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殿的偏殿內,一眾重臣端坐其中,皇帝李世民則坐于上首,面色很是難看。
“突厥已兵臨渭水,眾卿也是束手無策嗎?”李世民看著坐下殿下一言不發的眾人,問道。
殿下安靜了片刻,兵部尚書杜如晦起身道:“距離長安最近的并州都督李勣所率四萬大軍據此尚有五日路程,若是明日與突厥開戰,我大唐能戰之兵不足三萬,恐怕難以言勝。”
突厥突然南下,兵叩渭水,李世民雖以下令各州郡大都督勤王,但因時間倉促,勤王之師俱還未及長安,此事與突厥開戰贏面自然不大。
李世民聽了杜如晦的回答,看了看下面坐著的李靖,問道“藥師(李靖字),朕若以你為帥,統領三軍,你有幾成勝算?”
李靖聽了李世民的問題,也未立刻回答,稍稍想了想回道:“若是據長安固守,當有七成勝算,可若是出城迎戰,恐怕不足三成。”
李世民聽了李靖的回答,眉頭微微一皺,但也并未動怒。
李靖長用兵,善謀略,兵法當世無雙,在平江陵、嶺南、淮南、靈州戰事中立功無數,人所共睹,隱有力壓李勣,據武臣之首的意思。李靖性情沉穩,絕不會妄言,既他這么說,事實自然也與此相差不大。
而且李世民自幼從軍,歷經百戰,與軍略亦是卓絕,李世民自問縱是他自己掛帥,他的把握也不會再多了。
畢竟跨馬揚刀,平原野戰是突厥所長,在野外,三萬唐軍與二十萬突厥軍人數著實相差過大。
可憑城固守絕非李世民的目的,若欲守長安,李世民只需緊閉城門,收縮關中兵力入長安便可,又何須犯險出城與頡利和談,李世民不止要保長安,他更要保整個關中,要保三百萬關中子弟。
“三成,太少了。”李世民搖了搖頭,嘆道。
李靖道:“突厥來勢洶洶,倉促間實難硬撼,不過若是能守城五日,待李勣所率四萬并州軍入關,此戰或有六層勝算。”
突厥大軍看似來勢洶洶,其實已犯兵家大忌。
突厥二十萬大軍深入大唐腹地,已無后援,再加上突厥人不熟地利,水土難服,待勤王大軍趕到,以李靖帥才,要擊敗突厥倒也并非難事。
可五日時間太長,五日后恐怕整個關中都將踐踏于突厥鐵蹄之下,大唐賴以為根本的關中富庶之地將淪為廢墟。
李世民坐于上首,眉頭越鎖越深,似乎事情已經陷入了僵局。
“陛下,此戰打不得,若是突厥與大唐一旦開戰,整個關中都將受到波及,沒有二十年的時間,恐怕都緩不過勁來。”就在李世民犯難的時候,侍中高士廉又起身,對李世民道。
高士廉不同與旁人,為北齊皇室之后,乃是皇后長孫氏的親舅舅,對長孫氏有大恩,就連李世民貴為天子,私底下也需喚他一聲舅父。
對于蕭瑀,李世民自然可以當庭斥責,但高士廉,李世民訓斥的話卻著實開不了口。
李世民問道:“高侍中也主和嗎?”
“臣以為眼下求和方是上策。”高士廉明知這么說會惱了李世民,但也只能硬著頭皮道。
李世民雖早知高士廉的意思,但聽了他的回答,眼中還是不禁閃過一絲失望之色,嘆道:“稚子何辜,為何偏要苦受這般屈辱。”
高士廉道:“遣質子一人,可救關中百姓百萬,陛下乃天子,其中利害,還望陛下決斷。”
李世民道:“山中猛虎雖毒,尚不食子,朕若為之,豈非甚與猛虎?”
高士廉回道:“陛下遣質子,是為天下萬民,舍一子,顧天下,此乃仁善,后世亦當記史以頌,豈能以猛虎之論相比。”
“高大人之言甚善,望陛下以大局為重,臣附議。”高士廉話音方落,褚亮便即刻附和道。
褚亮乃弘文館十八學士之一,資歷倒是不低,可論官職,卻只是一個正六品的太子舍人,與在座的眾人根本難以并列,甚至算是一個小人物,人微言輕。
可世事就是這樣,恰恰就是褚亮這個小人物的突然出現,局勢急轉直下,竟如一簇毫不起眼的火苗,一下子點燃了整片草原。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形勢如此,這一仗該不該打,能不能打,大臣們清楚,李世民更清楚,只是李世民愛子心切,未到最后關頭,他仍舊抱有僥幸罷了。
李世民看著滿殿的大臣,面色漲紅,他雖是皇帝,但萬事也不能為所欲為,更何況現在在太極宮中,還有一個太上皇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李世民登基未久,若是當真太上皇李淵順應百官之意出面,那對李世民的威信甚至是皇位都是極大的威脅。
李世民長吁了口氣,無奈地嘆道:“家國天下,如之奈何?”
立于殿下的褚亮,看著李世民的反應,他知道,李世民已經從心里做出了讓步,他只需再稍稍地推上一把,李恪為質之事便板上釘釘了。
褚亮整了整衣冠,正要出列,可就在他的步子剛邁出一半的時候,大殿之外,負責內外通傳的御前內侍竟快步走了進來。
“啟稟陛下,蜀王求見。”內侍走到大殿之中,對上首的李世民稟告道。
“虎頭來此何事?”李世民聽到內侍的傳告,一下子還未全然緩過來,竟將李恪的乳名喚了出來。
納悶的不止是李世民,朝中的大臣們也紛紛看向了進殿通報的內侍,面露不解之色。
李恪雖為蜀王,任益州大都督之職,可他年不過八歲,還未之官,更不通朝事,如今百官正在議事,他突然來此作甚?
前來傳話的內侍抬頭看著李世民,如實回道:“蜀王只言有要事求見,片刻耽擱不得。”
李世民此事心中正被突厥之事攪得心煩,而李恪這般年紀又能有什么要事,李世民當即擺手道:“你去告訴蜀王,朕正與百官商討突厥之事,暫時無暇他顧,讓他回宜秋殿歇著,晚些時候再來見朕。”
內侍聞言回道:“蜀王有言,求見之事正與突厥合盟有關,故而再三命奴婢通傳。”
與突厥合盟之事有關?
李世民聽到內侍的話,腦海中浮現起李恪稚嫩,卻乖巧懂事的模樣,心中一下子想起了什么,當即道:“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