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十九章 處境

  元日大朝后的盛宴,與宴的俱是朝中權貴和各國使節,李恪因為和桑布扎和親之事的分歧當殿發難,也就意味著大唐和吐蕃的關系徹底鬧僵了。

  這是大事,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傳遍了長安,宮里也傳地沸沸揚揚,朗日林芝自然不會不知道此事。

  吐蕃也是大國,如果大唐和吐蕃和平共處,那吐蕃便是朗日林芝的靠山,對朗日林芝在宮中的地位頗有助益,但現在是兩國關系鬧僵了,而且吐蕃使節還當殿頂撞了李恪,吐蕃這個娘家就讓朗日林芝在宮中萬分難做了。

  大明宮,拾翠殿,內殿。

  朗日林芝正靠在窗前坐著,看著窗外坡上新種下的格桑花,正在發呆,而婢女多吉正站在朗日林芝的身后,一副氣鼓鼓的模樣。

  “桑布扎也是贊普身邊的重臣了,怎的還行事如此莽撞,明知陛下不愿外嫁公主和親,竟還一意如此,非要迎高陽長公主去吐蕃。”多吉站在朗日林芝的身后,對朗日林芝抱怨起了桑布扎。

  朗日林芝聞言,對多吉道:“吐蕃想借大唐之勢,故而求娶公主,這是國策,輕易怎會變更。”

  多吉道:“若是為了和親,他們只管提及此事便好,陛下允不允那是陛下的事情,他們怎敢以戰事來脅迫陛下,使得陛下雷霆大怒,斷了兩國之誼,如今陷公主于兩難。”

  多吉雖是吐蕃人,但自幼跟在朗日林芝身后,和朗日林芝最是親近,她最關心的就是朗日林芝的安危,至于吐蕃能否和親成功在她的心里倒不是第一位的。

  桑布扎為了和親之事,開罪了李恪,同時也惹惱了大唐群臣,朗日林芝是和親嫁來長安的吐蕃公主,如今兩國關系破裂,朗日林芝在長安處境不堪,她不動怒才是怪事。

  朗日林芝道:“我是和親嫁來的公主,凡事身不由己,而桑布扎是吐蕃使節,背負使命,他也要為吐蕃的利益考量,吐蕃一國的利益總歸是大過我一人的。”

  多吉道“話雖是這么說,但原本陛下心疼公主是遠嫁,待公主原是很好的,可現在桑布扎這么一來,陛下和宮里人又怎么看我們。”

  李恪待朗日林芝怎么樣,多吉是看在眼中的,朗日林芝雖是吐蕃人,李恪雖是高高在上的大唐帝王,但李恪心疼和體諒朗日林芝遠嫁不易,待朗日林芝從不輕慢,也沒什么架子,每逢節禮也更多頗多賞賜,與另外幾位妃子無異,甚至還更多幾分寬讓。

  李恪待朗日林芝一向很好,但現在桑布扎卻因為和親之事惹惱了李恪,若是李恪因此而對身為吐蕃公主的朗日林芝疏遠了,那朗日林芝在宮中只怕越發地為人所不容了。

  朗日林芝輕輕地嘆了口氣,道:“你以為桑布扎有權力說這樣的話嗎?”

  多吉聽了朗日林芝的話,想了想,一下子不說話了,朗日林芝說的是,桑布扎不過是使節,他代表的就是吐蕃贊普棄宗弄贊,他不敢自作主張,他的話自然就是棄宗弄贊的意思了。

  對于吐蕃而言,和大唐一戰不過是早晚的事情,李恪敵視吐蕃也不是一日兩日了,這一點吐蕃君臣都很清楚。

  所以對于吐蕃而言,他們脅迫李恪和親,成了自然最好,就算不成,對吐蕃也沒有實際上的損失,因為這一戰本就無法避免,和親與否,翻臉與否都不過是面子上的事情,內里的東西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其中唯一一個最難做的就是外嫁大唐的朗日林芝了。

  此事之后,朗日林芝的處境不難預料,棄宗弄贊也不會不知道,但棄宗弄贊還是這么做了,說白了,包括棄宗弄贊在內的吐蕃決策層,從頭到尾就根本都沒有把朗日林芝的處境考慮在內,已經默認犧牲掉了她。

  過了片刻后,多吉無奈地嘆道:“這只怕是贊普的意思。”

  朗日林芝道:“各人各家,都是君王,都是嫡親的妹妹,但卻也是全然不同的命。”

  朗日林芝的話雖未指明,但其中的意思也不難猜,她這是在拿自己的命運和高陽長公主相比較,李恪為了維護小妹高陽,兩拒和親,不惜與吐蕃開戰,而朗日林芝卻只是棄宗弄贊的政治工具,就算沒有李恪,也注定只是聯姻的棋子而已,只不過會換一個國家。

  朗日林芝靠在窗邊,看著窗外剛剛種下還未發芽的格桑花種,仿佛看到了自己一般,也不知能不能活得下來。

  朗日林芝眼睛望著窗外,思緒遠飄,還渾然不知自己的身后已經來了人,而來人正是剛剛她口中的李恪。

  李恪來到偏殿之中,多吉倒是看到了李恪,連忙便要見禮,但李恪立刻抬手止住了正要見禮的多吉,又擺了擺手,示意多吉退下。

  多吉看著李恪靜悄悄地過來,臉上還帶著笑,顯然是沒有惡意的,只怕是想要趁著朗日林芝不在意逗逗她,多吉也放心了不少,因為至少看來李恪并沒有因為吐蕃使團的事情和朗日林芝置氣,還是與以往一樣的,畢竟是大國天子,還是有其氣度的。

  李恪一向沒有架子,常和身邊玩鬧,多吉不好掃了李恪的興致,點了點頭,便悄悄退出了偏殿,還把門帶上了。

  李恪站在朗日林芝的身后,看著眼前望著窗外發呆的女子,心中也不免有幾分疼惜。

  朗日林芝和李恪雖是和親而來的婚姻,但朗日林芝也實實在在是李恪的女人,在身邊陪了李恪八年,李恪是重感情的人,如果說李恪對朗日林芝沒有情誼那是絕不可能的。

  貞觀十四年,年僅十六的朗日林芝千里嫁來長安,如今雖一過八載,但朗日林芝也不過才二十有四。

  二十四歲,本該是一個女子最好的年紀,但朗日林芝卻早早地背負家國之任,千里遠嫁來到了異國他鄉,其中傷感不言自喻。

  李恪每每讀史,看到《漢書》時便常感嘆昭君之命數,世人皆頌王昭君深明大義,肩負家國,不讓須眉,可誰又能懂她的無奈和悲涼呢?

  王昭君如此,而現在李恪的身邊又何嘗不是又一個吐蕃的“王昭君”?

  李恪看著朗日林芝的背影,臉上掛起笑意,走到了朗日林芝的身后,輕輕拍了拍朗日林芝的肩膀,問道:“公主殿下這是在看什么呢?”

大熊貓文學    庶子奪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