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四十章 帝國的一點點改變

  李泰初的話,讓五人一愣,然后訕笑了起來。

  要是這話是真的,他們可得保守秘密,不然那些同袍非得殺人不可…

  李泰初笑道:“好了,開個玩笑,你們都是哪里的兵啊?”

  “將軍!”盧十四語氣中略帶激動,道:“我是碎葉城的兵。”

  “碎葉的?”李泰初眼中閃過一絲懷念,他拍了拍盧十四的肩膀,道:“我也曾經統領過碎葉之兵,現在來看,你倒是我的舊部。”

  “嘿嘿嘿…”盧十四傻笑了起來,也不知道說什么好。

  “對了!”盧十四仿佛想起來了什么,他開口說道:“還有一個也是碎葉的,只是睡著了,將軍,我把他叫醒…”

  “不要不要。”李泰初連忙勸道:“這兩個月你們也累了,還是讓他好好睡吧。”

  “哎。”盧十四應了一聲,然后就不知道自己該說什么比較好了,李泰初倒是讓眾人顯得十分健談,他拉著五人聊了聊家鄉,又出帳篷考較了一下他們的武藝。

  然后李泰初關心了他們許久,這才離開。

  李泰初離開后,自然是到別的帳篷去了,而盧十四他們,卻激動的有一些睡不著,盧十四躺在床上,想著自己接下來該怎么辦,想著李泰初到底是一個什么人…

  想著想著,盧十四沉沉睡去了…

  盧十四睡了,李泰初可還沒有睡,一直在軍營巡查到子正,李泰初才在軍營睡下,第二天,又早早的起來,去參加了朝會,討論糧草問題。

  現在的關中并不缺糧,總之,供應這八萬大軍肯定是夠了,另外還可以通過運河,從兩淮湖廣運糧到洛陽,然后再運糧北上,為軍隊提供后勤補給。

  朝堂上有爭議的地方在于,運糧到底該不該給錢?

  要知道,本來像這種戰爭運糧,是民夫們服徭役,為國家貢獻力量的,國家只會管吃喝,至于錢,是根本沒有的。

  徭役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有關于周代征發徭役的規定。《孟子》則有“力役之征”的記載。秦、漢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

  唐初的時候,徭役比起前朝有所減輕,但中期以后,服役增加,民戶就開始大量逃亡。

  因為徭役這個東西,完全就是無償勞動,戰爭這種事情沒準的,一旦百姓被征調,敢抗命基本上等于造反,但是有時候,不抗命其實也是死,因為要是征調徭役的時候,正是耕種之時的話,那田地必然減產,因為男人服徭役,只能讓女人去種田了。

  糧食一減產,很可能就會不夠吃,到時候百姓就只能借糧,還得上還好,一旦還不上,那最后的下場就是淪為奴婢,生死落于他人之手。

  就這,借到糧和變成奴婢的其實都還好,最慘的是連糧食都借不到,最后只能逃荒,甚至是活活餓死!

  要是國家免費借糧呢?呵呵…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青苗法?

  王安石執政后,于熙寧二年(1069年)實行青苗法,規定凡州縣各等民戶,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可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谷,以補助耕作。

  借戶貧富搭配,十人為保,互相檢查。

  貸款數額依各戶資產分五等,一等戶每次可借十五貫,末等戶一貫。

  當年借款隨夏秋兩稅歸還,每期取息兩分,實際有重達三四分的。

  初期,青苗法在河北路、京東路、淮南路三路實行,這項措施本是為了抑制兼并,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救濟百姓,但實際執行卻出現了巨大的偏差:地方官員強行讓百姓向官府借貸,而且隨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為了邀功,額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

  這樣,青苗法就變質為官府輾轉放高利貸,收取利息的苛政。

  再說說餓死,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可是盛世啊!怎么可能餓死,安祿山還沒有造反呢,天下未亂,怎么可能餓死人呢?

  說句實話…古代的盛世,一樣餓死人!

  為什么?因為生產力不足外加天災人禍。

  那有人可能懟了,史書上面記載的“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陜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憑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刀。”難道是假的?

  這自然不假,可是史書是什么人寫的呢?是史官。

  史官的信息來源是哪里?是天子和官吏。

  天子者,雖富有天下,坐擁四海,乃天下共主,可是以他的精力,最多只能關心到關中,或者是京畿這數百里之地,天子一看,這一片地方的人吃飽穿暖,生活富足,于是想當然的以為,天下皆是如此。

  因此,天子到這個程度,就開始志得意滿,不可一世了,沒錯,我罵的就是李隆基。

  而官吏呢?民生關乎其政績,若非大規模民變,數以百計,千計的百姓餓死,那么他們又如何會上報“區區”幾個人餓死了這種“小事”呢?

  于是,在史家的筆下,京畿之地的盛世,變成了天下的盛世,無數人的苦難,就這樣不載于史,徹底被湮滅,如同那地上的草芥一樣。

  李泰初可沒有忘記,自己穿越之前,這具身體的家,是怎么破的。

  除了李羽本身的原因,天災之外,亦有人禍!

  因此,這次征發民夫,李泰初要發錢,或者是鹽引。

  李泰初這么干,國庫肯定會出一波血,但是李泰初不在乎,他勸說了李倓,又在三省六部那邊頻繁走動,終于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同意,監國太子既然點頭,三省六部又予以支持,那這道在許多人看來,有些荒繆的命令,自然是被發下去了。

大熊貓文學    搶救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