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李恪而言,藺謨雖是李世民的老臣,但說到底也只是一個臣子,李恪要動藺謨有的是法子,不會對他太過顧念,但李泰確是李恪不得不小心些應付的。
眼下李世民去國東征,留下太子李恪監國,若是在這個時候李恪尋了機會就對諸弟動手,待李世民凱旋后又該怎么看待李恪。
若是在監國期間李恪尚且待諸弟如此刻薄,那么在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恪登基之后,李世民諸子的處境又該是何等不堪,李世民自難免擔憂,這已經違背了李世民的初衷。
所以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名聲也好,還是為了免除李世民的后顧之憂,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也罷,李恪都不會真的把李泰怎么樣,就正如張元素所言,李恪不會嚴懲李泰,但李泰向李恪低頭卻也是必須的。
就在藺謨退了李泰以往送他的贈禮的次日,李泰便就開始對外宣稱要為父素食念經祈福,閉門不出,就連洛州都督的職權也都交了出來,由長史張元素和洛州刺史部共行,也就是變相地交由李恪監管,大有不問世事的意思,也算是對此事服了軟。
洛陽城這邊,李泰閉門不出,藺謨小心翼翼,也唯李恪之命是從,李恪也算是穩住了局面,而與此同時,李世民也到了遼東。
此番東征遼東,乃李世民登基至今第一次御駕親征,誰都想當著李世民的面斬得功勛,故而唐軍上下戰意激昂,將士用命。
李世民率禁軍過洛陽,往遼東,五月中旬方才行抵而此時的遼東前線已經開始捷報頻傳。
李道宗、張儉率軍自通定渡過遼水兵逼玄菟,斬首數千分取建安城和新城大唐大軍一至,各城守將均懼大唐兵威不敢交戰,只回兵固守互不為援各自不過支撐數日,兩城便連接告破。
張亮的水路大軍也沒有閑著,張亮率軍自萊州乘船渡海,于青泥浦登陸遼東如神兵天降速取要塞沙卑城,俘虜城中男女八千余人,打地高句麗人措手不及。
當李世民的御駕行抵遼東時,正逢李績大軍連戰連捷,兵逼遼東城李世民遂率禁軍與李績合兵于遼東城外,謀取遼東。
遼東城乃遼東要地與西南面的安市城并重,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當年隋煬帝四十萬大軍便曾折戟城下飲恨西歸因此李世民對遼東也是志在必得,更不會輕視。
遼東之重,不止李世民知道,高句麗同樣清楚,偌大的遼東,堪為堅城的無非也就是遼東城和安市城兩處,一旦遼東城丟了,安市也就 成了孤城,若是安市再丟,鴨綠江以西不復為高句麗所有。
因為遼東城之重,再加之唐軍連日拔城,兵力分散,給了高句麗人底氣的緣故,隨著唐軍兵圍遼東城的消息傳出,高句麗也做出了反應,高句麗人一改此前畏戰、避戰的姿態,由蓋牟城守將高啟相領軍四萬來援,大有一副要和遼東城守軍里應外合,共破唐軍的架勢。
遼東城外,山坡高地,唐軍帥帳。
唐軍雖然已經連拔數城,但遼東城不破要取遼東就是一句空話,李績率軍攻遼東城已經三日有余,士卒死傷也有近千人,可至今卻仍舊不見起色,李世民的心情并不是很好。
帥帳中,李世民、長孫無忌、李道宗等一眾人等正站在遼東地圖前,抬頭看著地圖,面色凝重,顯然是在商討著破敵之策,但就在此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卻打破了李世民的思緒。
“啟稟陛下,前線斥候傳來的消息。”左監門衛大將軍張世貴突然走進了大帳,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問道:“何事?”
張世貴回道:“斥候傳來消息,遼東城西三十里外突現高句麗人馬,直奔帥帳而來。”
李世民聞言,皺眉問道:“何人掛帥,人數如何?”
張世貴回道:“蓋牟城守將高啟相掛帥,統四萬之眾來此,似是有意直撲我中軍大營。”
李世民道:“我軍大部正在遼東城城下攻城,高啟相此時率人來此想必是為了解遼東之圍。”
張世貴道:“陛下圣駕在此,不容有失,唯今之計當速詔英國公回師護駕。”
唐軍分兵拔城,李世民麾下總共不到五萬人馬,其中大部的四萬人馬還隨李績前往攻城了,此時李世民的身邊只有一萬禁軍,高啟相以四萬人突襲李世民一萬人馬,李世民確實也有些危險。站在張世貴的角度,為保萬全張世貴所言并不不妥。
但李世民聞言,卻當即否決道:“不可,李績圍城已有數日,今日如若回軍便是功虧一簣,朕手中尚有一萬精銳,區區四萬高句麗士卒何足為懼。”
李世民用兵一向膽大,當初他以三千精騎便敢沖王世充十萬大軍,更何況是現在。
不過張世貴卻堅持道:“遼東城再重,如何重地過陛下的安危,遼東城可以再取,但陛下卻萬萬不容有失。”
張世貴所言自也有他的道理,張世貴統帥玄甲軍,也是李世民最是心腹的衛率統領,在他的眼中自然是李世民的安危高過一切。
李世民要以先取遼東城為先,但 張世貴所言也不無道理,一時間有些難以抉擇,就在此時李道宗出列道:“啟稟陛下,高啟相率軍來此,恃眾輕我,又遠來疲憊,末將以為高句麗軍擊之必敗,末將請軍四千,阻殺高句麗大軍,必破高啟相。”
李道宗自己請命率軍破敵,若是勝了,一切都好說,就算是敗了也擋住了敵軍的攻勢,給了李世民足夠的反應時間。
以四千對四萬,看似人數懸殊,但對唐軍而言卻已是家常便飯,李道宗所率乃身經百戰的精銳禁軍,將士善戰,裝備更是精良,只要能以四千人馬破其膽氣,要敗高啟相的四萬人馬并非不可。
以奇致勝,以少勝多乃李世民所長,李道宗所言倒也甚合李世民的心意,李世民欣然應道:“好,便依你所言,著你領兵四千,往破高啟相,朕在山上觀戰,親自為你助陣。”
“諾。”李道宗高聲應了下來。
三五第一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