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化難為易 蘇油卻又說道:“官員有自己的執政風格,有的寬有的嚴,在制度允許的情況下,根據民情做適當的調整,其實也沒什么。”
“但是千年以來,就沒有‘不教而誅’的道理。”
“聽聞百姓作舍道旁者,副使與李稷共創使納‘侵街錢’,有這事兒吧?”
李察趕緊說道:“這是應中書和軍機處的要求,檢查陜西境內干道,保證陸路交通順暢的舉措。”
蘇油笑道:“副使不用解釋,當年我在汴京城,規定騾車進城需要帶糞兜,否則罰款,不比你這個還要嚴酷?”
“但是舉措要得到效果才行,如果百姓繳納了侵街錢呢?那干道被侵占就成理所當然了?”
李察不再說話。
判官路昌衡有些憤然:“國公是對我們陜西執政頗有不滿嗎?”
可不是嗎,從轉運司正副使,經略使,都被蘇油懟了一遍,要說不滿,也頗說得過去。
蘇油連頭都沒抬,繼續在本子上記錄,說道:“路判官想多了,剛剛說了,這個會,大家暢所欲言,才能找到陜西治政上的缺失。”
“當別人提出意見的時候,我一般會分析他說得對還是不對,并不在意對方的身份和立場。”
“如果問題在他,那我就不必計較,如果問題在我,那我就不憚改正。”
“剛剛路判官以為我是對陜西治政不滿,其實是理解錯誤。恰恰相反,我對陜西的治政很滿意。”
“陜西本來是一個落后地區,從五代之后,就已經凋敝到了極處,之后西夏崛起,屢次入侵,更是讓陜西雪上加霜。”
“如今邊疆鞏固,蕃夷順服,西夏不敢再肆虐,民生得到長足的恢復,人口已經從四百萬突破到了千萬,這些和各位,以及各位前任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不過如今陜西面臨了新的局面,我們就需要總結新的形勢,尋找出新的出路。”
“呂公和李副使提出的方案,也是方案,我只是列舉出兩個方案的不合理處。同樣的,我提出的方案,你們也可以如此。也只有如此,最終才能磋商出一個盡可能完備的方案來。”
“我這套做事方法,呂公在南海可能知道,也請路判官不要想多了,我們還是說回陜西吧。”
“大家看問題的眼光都很犀利,知道一旦西事大舉,最重要的就是后勤,而轉運司就逃不開轉運之責。”
“陜西方面的軍力,舊軍加上義勇,鄉弓手,上番軍,蕃勇敢,其實不下二十萬。如今經過多方裁撤,精挑細選,留下了六萬。”
“這六萬人如果出征,由陜西本地供給,問題不大吧?”
范純粹大松了一口氣:“這個沒問題,義勇,鄉弓手之類,如果守土,其實是不耗糧秣的。”
“陜西諸倉如今已然豐足,如果只有六萬人出擊的話,糧秣供給,沒問題。”
“不過這轉運…”
蘇油在筆記本上記錄了下來:“一會兒我會和范兄你核實數量,那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舊軍六萬人的糧草,由陜西本路供給。接下來第二個問題,高國舅的新軍。”
李察說道:“新軍的待遇太好了,陜西一路供給有些難,除非將待遇降為和舊軍一般。”
蘇油搖頭:“這個不可能,好在我已經和高國舅商定,新軍的后勤,由新軍自行負責,甚至連舊軍出境之后,也將一體由新軍統籌。”
呂惠卿大喜:“若是如此,陜西路可以義務再犒勞部分軍需,范運帥你說是不是?”
范純粹說道:“正是!如果明潤能保證不讓陜西百姓負糧隨軍出境,那我陜西路轉運司,另外無償提供四萬石糧食都可以!”
“二位可是打的好算盤。”蘇油都樂了:“不過…我原則上同意。”
“軍機處的意見,是先期將糧食送往四路前進基地,即狼渡,渭州,延州,麟州。陜西是中路,也是最重要的一路,因此籌備的糧食也最多。”
范純粹問道:“多少?”
“四十萬石。”
數字一出來,所有人都是大驚,這哪里是十萬大軍,這是…五十萬大軍一戰的消耗!
“這么多?”李察有些揪心:“四十萬石糧食,十萬大軍一年,人均四百斤?需要這么多嗎?”
蘇油說道:“有備無患嘛,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打敗夏人,而是要實現長期占領。”
“要防備夏人行堅壁清野之策,就需要保證我軍在無法就地補給的情況下,堅持占領一年以上。”
“按這樣算,四十萬石都可能不夠。”
范純粹傻了:“這是…這是…”
蘇油說道:“占領漠南。不是漢武帝驅逐匈奴的那種打法,大宋要的,是永久性地占領整個漠南!”
范純粹更加憂慮,而呂惠卿,李察,路昌衡卻是喜動顏色,立功的機會來了!
范純粹說道:“大宋如今,有這實力嗎?那可是數十州之地。”
蘇油說道:“具體的方略我就不說了,現在只說轉運司的職責。興洛倉如今已經囤積了七十萬石糧食,后續還源源不斷。而這些糧食,開春就要運往四州。”
“我希望半年之內,陜西路轉運司能夠完成四十萬石糧食儲備于渭州的任務,要是可能,甚至能夠再往北挪一挪,儲備到寧夏城。”
呂惠卿擔憂道:“這么大的動作,夏人肯定會知曉,那我們的出擊方向不就暴露了?”
蘇油說道:“的確有這個可能,不過我們現在有了底氣,四路同時開始囤積,讓夏人摸不清方向。”
“而且我們還有極大的信心,傳送給西夏錯誤的情報。說實話,就連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哪一處才是主攻方向,何況夏人?”
李察雖然對待百姓殘酷,但是明顯經驗豐富:“自宋真宗時,漕綱便有定制。二百五十料到三百料的輕船,從楚州北運者,每年五運;從泅州北運者每年六運;”
“四百料料以上大船,運次稍微少點,分別運四和五次。”
“涇河只能行三百料的輕船,行程大抵一千八百里,如今有了縱帆相助,水道也探查得更明,一年也不過六運就到了極限。”
蘇油贊道:“李副使好能耐!按照這樣計算,三百料船,一次能載兩千石,四十萬石就是兩百船次。半年三運,一支六十艘三百料的船隊即可完成。”
“這個運力問題我可以協調,不過糧食到了渭州,麻煩事可就交給各位了。”
范純粹說道:“這個交給我們,就是多造些倉房而已,陜西氣候干燥,利于糧食保存,不怕。”
呂惠卿已經在琢磨功勞了:“不過從渭州到平夏城這兩百里,可有些麻煩…”
蘇油從包包里取出一張圖紙來:“也不是沒有辦法,這是沈存中設計的一樣東西,有了它,我們一樣可以利用水力。”
范純粹將圖紙接過,將上邊畫著一艘小船,小船底部有穩定鰭,前后皆有搭鉤,可以連接在一起。
而圖紙下方還畫了一幅示意圖,這些小船足有幾十艘連在一起,某些船的兩側有騾馬牽引,騾馬在水道的兩邊行走。
呂惠卿一看就喝彩:“妙極!如果此法堪用,涇渠便可以利用起來,就算這種船一次只能載五十石,十船相連,也能運送五百石之多!涇渠可以到達龍首村,這就又省了上百里路程!”
路昌衡趕緊說道:“剩下的一百里,我陜西路轉運司用新型太平車,百姓的騾馬,怎么都能完成!兩千里的重役,化成了百里的輕役,妙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