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當著王家屯村的族老和村長以及送親人當兵的老百姓對十個漢子朗聲道:
“蒼天可鑒日月昭昭,本官黃漢這輩子都會跟建奴死戰到底,你們跟著本官當兵,總有一天,本官會帶領你們殺往遼東以血還血,把建奴殺得雞犬不留。”
王志誠一臉真誠道:“大人,小的信您,小的以后跟著您上刀山下火海不皺眉頭。”
自愿從軍的漢子們都莊嚴宣誓,一定跟后金軍血戰到底,得不到斬首功絕不回家。
村長和族老都看見黃漢帶著騎兵沖殺,村里想從軍的后生其實有幾十人,他們選了有武藝會騎馬的十人追隨黃漢。
其中有王兆祥、王福全這兩個好獵手,他倆箭術一流,能夠做到八十步內速射十中八九。
黃漢帶著人馬離開王家屯的時候,整個村子來了幾百人送行,許多后生還囑咐跟著從軍的幾人,要是在軍中混得好千萬別忘了回鄉帶上兄弟們。
看到此情此景黃漢不由得心中一動,自己為何不趁此機會刻意在被建奴禍害過的永平府周邊村莊招募壯漢培養家丁?
這些人跟建奴仇深似海,戰斗意志肯定沒問題,好好訓練他們教育他們,這些人以后會成為自己依仗的子弟兵。
正月初四,黃漢帶著人馬回到了九里臺村,把三個犧牲的袍澤安葬在后山腰,把四個重傷員送上山養傷,把繳獲的破損鎧甲交給已經轉移到山上的楊老實修補。
后金軍現在應該是忙著攻打永平府,目前還沒有來九里臺劫掠,其實他們即便來了也沒什么大不了,這里已經幾乎搬空了,有可能建奴放火都需要特意去找柴火,否則不是草屋的房子未必會火燒連營。
黃漢安排了明崗暗哨后來到黃家大院的臨時教室開會總結這一次突襲戰的經驗教訓。
會上黃漢鼓勵大家踴躍發言,許多戰士都發現不幸戰死和重傷的袍澤如果有堅甲在身很可能會避免這樣的惡果。
介于鐵甲不足以裝備每一位戰士,黃漢和大家商議后做出規定,以后作戰,裝備鐵甲和面甲的戰士發動正面沖鋒,甲胄不齊全的戰士尾隨攻擊還要習慣使用皮盾保護身體。
會上黃漢鄭重其事記下了三個明軍烈士的名字。
他告訴所有人,以后陣亡烈士都會安葬在后山,等到后金軍被打退之時,黃家會出銀兩在那里修建忠烈祠供奉烈士牌位,讓烈士英靈享受香火、享受后人祭奠。
黃漢還當眾承諾,建奴一旦退兵就會讓同鄉戰友給烈士家屬送去三十兩銀子,要是烈士家屬在家鄉日子過不下去,可以接他們來黃家安置。
這些承諾太驚人,本來已經有了認同感的明軍對黃漢的信任度又增加許多。
他們還看到了黃漢對待傷員的態度,四個重傷員中一個名叫胡大山的戰士半截手臂被砍掉胸口還被戰馬踩了,傷勢嚴重能夠救活也是廢人一個。
黃漢不僅僅積極施救,還承諾落下傷殘的所有戰士都可以留在九里臺村,黃家保證餓不著每一個人。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會后是學習文化的時間,當黃漢教戰士們吟唱戚繼光所作的軍歌之時,居然有人熱淚盈眶。
想必是黃漢對待戰士們的態度感染了他們,基層兵丁其實活得簡單,他們得到了尊重在面臨敵人之時會更加奮不顧身。
騎兵隊因傷亡減員七人,在王家屯補充了十人后,人數還多出三個。
由于全殲頑敵得到了大量繳獲,黃漢擁有的馬匹數量已經翻了倍。
雖然補充的新人不足以騎戰,但是給他們裝備了皮甲、棉甲和冷兵器,以他們的體力和武藝在肉搏之時還是能夠發揮作用。
反正接下來還會以戰練兵,當這些有武力值的漢子在戰場上獲得面對面殺死敵人的經歷,成長的速度應該是驚人的。
經歷血戰的明軍認可了黃漢,并肩戰斗的男子漢最容易相互掏心掏肺,傷亡減員后剩下的二十三位明軍已經跟家丁們融為一體。
黃漢認為無需厚此薄彼,詢問明軍兄弟們是否愿意成為家丁,今后榮辱與共一起搏前程。
幾次戰斗中黃漢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這些天的講課又讓明軍們懂了許多道理,跟著這樣文武全才的家主當然有奔頭。
正常情況下,要成為武官的家丁不太容易,武官選家丁不僅僅挑選戰斗技能出眾之人,還大多數選擇鄉黨,有的干脆就是武官從老家帶出來的族人。
黃漢大大方方留下所有明軍騎兵做家丁,每人每月至少會多出五錢銀子的餉銀,他們哪里會有不樂意的可能性,都高高興興成為了黃漢的家丁戰士。
鄭國昌被黃漢誆到山上避難所過年,整個九里臺的鄉親們都知道來的這位大人比知縣大老爺的官兒不知大了多少倍,他們對鄭家人都很尊敬。
跟鄭國昌同來的一對兒女是嫡出,哥哥鄭孝文二十二歲是嫡次子,妻妾都留在老家不在身邊。
他是準備去京師國子監讀書時遭逢后金軍劫掠京畿延誤了行程,留在永平府陪父母過年。
鄭秀娥過了年十六歲,是鄭國昌的唯一嫡女一直跟在父母身邊。
兄妹二人久居深宅大院,來到避難所覺得什么都有趣,他們在山上走走看看跟村民們拉拉話,很快就知道了九里臺村的男女老幼為何要在山上過年。
鄭國昌聽兒女說了聽到的一切若有所思,建奴在京畿之地肆掠如入無人之境,他們要來攻打永平府也未可知。
黃家那小子難道是預判永平府守不住故而有意激自己來九里臺暫避一時?
本來接近暴怒邊緣的鄭國昌再次強壓怒火,他決定耐著性子等到正月初四再說。
時光荏苒,眨眼間鄭國昌已經在山上住滿了跟黃漢約定的五天,還沒有等他開始發飆,黃沂州就派黃勇來請鄭大人去看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