道:“你坐吧。”
“謝謝你啊。”
女子道謝,然后扶著長椅子的靠背,小心翼翼地坐下。
楊可則是把兩個包裹都放到女子的腳前,然后環顧四周各色的行人,饒有興趣地判斷著都是干什么的。
身邊放著鼓鼓編織袋的人,大多是到外地打工的農民工。
當時國家的改革開放給了人更多的希望,但是外出打工的農民還是極少數。
他們舍不得離開養活他們的土地,因為通訊不發達,對外面的情況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大多不愿意出去。即便出去,也是在附近的小城鎮打工。
---------------------------
PS:求收藏,求推薦,謝謝書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