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風箏

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風箏  三月,丙戌,大同府。

  張覺與康公弼正在巡視城防。

  兩人既是同僚,也是同年,都是遼國正牌的進士。

  遼國進士可比大宋還要稀罕,首先是科舉沒有固定常開,而且取士人數也不如大宋那么多,一般的年份也就二三十人。

  張覺以武職入仕,現在還沒有做到真實歷史上二十多年后的節度副使,之前不過以下州守備。

  其后宋軍壓境,張覺才得以緊急提拔為長史,輔佐李處能軍事,因李處能昏庸無能,張覺忍無可忍,向太上皇建議拿下李處能。

  太上皇出逃之際,將李處能帶走,臨時任命其為權樞密副使,全權把握大同軍事。

  康公弼字伯迪,其先家于燕之宛平。自幼好學,中進士后,除著作郎、武州軍事判官。辟樞府令史。

  外補為寧遠令期間,縣中隕霜殺禾稼,漕司督賦急,系百姓下獄。公弼上書,朝廷乃釋之,因免縣中租賦,縣人為立生祠。

  監平州錢帛庫,調役糧于川州。

  大盜侯概作亂,陷川州,都沒有加害他,還特別叫手下護送公弼出境,敬重道:“康公,良吏也。”

  由于北方路絕,康公弼輾轉來到大同府,被和魯斡啟用為府判,成為左企弓的副手。

  如今的大同府四路皆絕,張覺在城西火燒山與宋軍打過一仗,掩護和魯斡出逃。

  那一仗張覺殫精竭慮,但是他也不是杰出的名將,抗不過火力的代差。

  何況他的對手,實在是過于強大。

  種諤,平夏的最大元兇,屠滅三十幾萬夏軍精銳,被稱作“當代白起”的殺神。

  種誼,皇家軍事學院前身軍事速成班第零零零一號學員,大宋新軍第一個編制士兵,蘇油石薇親傳的兩個武人弟子之一,入門比孫能還要早幾年,號稱“將種”。

  折克行,羌人呼為“折家父”,“未冠有勇,馳射不習而能”,種誼之前,“將種”二字,特指的是他。

  平生大小一百七十余戰,傳說被他親手干掉的敵人,累積逾千。“折家軍”這個民間稱號,也是從他這里打出來的,當年夏人畏之,特地增設左廂神勇軍司,“專以當折氏”。

  折可適,折克行從子,當年隨叔父征戰,小銀幣佯裝敵首領視察,呼出守烽人后斬殺,使夏人烽火不能傳遞,最后只得卷甲而逃。

  后又經過皇家軍事學院深造,還在軍機處戰略司混過幾年,接手叔父差事之后,軍政皆有聲,前不久還收復了套內三州,麟府人稱“小將種”。

  張覺遇到這樣幾個人,可算是倒了血霉。

  城下宋軍結寨之法非常古怪,對大同府的包圍方法也很奇特,只在四個城門外邊壘砌沙袋構筑工事,然后用鐵網圍之。

  看起來防備松懈,但是張覺見識過厲害,他曾經派士兵在夜晚垂城偷襲,結果被打了個全殲。

  然后張覺就明白了,宋軍這是防備大軍從城門突出而已,至于垂城的小部隊,人家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就靠城門外沙壘里的小股駐軍,就能消滅。

  宋人火器厲害,現在都不敢輕易露頭,就連床弩之類的城防利器都不能百步,宋人有一種能夠高高拋起落地爆炸的軍器,予以清除。

  張覺無論如何都不明白,宋人的那種軍器,怎么能夠那樣的精準。

  好在大同府是古城,重鎮,城墻高厚。宋人惜命,暫時沒有發動進攻。

  大同府里如今集聚了周圍逃來的二十多萬人,加上駐軍和以前城中的人口,足有五十來萬,其中奚、蕃、韃、漢、契丹混雜,若非左企弓、張覺、康公弼都是能臣,約束得當,光城內的人馬就能先自亂起來。

  康公弼通過望口看著城下的沙壘和遠處宋人的大營:“種誼和折可適以區區兩萬人就能將我圍困,老種和老折率騎軍掃蕩外圍,還有蕭古里這叛賊帶路招誘,張兄,事尚可為?”

  張覺苦笑:“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只可惜你我命喪雄城,卻連在為誰賣命都不知道。”

  康公弼嘆了口氣:“左公說是替大遼賣命盡忠,你我讀書人出身,終不能效耶律馬哥、蕭古里、郭藥師之輩。”

  才說到這里,卻見前方沙壘后的平底上,一隊宋人集結起來,在那里鼓搗著什么。

  張覺拉著康公弼靠墻垛蹲下:“小心,宋人的古怪實在太多。”

  良久沒有動靜,康公弼抬身扭頭看向城下:“風…風箏?”

  真是風箏,今日天氣晴朗,刮著西風,幾只大風箏晃晃悠悠,從宋軍陣地上方飛了起來。

  風箏非常大,需要幾名宋軍才能拉住,風箏下頭,似乎還掛著什么東西。

  待到風箏飛過城頭,突然傳出幾聲爆響,這聲音二人可是非常熟悉,嚇得立馬再次蹲下,躲到了磚墻的后頭。

  結果爆響卻是從風箏上傳來的,系著那東西的繩子斷了,那四方塊頓時化作洋洋灑灑的紙張,朝著大同府內飄灑開去。

  大同府城池不小,城周二十里,有四分之一個汴京城那么大,緊跟著其它幾個風箏下也開始飄灑起傳單,落得滿城都是。

  張覺趕緊命人下城取來來觀看,卻是一張油印的“露布”——《告大同全體軍民書》。

  文章寫得簡單明了,首先表明宋軍此次征伐,是為了幫助遼國平滅叛逆。

  和魯斡和耶律淳手握重兵十五萬,在遼國被韃靼犯邊侵擾,兩任皇帝前赴后繼為國赴難之際,二人以皇太叔、天下兵馬大元帥之尊,未出一兵一卒相助。

  擁兵自重之心,當時可見。

  之后先后征伐遼東、中京,首開內戰之端。

  大敗之后,不思悔改,驕狂悖妄,在延禧諸子尚在的情況下,自立為君,天理難容。

  我朝圣主,與延禧為兄弟之君,聞遼主尸骨未寒,出此叛逆,不勝郁怒,決意興征。

  得正統、承康兩地皇侄所請,舉兵五路,討除叛逆。

  揮師以來,天人助順,諸路逢戰皆捷,和魯斡畏罪潛逃,耶律淳困守待誅。

  宋軍秋毫無犯,實乃仁義之師。

  如今大同府中,困頓四十萬軍民,資糧日蹙。

  偽朝大勢已去,各地春耕在即,家中父老妻兒,殷殷相盼。

  大宋要求大同府留守大臣諸將,以百姓生命為首要考量。

  上策放下兵器,舉城款降,既往不咎,官吏軍民,各安所職,絕不加罪。

  中策開放城門,大宋許給十日之期,軍民帥臣自出,或歸鄉耕牧,或西去依附偽王,去留從便,回鄉者還要發給路費干糧,絕不留難。

  下策當然是坐困愁城,玉石俱焚。

  文章最后號召全體軍民,如當權者不接受大宋如此仁慈的條件,為了自己的父母妻兒,合城士民軍士,應當里應外合,奮起反抗。

  不要讓戀權之臣,貪功之將,將合城無辜軍民性命,當做要挾宋軍仁慈之心的工具。

  起事首效者,以所擒敵虜軍職酬之。

  一個時辰后,我部將施展神威,摧毀大同府南門上的城樓,請合城軍民退到安全區域靜觀,可知皇宋軍威之盛,圣主之仁。

  張覺與康公弼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絕望。

  滿城惶恐之際,這樣的露布遍布城中,大事休矣!

鉛筆小說

大熊貓文學    蘇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