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算賬 蘇油問道:“陛下知道我大宋如今一共多少人?”
趙煦說道:“戶部李常進奏,說我大宋如今有一億五千萬零…細數我記不清了,總之一億五千多萬!”
蘇油有問道:“那陛下可知,我大宋耕地面積一共多少?”
趙煦說道:“慶歷前四百多萬頃,慶歷后減少到兩百多萬頃,熙寧恢復到四百萬頃,元豐之后年年增長,到現在已經有了八百多萬頃了!”
蘇油笑道:“陛下英睿,年歲還不高,但是國家大事,大數字,了然于胸,臣為陛下賀。”
趙煦說道:“司徒的題呢?”
蘇油說道:“別忙,條件還沒有設完呢…陛下,我朝五等戶以下,是如何劃分的?”
趙煦想了一下:“這個我還真不太清楚,不過蔡京離任開封府前曾經有奏,乞讓府界三路保甲,兩丁之家止有病盯田不及二十畝者,聽自陳,提舉司審驗與放免。”
“以我想,這平均一丁十畝,應該就是司徒常說的‘貧困線’,五等戶,得一丁二十畝吧?”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眾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蘇油贊到:“對,陛下真是聰明,那你現在可以算算了,我大宋一億五千人,就算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那平均下來,一丁實際上擁有土地多少畝?”
“那就是八百五十萬除以七千五百萬,啊不對還要乘以一百!司徒我去算了!”
沒一會兒趙煦過來了,雖然算對了答案,但是神情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怎么可能!我大宋人均一丁才十一畝地!這不是全天下都在五等戶以下?!”
蘇油笑了:“陛下別急嘛,我們再來算算,這次我們不按照人數畝數來算,我們按照糧食產量來算。”
“我們按照戶均五口粗略統計,兩個男丁,兩個女人,一個小孩,我們按照男丁兩斤,女人一斤,小孩半斤來算,一天就算七斤吧,平均一人一天大越需要一斤半糧食,算是溫飽。”
“那我大宋一年,要解決所有人口的溫飽,一年需要多少糧食?”
趙煦很快就算出來了:“需要八百二十一億多斤的糧食!”
蘇油心中偷偷嘆氣,你娃的數學水平,可比你爹強太多了:“我們按照大宋糧食平均畝產兩百斤來計算,這么多糧食,需要多少土地才能種得出來?”
趙煦又計算了一遍:“咦?不對呀,需要四億多畝,四百多萬頃,司徒,只需要四百萬頃土地就可以了,可我大宋如今已經有八百萬頃土地了啊!”
蘇油笑了:“陛下,農人也不僅僅只需要種地啊,他們還要造房子,穿衣服,種菜,養雞鴨牛羊,還要繳納各種賦稅,服各種勞役啊。”
“而且我朝的人口,并不是全部都是農人,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有。”
“其實我朝丁口當中,農業人口只占了七成,因此七千五百萬丁中,農丁差不多五千萬。”
“戶均一年創造當今二十畝糧食產量的財富,只能算是貧困,按照這個數字來計算,可以說大宋元豐以前,乃至從夏商周到元豐以前,華夏一族大部分時候,百姓都掙扎在這條線附近。”
“這條線是底線,我將它稱作‘生存線’。”
“如今我朝農丁,人均占有的土地,已經從慶歷年間的二十畝不到,提升到了八十畝左右,這,就是你的父親,先帝,帶領著群臣,百姓,在二十多年里創下的豐功偉績!”
趙煦的神色立刻充滿了崇拜之情,滿眼都是小星星。
“大宋這五千萬農人,用八百萬頃的土地,養活了整整一億五千萬人,這就是實情,我們敢說,這個數據,足以證明今日之大宋是古往今來,最繁榮的朝代!”
趙煦有些懵了:“那司徒剛剛還說,我大宋沒到最好?”
“當然還沒到最好。”蘇油循循善誘:“因為大宋還有巨大的外敵,遼國。我朝內部,也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什么問題?”
“很多啊…我們就拿土地來說,剛剛我們算的是平均數,但是實際情況是,大宋部分地區,如蜀中,兩浙,汴京三處,人多地少,而其余地方如河北、陜西、荊湖、寧夏,卻又地廣人稀。”
“其中寧夏河套就有可改造耕地九十萬頃,可人數呢?不過數十萬。”
“除了地域造成的不均,還有制度造成的不均。”
“大宋一等戶的標準是一頃土地以上,而這些戶等當中,有高達三百頃,五百頃的。”
“國家是需要依靠稅收來運營,但是很遺憾,替大宋繳納賦稅的戶等中,卻是以二三四等戶為主體。”
“而一等戶中,很多都是免稅的宗室、勛貴、重臣。”
“這就是章惇提出的‘稅制倒掛’問題。”
“還有,華夏大地上經常發生的水、旱兩災,還有那條桀驁不馴的黃河。”
“因此說,先帝所作的事業,是打下了讓大宋擺脫生存線,擺脫溫飽線,進軍基本富裕線的基礎,非常堅實的基礎。”
“但是如何讓這個基礎,變得讓全天下得利,讓大宋百姓生活更好,讓國家更加安全、穩定和繁榮,陛下,這就是你今后的任務,和先帝的任務一樣艱難,一樣重要,一樣光榮。”
趙頊激動得小臉都漲紅了:“若非司徒點撥,我都不知道父親功績如此光大!司徒放心,我一定努力,絕不墜先父之聲業!”
日常廷對中,趙煦經常聽大臣們說自己父親英睿神武,但是從沒有人跟他通過算細賬的方式來告訴他,自己父親到底英睿神武在哪里。
打下一堆地盤,人家可以說你勞民傷財;增加國庫,人家可以說你窮盡民力;尤其是最近關于新法的熱烈討論,甚至讓趙煦有些迷茫。
就連趙煦都能感到迷茫,那王安石無人吊喪,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本章未完,請點擊繼續閱讀!
今天這筆細賬,徹底打破了這些迷霧,蘇油不從趙頊的豐功偉績說事兒,而是從這一件事上,讓趙煦看到了元豐以來國家矛盾緩和,國力增長,人民生活改善的根本原因。
農業人口的緩慢增長,農業土地的大量增長,帶來的就是農耕之國土地矛盾的緩和,而產量的增加,精耕細作的推廣,則提升了王安石提出的“人均財富創造效率”。
這是王安石在《經濟論》中大力贊賞弘揚的方式,認為這樣的方式,能夠大幅度提高家庭小土地擁有者的“勞動效率”,降低了生存風險,使他們能夠積累出一定量的財富。
但是反過來,這種方式在大土地擁有者那里卻無法實現,從而在根本上,可以抑制兼并的烈度。
但是王安石忽略的一點,是大生產者如果擁有有效機械的話,勞動效率同樣會提升,他們的積累會更快,因此其實兼并的土壤并非就徹底消失了。
但是在大型機械出來之前,王安石的這個論點沒啥毛病,大宋沒有奴隸階層,要雇工就要付出成本,政府的功能,就是讓這個成本不要降低到變成殘酷壓榨和剝削。
至于國用,不說工商,只要八百萬頃土地上的農稅能夠正常收上來,這個國家就不愁沒錢。
后世清朝那么多賠款都能背得起,就是“官紳一體納糧”這一條制度打的底。
門口響起了敲門聲,扁罐進來:“陛下,父親,中牟到了。”
陳梧走了進來:“陳梧見過陛下,見過祭酒。”
蘇油現在是京師大學堂校長,陳梧從學術出發,稱蘇油祭酒沒毛病。
而且這個稱呼是讓蘇油最得意的一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