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載爆發的安史之亂,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借口是討伐楊國忠。
楊國忠與安祿山都是天寶年間的新貴,同樣受著玄宗的寵愛。
但是,當楊國忠尚未擔任高官要職時,安祿山早在天寶元年正月就升任平盧節度使,以后又兼范陽節度使、河北采訪使、御史大夫,稍后又兼河東節度使,天寶九載又封為東平郡王。
楊國忠雖有外戚關系,但遲至天寶七載才始遷給事中,兼御史中丞等職。
安祿山在朝中對老謀深算的李林甫還算懼怕,而對楊國忠則根本不放在眼里。
楊國忠接替宰相后,看到自己對安祿山沒有辦法,做不到像李林甫一樣壓制他,便經常向李隆基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可李隆基卻認為這是將相不和,不予理睬。
于是楊國忠奏請讓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兼河西節度使,以便排斥和牽制安祿山。
天寶十三載春天,玄宗按照楊國忠的意見召安祿山入朝,試探他有沒有謀反的心。思 安祿山由于事先得到楊貴妃的通風報信,故將計就計,裝模做樣地向玄宗訴說自己的一片“赤心”,贏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讓安祿山當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張垍草擬詔敕。
楊國忠知此立即勸阻道:“安祿山雖有軍功,但他目不識丁,怎能當宰相?如果發下制書,恐怕四夷皆輕視朝廷。”玄宗只好作罷,任安祿山為左仆射。
至此,安祿山與楊國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銳激烈,以至于后來一觸即發。
加之楊國忠任宰相后,官吏貪瀆,政治腐敗,民怨沸騰,終于使安祿山發動了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行奪取皇位之實的叛亂。
楊國忠在這方面,無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垃圾,要不是李林甫病死了,楊國忠想上位根本不可能。
貪,不是楊國忠的缺點,李林甫也貪,但是貪,還辦不好事,那就是楊國忠該死了。
安史之亂,楊國忠一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若不是他壓不住安祿山,又弄不死安祿山,安史之亂就算爆發,也不會讓大唐局勢糜爛到那個地步。
因此,李泰初現在有點糾結,讓楊國忠上位,實在不是什么好選擇啊!
除非,還有一個第三方勢力插足,不然打倒李林甫,王鉷以后,楊國忠可就一家獨大了。
李泰初坐在踏雪身上,仔細回憶著,應該讓誰成為第三方,幫助以及遏制楊國忠。
“陳希烈呢…”李泰初低語了一句,他覺得,或許陳希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天寶五年,陳希烈成為宰相,之所以陳希烈成為了宰相,是因為當時李林甫專斷朝政,他認為陳希烈深受皇帝寵信,而且性情謙柔,容易控制,所以才舉薦其為相。
六年,陳希烈升任左相,兼兵部尚書,封潁川郡公。
陳希烈拜相后,與李林甫相得甚歡,李林甫為相多年,權傾朝野,雖然其陰險奸詐足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但也深得陳希烈的佐佑唱和之力,二人可謂狼狽為奸了,后來陳希烈還進了奸臣傳,大概也和這段經歷有些關系。
李林甫在家中處理政務,百官都集聚到他府前等候召見,而陳希烈雖坐鎮政事堂,卻無人謁見,他只是在公文上署名而已。
十一年的,京兆尹王鉷之弟王焊與刑縡圖謀作亂,欲殺死李林甫、陳希烈、楊國忠,卻遭到鎮壓。
唐玄宗命陳希烈與楊國忠審訊,并賜王鉷自盡。
楊國忠欲借此案牽引李林甫,而陳希烈與哥舒翰則從旁作證,不久,李林甫病逝,楊國忠拜相。
十二年,李林甫被追削官爵,子孫除名流放,次年,陳希烈因受楊國忠忌恨,不得不上表辭位,然后,李隆基讓韋見素為宰相,將陳希烈罷為太子太師,陳希烈為此怏怏不樂。
陳希烈這個人,才能是有的,而且性子極其懦弱,從他的生平便可以看出來,這位左相兼兵部尚書,完全可以說的上是碌碌無為了。
而且,非常關鍵的一點是,陳希烈貪戀權勢。
不然,陳希烈被罷為太子太師后,也不會留下怏怏不樂的記載了。
或許,這位左相,可以當一枚棋子,一枚非常重要的棋子。
以利誘之,以威逼之,何愁陳希烈不屈服?
“看來得好好謀劃一下才是。”李泰初嘟囔著來到了王府,一見李夢祈,李夢祈的臉色就立刻冷下來了。
單獨的院落里面,李泰初示意其他人離開,然后向李夢祈露出了討好的笑容:“夢祈,已經沒事了,我們回去吧。”
“你說沒事就沒事了?”李夢祈一個白眼,道:“我可不想明天又跑過來,所以你還是一個人回去吧!”
“別啊!”李泰初連忙說道:“我保證,保證再也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了,行嗎?”
“你拿什么保證?別瞞我,老實交代。”李夢祈依然悶悶不樂,她生氣的不是李泰初出事,而是李泰初出事卻不讓她留下來一起面對,這是最讓她難以接受的。
李夢祈總以為,夫妻本是雙生樹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算什么?
李泰初見李夢祈悶悶不樂,知道她是真生氣了,于是連忙說道:“我保證,下次再也不會這樣了,等一下我去找義父,勸他支持楊國忠,和李林甫,王鉷爭斗,然后再找陳希烈,讓陳希烈也加入其中,這樣一來肯定能遏制住李林甫,保證他不會再關注我。”
李夢祈皺著眉,“嗯”了一聲,然后開口說道:“既然如此,那你還愣著干什么?還不快去!”
看著李泰初小跑著離開,李夢祈嘆了口氣。
李泰初沒聽到李夢祈的嘆氣,而是聽從李夢祈的話,來到了王忠嗣這里。
李泰初將之前的設想對王忠嗣說了以后,王忠嗣并沒有太多猶豫,就答應了。
面對李泰初略顯驚訝的神情,王忠嗣微笑道:“你可別以為我是太子死忠,我只是與太子相熟罷了,當初因為太子而被貶,我心中也有疙瘩,太子心中對我亦有愧疚之感,所以太子就算知道了這件事情,也不會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