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時間里,水深流急的黑水河上都是沒法搭浮橋的,但在眼下的凜冬時節,上游支流被大片封凍導致水位和流速都大幅下降,通常難以實現的操作便化為了可能。
三艘中型船只先拉起了橫跨黑水河的繩索,以這三條繩索為基礎,大量從附近征集而來、臨時趕工造成的小舟乃至綁上了氣囊的簡易木筏再一條接一條地連接起來,彼此間用拉緊的繩索保持合適間距,再或釘或綁上木板,最終構成僅能供一至兩人通過的細窄橋面。待橋體大致形成之后,再在自由船的幫助下在河中央拋一個鐵錨拉扯住橋身中段以作固定,防止整橋隨著水流左右擺動而影響穩定性。
三座橫跨黑水河的浮橋彼此間隔二三十米,一起構建出了個不到百米寬的渡河陣地。
看得出贈地軍為此做了不少準備工作,浮橋的搭建進行得相當有序…在整個搭設過程中,黃金團也曾派人上前進行過阻撓,然而始終有幾條載滿了弓手的船只在旁對工兵進行掩護,只要軍團傭兵一在灘頭河床出現,便會立刻遭到大片箭矢的點名照顧。
黃金團也有弓手部隊,但斯崔克蘭并不敢將他們派上前去對射——河灣攻城營的下場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他毫不懷疑:只要自己將部隊送上灘頭,便會立刻引來那種詭異鐵球武器的轟擊。
權衡一番,他干脆放棄了派人送死,而是任由三座浮橋成形。
與其阻止對方過河,還不如待敵人過河到一半時再來波沖鋒將他們趕進水里,不僅徹底挫敗對方的渡河追擊意圖,匯報上去說不得還能算一次大捷。
斯崔克蘭雖然是財務官而非戰士出身,但畢竟當了多年的傭兵團團長,“半渡而擊”這種基本的軍事常識,他還是能理解的。
回蕩在空氣中的渡河號聲漸漸消散,于此同時,先前一直不斷作響的轟隆聲也消失不見。斯崔克蘭當然不會天真到以為對岸正好在此刻把火藥和炮彈都用完了,對方多半是將那種武器重新裝填后,對準了自己所在方向的灘頭,準備在阻擊部隊從河堤后冒出的瞬間再次發威。
那種新武器的射程雖遠,卻只能威脅到密集陣型,斯崔克蘭已經想好了應對方法:分散,分批。
無論等待還是沖鋒時,各個百人隊都彼此間保持距離,從多個方向攻擊對方的渡河先鋒,只要在沖鋒路上不受太大傷亡,待到殺成一團成膠著狀態,那種鐵球是絕不可能敵我不分地轟擊渡河灘頭的。
在無數雙河堤后探出的眼睛注視下,那支在冷風中整隊完畢肅立了一小時的黑衣軍團終于動了起來在指揮官的吵嚷和手舞足蹈下分成了三列縱隊有序地小跑上了三座浮橋。
即使戰斗前奏已響,贈地軍的指揮還是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穩。
為了防止同時過橋的人太多給簡易浮橋造成太多壓力避免士兵間互相推搡導致混亂和落水情況的發生贈地軍放棄了同時通行兩排人員而是只讓單列士兵過橋。不過,此舉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時也犧牲了小半的通行速度,給防守方提供了更多反應的余地和更大的攻擊時間窗口。
好極了斯崔克蘭心中暗道重新拿起透鏡,向正在渡河的贈地軍望去,打算觀察一下對方的裝備人員配置,好在接下來迎戰中做到知己知彼。
通過幾片玻璃的折射望遠兩百米外的場景瞬時被拉近到眼前斯崔克蘭發現對面首先過河的第一批三列士兵不僅個個人高馬大,還全都扛著巨盾——那種門板一般,接近人高立起來足讓整個人都縮在后面的大型盾牌。
頭批上岸的士兵要直面守岸方的攻擊,堅守陣地的能力尤為重要,派盾手過來可以理解但斯崔克蘭移動一絲透鏡方向后,無意中發現了個小細節:那些扛著大盾的士兵們身上似乎沒攜帶武器。
大盾通常配矛,能反步兵也能反騎兵偶爾也會配劍,全看指揮官想法。然而斯崔克蘭從這個看到那個一連觀察了好幾個渡河的黑衣士兵不僅看不到任何長粗的桿狀物就連短些的刀劍也沒找到,反倒發現他們幾乎每人身上都掛著兩個圓滾滾的大鐵球,用繩子串到一起掛在肩上,隨著過橋的步伐而來回晃動,分外顯眼。
那么大的鐵球,若是實心,怕不是兩個就頂半人重了吧,這是某種新式流星錘,還是…
腦中閃過疑問,但來不及猜測答案了。斯崔克蘭將觀察點從過橋士兵移到河床上正在等待上橋的后續士兵身上,發現了個更詭異之處:在那第一批舉盾士兵身后的第二批士兵,不僅每人都扛著長矛,脖子上也依舊掛著兩個大圓球,而且還每兩三人就有一個舉著火把!
這大白天的,他們在發什么神經?
斯崔克蘭感到有些不安,但敵人正井然有序地渡河踏上他所防御的地界,戰局變化的速度已經不容許他繼續猶豫和疑惑了。
“佛花!”他轉身大喊道,“去把大象牽過來,投入第一波戰斗!”
“好嘞!”
能將人全身護住并彼此拼接組合成盾陣的塔盾兵是難啃的骨頭,對方派此兵種作先鋒意圖就是要靠他們防守陣地的能力搶占灘頭,為后續渡河部隊爭取時間,一旦拖久,贈地軍大部得以渡河登岸,在前有炮上有龍的雙重壓力下,建制已經不完整的黃金團是很難占到便宜的。
人力武器很難解決盾陣,而攻城武器又大部分已被大撤退的河灣軍隊帶走…幸好,黃金團還有戰象。
這是整個傭兵團最為稀少卻強大的兵種,任你是死不后退的無垢者軍團還是潮水般的多斯拉克騎兵海,被身披鎧甲的大象一沖都得乖乖破陣,若非這玩意食量太大不好多養,耐力又不適應頻繁長途機動,速度也差那么點意思,斯崔克蘭早就下令取消騎兵建制,全部換成戰象了。
在渡海前的巔峰時期,黃金團有近三十頭戰象,但海運、戰死和水土不服的疾病讓戰象們大量損耗,如今已經僅余不足十頭。
但哪怕只剩下最后一頭,它們也是撕破盾陣的最佳利器。
當披著金色毛毯象牙上還套著武器的軍團戰象搖頭擺尾地被牽至河堤后時,已經約莫有一百名敵人踏上了南岸,開始環繞浮橋的南端構建半圓形得防御陣型,這個數字距離“半渡而擊”還差得遠,但翻過河堤沖過去畢竟也是要幾分鐘時間的,斯崔克蘭不敢再等待,下令立刻發起沖鋒。
因擔心成為炮擊目標而放倒的黃金戰旗被重新扶立,十個接到沖鋒指令的百人隊從休息的位置站起翻越河堤,一千個全副武裝的傭兵,外加七頭戰象,在擂響的戰鼓聲中,吶喊著向尚未站穩腳跟的贈地軍渡河先鋒沖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