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早在去年,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先后淪陷后,國際炒家已在紐約外匯期貨市場大筆拋售港元,試圖會攻香港。由于之前新臺幣剛剛主動貶值3.3,創下10年新低,更助長了金融大鱷的威風。從10月21日開始,以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為代表的國際大鱷在幾天內拋空1000億港元,全力打壓港元匯率,試圖押注香港聯系匯率體制脫鉤。
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聯系匯率,香港體制有其特殊性:這套體制從月17日起,發鈔銀行一律以1美元兌換7.8港元的比價,事先向外匯基金繳納美元,換取等值港元負債證明書后才能增發港元現鈔。
換言之,港幣發行并非無條件:必須有1美元注入,才能有7.8港元派生而出。
香港各發鈔行無權擅自增發,香港金管局同樣也不能主動放水印鈔票。而東南亞各國為刺激經濟發展,經常主動注水:進1美元派生出2美元甚至5美元本幣,美其名曰本國經濟發展,貨幣總量應該增加反映,實際上玩的是“7個鍋蓋10口鍋”的游戲,當國際炒家把其中幾個鍋蓋藏起來后,這套把戲便立即破產了。
香港特殊體制具有二重性,好的方面包括幣值穩定、含金量高,港元與其說是香港法定貨幣,不如說是張美元兌換券,地位相當于準美元;壞的方面是香港的金融政策乃至經濟政策都被美國牽著鼻子走,美聯儲變成香港事實上的央行。聯儲說放水,香港就放水;聯儲升降息,香港多半也同步升降息。香港整個經濟周期被迫與美國綁在一起。
注:同步不一定是同值 這樣一來,美國傷風感冒要吃藥,沒病的香港可能就要被迫打針掛鹽水了,你不同步?那這套體制馬上就維持不住。
很多人單純以為這套匯率管理體制選擇在1983年出籠是偶爾的,實際有更深層次原因——第二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約定1997年起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聯想到倫敦當局一貫扮演的攪屎棍角色,及蒙巴頓方案中給印巴兩國埋下的地雷,很容易就能理解這是為給未來繼續掌握香港鋪路,如果這一條還比較隱蔽的話,那隨著末任港督彭定康上臺后在政改方案、直通車、民主化、終審權等方面不斷埋雷的表面,說明英國當局是一以貫之、處心積慮的攪屎棍作風。
在19831997之間,香港在政治上是英國殖民地,在經濟上是美國殖民地,目睹港幣與美元掛鉤而倫敦甘之若飴,說其中沒有貓膩,鬼都不信。
面對國際炒家的進攻,香港金管局立即做出反應,總裁任志剛用外匯基金中攢下的美元買入炒家拋售的港幣,同時主動抽緊銀根,收緊向香港各銀行發放的貸款,以免對方繼續借到港幣發起新一輪攻擊。
加息后市場上港幣緊缺,利率拉高,炒家拆借成本直線上升,而金管局手里的外匯儲備又遠多于東南亞各國,所以炒家們僵持一段時間后便被迫收場,隨后一段時間,每到有人攻擊港幣,金管局都采用這套拉高利率、抽高息口的辦法,確實也屢屢奏效,以至于到身處金融風暴中的香港島1998年依然巋然不動。
任志剛這個制勝法寶被香港報刊輿論夸獎為:任一招!
但“任一招”絕非萬全之策。
任一招的核心在于提高利率,但利率提升是套七傷拳:既傷敵,也傷己。
利率提高,必然抑制實業積極性,同時會打壓股市;同時香港還有個致命弱點——高昂的地產價格!此時香港房地產價格高達每平方英尺(0.11平方米)/萬港幣,而香港普通市民階級收入只有2萬港幣,換言之一年收入只能買2個多平方。
如果地產價格大幅下跌,那以地產為核心抵押資產的銀行體系馬上就風雨飄搖;如強行把地產價格維持在高位,同時不斷提高利率穩住匯率,那每月按揭將讓人苦不堪言。以300萬港幣分30年還清的按揭為例:在4利率情況下,每月還款需1.43萬元;若一旦利率提高到8,每月還款額會直接飆升到2.2萬元。
20年后,某地產大國同樣遇到兩難:大幅打壓房產價格?那親生兒子——銀行體系就完蛋了;抽緊銀根、提升利率、維持貨幣購買力?那按揭體系就完蛋了,隨后必然社會震蕩——跳樓的跳樓,上街的上街。
因此,只有不斷放水、保證利率在低位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沒有房子充當蓄水池吸納過剩資金,那大米就不是3元5元一斤的問題了,而可能會是30塊、50塊一斤。
任志剛也知道這問題,所以一擊退炒家就火速把利率重新降下來——畢竟香港不能主動放水。
不過,1998年8月的這次總攻,場面就不一樣了,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炒家在前期不斷試探后,全面用上了思路:
在匯率市場上,他們大手筆沽空港幣,押注香港退出聯系匯率機制并大幅度貶值;
在證券市場上,他們大手筆沽空香港股市,尤其是做空恒生指數,押注證券市場大跌。
如果香港繼續用任一招——維持匯率、提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