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正文卷第572節鴻基堡總體來說,登陸船隊來到下龍灣的第一個白天,進展還算順利:截止傍晚,先期上岸的工程工程人員已經在登陸點建起了臨時營地。
臨時營地由一小片帳篷組成。短短一天時間內,工程人員先是在營地中開挖了臨時水溝,然后盡量墊高地基。剩下的就是祈禱了,誰也不知道營地會不會在晚上被風暴或者大雨給毀掉。
小小的營地外圍,則是在夕陽下最后運上岸的重要物資:鐵絲網。
在十七世紀,鐵絲網是當之無愧的防守神器。土著,這里的土著包括西方殖民者在內,沒有任何應對鐵絲網的辦法。這種好東西的唯一缺點就是造價昂貴,另外運輸和布設起來也比較困難。
好在這一次的登陸行動很重要,主事者事先也推演到了安南雨季對登陸帶來的影響,所以第一撥艙位中,優先裝載了不少鐵絲網帳篷之類的臨時用具。
短短一天時間,在忽大忽小的熱帶雨水中,依靠小艇來回躉運,干勁十足的建設者們,終于在入夜前修起了小小的臨時營地。
接下來是撤離:所有工具補給都留下,人員空手撤回艦隊過夜。
然后吳三爺中了頭彩:他和他的手下,以及臨時由他指揮的另一個小隊,被命令在營地守夜......長夜將至,從今開始守望,至死方休。
站在岸邊,借著夕陽最后一絲余輝,三爺指著劃走的小艇跳腳大罵:不敢共患難的鼠輩!
小艇上面的開拓軍同僚一邊劃槳一邊大笑,紛紛豎起了從大佬那里學來的鄙視款中指......誰都知道晚上回船艙過夜是最安全最舒適的,鬼才愿意留在岸上泡雨喂蚊子呢。
三爺貌似不樂意,然而軍令就是軍令,他沒辦法違抗。于是當天色完全變黑后,他指揮著一起留守的弟兄們為守夜開始忙碌起來。
第一步......自然是吃飯了,忙活了一天咋能不吃飯。
盡管煤油是貿易市場上的熱銷品,永遠缺貨,但是南下艦隊是不缺貨的。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想要得到,先要投資。現在但凡穿越勢力能夠提供的物資,南下艦隊都會得到優先供給。
很快,帳篷里亮起了煤油火光,鑄鐵的煤油爐底盤上也架上了鐵鍋。接下來,幾個凈重一公斤的大號馬口鐵綠色軍用罐頭被打開,產自臺灣的豬肉蛋卷和產自英德鄉下的鴨腿,一股腦煮進了鍋里。
咕嘟嘟的湯水、在工業文明之火映襯下的明人戰士臉龐,以及帳篷外邊嘩嘩的雨聲,構成了一副奇異的,古今交織的時空畫卷。
吃完這一頓富含熱量的晚餐后,三爺先是下令將空罐頭盒之類的東西都掛到鐵絲網上——雖說嘩嘩的雨聲會影響聽覺,但這種從“上頭”傳下來的防守小技巧,三爺作為老司機是一定會照做的。
然后開始安排人手值夜。
潛伏哨最辛苦,需要在雨水中埋伏并觀察。游動哨也好不到哪里去,需要在濕滑泥濘的土地上冒雨巡邏。固定哨好一點,可以在帳篷中待機。
一圈安排下來后,三爺下令全營熄火,進入靜默模式。
與此同時,他扭頭看向了海岸方向。外海的艦隊早已消失在雨幕和黑夜中,只有潮水拍打海岸的聲音還在時不時傳入耳中。
三爺知道,艦隊也進入燈火管制狀態了。
沒有加入某個勢力之前,純粹江湖野漢子出身的吳三爺,完全想不到一支軍隊里居然有如此多細致而又堅忍的規矩。這和大明的行伍是完全不同的。別以為三爺不知道大明軍隊里是什么德行,他手底下收留過的逃兵有很多。
現如今,站在安南海岸的三爺,早已明白了所謂的“強軍”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軍法森嚴,器械犀利,軍餉豐厚,糧草充足。
漫長的一夜終于還是過去了。
沒有什么驚悚的雨夜突襲劇情發生。能做出這種戰術動作的武力,在十七世紀那都是核心中的核心力量,不管什么勢力都會認真對待,沒有人會把手中的核心力量投放到鳥不拉屎的海岸去。
唯一不爽的只有吳三爺。
作為臨時指揮官,三爺整整一夜沒有合眼。他不但要冒著雨水泥濘在各處巡邏檢查,還要安排哨位換崗。每隔一小時,還要去帳篷里和艦隊通話,匯報情況。
巨大的指揮壓力令三爺精神緊張,他不得不偷空去帳篷里抽根香煙來刺激精神,直到朝陽升起的那一刻。
登陸第二天,感覺到一只腳已經在岸上踏穩后,開拓者的動作愈發大了起來。
清晨,船隊首先有了動作:第一批運輸小艇出發后,兩艘最小的護衛艦隨即離開,迎著霞光直奔不遠處的吉婆島。樂 吉婆島距離下龍灣海口不遠,是附近上千座零散島嶼中面積最大的一座。整個島長24公里,寬18公里,總面積315平方公里。
在后世,有著天然白細沙灘的吉婆島是北越明珠,度假天堂。這里有天然海濱浴場,有各種森林地貌,出產很多珍貴木材,海域盛產墨魚魚類。
然而在十七世紀,吉婆島和大明的沿海島嶼一樣,只是一處三不管的野島。
等到第二批小艇出發后,大船隊也動了。
昨天由于初來乍到,還不知道岸上能不能站住腳,所以船隊是下錨在外海的。到了今天,考慮到岸上已經初步有了防衛力量,那么船隊也就該挪挪窩了:進入下龍灣。
雨季的安南海岸經常會出現風暴,船隊在下龍灣內駐泊避風才是正確選擇。
這個時候,前期派船偵查的效果就體現了出來。船隊在先導船的指引下,避開各種攔路的明暗礁石,順利駛入下龍灣。
船隊運動的同時,岸上早已熱火朝天的開動了。
今天和昨天不同。按照計劃,今天上岸的工程人員是不會在傍晚撤離的,要在營地過夜,所以人們都在拼力干活,力圖讓夜晚到來的時候自己更加安全一點。
今天的重中之重是棧橋。
必須先有一座棧橋,哪怕是最簡陋只能卸載輕型物資的那種,畢竟用小艇躉運物資人員的效率實在太慢。
于是大批施工人員都聚集在了一處面對下龍灣內海的海灘處,開始用最原始的方式來搶修棧橋:手動挖坑,埋設底樁,鋪設橋板。
好的一點是,雖說方案老式,但是施工人員手中的工具可是正經的粗鋼產品,包括測量工具乃至釘子在內,都是窯區工具廠出品的正規產品。另外,用來修建棧橋的木樁和木板,也都是事先經過處理的標準件。
這樣一來,棧橋的施工進度就很快。在降低了通過標準的情況下,只用了一天時間,棧橋的底座就探入了海水中。看情況最多明天,小艇就可以靠上來卸貨了。
到了傍晚時分,營地外圍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利用各種鋒利的工具,施工人員又將視線內的植被往外清理了200米,現在營地不但擴大了面積,外圍還有了一圈光禿禿不影響射界的空地。
當天的最后一個節目,是返回的兩艘護衛艦。
兩艘護衛艦歸來后,很快將收獲送上了岸:十幾個被抓捕到的吉婆島漁民。
生力軍的到來,加速了營地的修建工作。這些安南本地漁民由于語言不通,一開始是極度恐慌的。后來發現工地伙食不錯,外加每天下工后還能收到黃燦燦的大明銅錢,也就漸漸放寬了心,不再考慮著跑路了。
就這樣又過了兩天,艱苦勞動的開拓者,終于等到了瓊州方面的第二撥船隊。
前文說過,瓊州距離下龍灣只有一天左右的海程。之所以增援船隊今天才來,是因為要拖拽一艘特種船只:浮碼頭。
由于技術水平低,所以現如今的浮動碼頭都是一次性的。被拖拽到指定地點后,經過沖灘固定等一系列程序,碼頭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浮碼頭的到來,使得貨物裝載速度大大增加:貨船終于可以不用小艇躉運,直接靠岸裝卸貨物。
接下來,先是一批簡易吊裝運輸工具上岸。工具安裝到位后,大批的建筑材料都通過浮碼頭上了岸。
而南下軍政集團中負責基建方面的穿越者鄭洋洋,也隨同大部隊在下龍灣上岸了。
鄭洋洋今年還不到30歲,是最年輕的穿越者之一。此君穿越前在美帝打過黑工學過房屋設計,穿越后,早期在臺江修建的標準化木屋就是他設計的。
事實上,如今正在閩粵各處工地以及新區大肆興建的標準木屋模式,以及這背后牽扯到的木料生產加工、運輸等等的工業標準,全部是鄭洋洋一手主持修訂的。
而鄭洋洋這一次能南下參加開拓事業,最主要的優勢是他年輕:歲數大的幾位建筑行業大佬,都不愿意下南洋頂著烈日和蚊子辛勞。
而鄭洋洋的主要任務當然是建城了......有一長串地名等著他這位總設計師去設計城市或者城堡呢。
于是當鄭設計師來到下龍灣的第二天,他便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先挖溝,再搭一圈草棚子,鴻基堡,我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