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

  “法司三堂不足夸,何如叩闕問楚王。”

  欲谷設一事算不得什么大案,結的也快,但李恪的名聲卻莫名其妙地傳了出去,甚至都被編成了調子,在街坊之中傳唱。

  不過隨著李恪的名望一夕上漲,這一次不再需要任何人挑撥,各部彈劾李恪的奏本也如雪花般飛進了宮中。

  御史臺首官,御史大夫溫彥博同李恪一向親善,尚還能壓制臺中御史,可刑部和大理寺便不會手軟,上到尚書侍郎,下到郎中司吏,彈劾李恪的奏本怕是已經摞地比李恪人還高。

  朝堂之上,少有人會去細查此事,也沒有人相信李恪只是被拉扯入局之人,朝中大臣們看到的只是三皇子楚王恪擅自插手朝政,邀買人心,意圖不明。

  太極宮,立政殿,李世民日常批閱奏章的書房。

  李世民看著眼前對著如小山般的奏章,打開一本是彈劾李恪的,兩本是彈劾李恪的,第三本還是如此,李世民的眉頭不禁皺了起來。

  李恪給大理寺下帖子,說來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李恪所為,和如今外面風傳之事,著實叫三法司下不來臺,仿佛他們變成了擺設一般。

  李恪做的雖然出格了些,但李恪為民主事,本也無過,而李恪為李世民愛子,頗得其寵,李世民自是不愿以此事責罰李恪。

  但李世民的心中卻也有另外一番隱憂,叫李世民有些左右為難。

  李世民看了眼身旁侍候著的黃門侍郎王珪,問道:“叔玠(王珪字),近日關于楚王之事,你在外面可有耳聞呀?”

  王珪出自太原王氏,本為廢太子李建成心腹,后又因楊文干謀反案被流放嶲州,故而未及參與玄武門之變。后待李世民登基后,惜王珪之才,特招王珪回京效力,拜黃門侍郎,隨侍圣駕左右。

  王珪出自世家名門,文采韜略俱是上上之選,性情又耿介忠直,李世民甚至一度有引之為相之意,故而凡事有不絕者,常當面垂詢。

  王珪回道:“此事宮外鬧得風聲正大,臣也曾有聽聞。”

  李世民問道:“那此事你以為如何?”

  王珪想了想,并未回答李世民的話,反倒俯身拜道:“此事臣不敢說。”

  李世民聞言,不解地問道:“哦?這世上竟還有你王叔玠不敢言之事,這是為何?”

  王珪回道:“楚王乃皇子,楚王之事便是天家之事,臣乃人臣,豈敢隨意置喙。”

  王珪為人臣,已經歷過一次皇位之爭,險些丟了性命,如今對此自然是敬而遠之。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朕當是何事,無妨,你但可之言,朕赦你無罪。”

  王珪得了李世民這句話,這才道:“依臣看來,此事本身倒是算不得什么大事,不過此事背后的危機陛下卻不得不防。”

  李世民道:“講。”

  王珪接著道:“嫡庶失衡,主次不調,陛下萬萬不可大意,以免重蹈覆轍。”

  王珪之言一出,李世民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而王珪的意思也正是李世民所擔憂的。

  這話若是自旁人口中說出,李世民興許還有擔心挑撥之嫌,但王珪絕不會。

  王珪一向忠直,與長孫無忌、高士廉等人關系不和,王珪向著的是李世民,絕不會偏幫太子。

  而隨著李恪北質回京,李恪的在京中的威望已經遠超諸王,甚至遠超太子李承乾,京中百姓,知楚王而不知太子者,大有人在。

  不過此前李恪所為并無半點不妥,李恪的功績也是在突厥四載換來的,于國有大功,李世民倒也樂見其成。

  不過如今,隨著李恪的聲望大漲,三法司官員紛紛上書彈劾,李世民卻不得不開始重視了。

  李世民本也非嫡長子,他太清楚自己的野心是從何而來的了。

  李世民對皇位的野心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隨著他領軍出征,他立下越來越多的戰功,在朝堂累積越來越多的威望,他的野心才會越發地膨脹。

  可是現在,李恪似乎正在走他走過的路。

  李世民曾經歷過兄弟手足相殘,同樣的事情他絕不希望在李恪和李承乾的身上再次發生。

  李承乾才是嫡長子,朝廷已然冊封的太子,與李恪相比,李承乾雖缺乏功績在身,但亦無不妥之初,若無天大的罪過,李世民絕不愿廢儲重立。

  若是尋常臣子恐會威脅到李承乾,興許李世民就直接下旨傷叱,遠調地方了,可李恪不同,李恪與李承乾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重責哪一個都舍不得。

  李世民對王珪問道:“你以為楚王如何?”

  王珪聽了李世民的話,臉上露出一絲凝重之色,想了想,才回道:“楚王少而為質,待人謙和,對陛下亦是忠心不二,雖年少,卻堪比古之賢王。”

  李恪少而有功,曾為大唐北上為質四載,北伐之戰亦有建樹,故而無論是軍將還是文臣,李恪在朝中的口碑向來不差,王珪之語,算是中規中矩。

  李世民聽了王珪之言,也微微點了點頭。

  對于自己的三子,李世民自己也是疼愛有加,李恪雖是庶子,但他的官爵封賞絲毫不在李泰這個嫡子之下,甚至封地食邑猶有過之。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在北地歷練的緣故,李恪少年老成,行事也進退有據,得宜得體,就算今日有諸多大臣上書彈劾,其實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但李世民對李恪唯一的擔憂就算李恪因為自己的疼愛生了不該生的心思。

  但若是要因為三法司大臣的上書,便責罰李恪,或者是言語傷叱,李世民還是于心不忍。

  李世民對王珪道:“此事說來楚王并無大過,罰之不妥,然你之所憂朕同有深慮,你以為此事該當如何處置?”

  王珪沉思了片刻,對李世民回道:“既陛下不愿罰楚王,那賞賜太子便是,楚王是聰明人,陛下在這個節骨眼上賞賜太子,楚王必知深意,而且就算楚王不知,岑文本也必會告知。”

  李世民聽了王珪之言,滿意地點了點頭。

  此時眾人彈劾李恪,李世民雖不予責罰,但卻賞賜了太子,眾人自然就知道了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當即下令道:“叔玠,替朕擬旨,冊李文紀為太子少師,入值東宮,另著太子承乾于東宮聽訟,犯訴三法司有不服者,盡可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

大熊貓文學    庶子奪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