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團體,永遠只能有一個首領,袁紹暴斃之后,三子袁尚繼位大將軍,兼領冀州牧,乃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曹操以小皇帝的名義,又冊封袁潭為大將軍、冀州牧,這就形成了‘一國二主’的局面!
一國二主,必起內斗,袁潭也不是傻子,明白這是曹操的詭計,要讓他們兄弟爭位、自相殘殺,借此削弱袁氏的力量,進而各個擊破之,問題是,明白是一回事,接受是另一回事!
自古以來,為了爭奪全力,兄弟反目的事還少嗎,春秋之時鄭莊公誅殺弟弟叔段,先秦之際胡亥謀害兄長扶蘇,到了大漢王朝,七王之亂,互相殺伐,不都是劉姓一家血脈嗎?
權利之爭,你死我活,容不得半點親情,袁潭現在的情況,無非有兩種選擇:
其一,拒絕圣旨,做一個好哥哥,把大將軍、冀州牧的位置,讓給弟弟袁尚,維護河北集團的團結,如此一來,曹兵可退,袁氏可保,高風亮節,人人稱贊!
問題是,袁尚心黑手狠,對生父尚且無情,何況是一個哥哥呢,一旦河北局勢平穩,他完全控制了局勢,必然對袁潭下毒手,掃平一切潛在的威脅!
其二,接受圣旨,再殺掉弟弟袁尚,奪回大將軍之位,進而稱霸河北,若是這樣做嗎,難免會背一些罵名,卻可以得到實利!
另外嗎,兄弟相爭,刀兵四起,必然削弱河北集團實力,曹操若是卷土重來,袁氏一族危矣,上一輩的袁紹、袁術,不就是兄弟失和,讓人各個擊破了嗎?
“河北局勢,動蕩不安,待我解決掉家賊,執掌軍政大權之后,必然親往許昌城,拜見丞相大人,迎娶曹氏小姐,以結秦晉之好!”
因公廢私、還是因私廢公,袁潭沒有任何猶豫,直接選擇了后者,當即排設香案,行三跪九叩大禮,接受了朝廷圣旨,繼位大將軍,兼領冀州牧,這就意味著,袁氏兄弟開始決裂了!
“如此說來,在下恭祝袁大將軍掃除內亂,執掌河北,丞相也會有所動作,以助將軍一臂之力!”
吃飽喝足之后,蔣干起身告辭了,他還要偷偷會見袁煕,再送一份圣旨的,兄弟相爭多沒意思,三袁火拼才是目的!
接下來幾天,曹軍一路向南撤退,歸還了許多的城池,遺留了大量的軍械、馬匹,還釋放了兩萬名俘虜,皆是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老兵!
袁潭大喜過望,統統的接收過來,編入自己的軍營中,隨著實力的增長,他的野心越來越大,決裂的步伐也越來越快了!
一個好消息是,二公子袁煕明確表示,長子繼位,天經地義,愿助大哥一臂之力,查證父親死因,誅滅袁氏家賊,烏丸、鮮卑、遼東三部首領,也非常贊同此事,愿意提兵助陣!
另一個‘好’消息是,袁尚自知年輕淺薄、難當大任,愿意把大將軍的職位,讓給大哥袁潭來做,還派來一名使者王修,敦請袁潭進鄴城,舉行交接儀式!
“先大將軍病故之時,外有強敵壓境,內部人心惶惶,袁氏危如累卵一般,為了挽救危局,三公子暫代大將軍,實屬迫不得已,并非有意為之!
廢長立幼,有違禮法,河北文武們商定,有請大公子進鄴城,接任大將軍、冀州牧之位,重振袁氏的雄風,至于三公子嗎,愿意退居林下,做一位富家翁足矣!”
王修三十多歲年紀,面白如玉,身材修長,生得一副好皮囊,乃是袁尚的心腹人,也是一名舌辯之士,極其善于蠱惑人心!
“哦…顯甫有意退位讓賢,何不親來青州大營,把大將軍、冀州牧兩顆金印送上,莫非抓在手中久了,舍不得放手嗎?”
面對使者的敦請,袁潭端坐不動,還露出了諷刺之色,這種‘瞞天過海’的把戲,也就騙騙三歲小兒吧!
袁尚心狠手辣、利欲熏心,為了謀奪大將軍之位,連親生父親都謀害了,又殺了無數的反對者,付出這么大的代價,他豈會輕易讓位呢?
無非是釋放煙霧,想把袁潭騙進鄴城,而后伏兵四起、斬草除根,再收編青州人馬,如此不用大動干戈,就能解決心腹大患,也算是一條妙計呢!
可惜的是,袁氏兄弟一脈相傳,都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謀劃敵人不咋樣,算計起自家兄弟,智商立刻爆棚了,袁潭豈會輕易上當呢?
“三公子心懷愧疚,不敢與兄長相見,此時身穿單衣、披發赤足,跪在袁氏宗祠請罪,至于大將軍、冀州牧兩顆金印,大公子入城之后,立刻就…饒命呀!”
王修口舌如簧,還想再忽悠下去,那知袁潭根本不聽,隨手招來幾名武士,把他捆綁著壓下去了,片刻之后,一顆血淋淋的人頭送上,呲牙咧嘴,死不瞑目!
“鼓動唇舌之徒,也敢前來誆我,就用你的人頭祭戰旗吧,傳令全軍將士:身披素稿,回師鄴城,討伐弒父之賊!”
既然斬殺了使者,也就沒有回旋余地了,曹軍退到了黃河岸邊,又交出了黎陽城,袁潭再無后顧之憂,干脆盡起本部人馬,打出了討伐袁尚的大旗!
為了代表正義性,青州兵馬高舉白帆、身披白布,以掛孝討賊的名義,一路殺回了鄴城,就駐扎在漳水邊上,做出攻城之勢!
緊接著,袁潭公布了圣旨,宣告接任大將軍、冀州牧,執掌河北一切軍政大權,讓冀、青、幽三州的官民們,接受自己的領導,一同討伐逆賊袁尚!
“無恥逆賊,蠱惑人心,試圖篡奪大位,待我生擒此賊,一定千刀萬剮、挫骨揚灰,放解心頭之恨!”
聽聞袁潭斬殺使者、起兵造反,袁尚暴跳如雷,又有一絲絲的害怕,自己的大將軍之位,乃是陰謀政變、弒父奪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也不順服呢!
袁潭是家族長子,本就有繼承權,又得到了朝廷圣旨,冊封他為大將軍、冀州牧,以此來號召河北軍民,具有極大的鼓動性,也會引出極大風波!
另外有傳言說,袁潭與曹操私下議和,還締結了姻親關系,獲得大量的軍械、戰馬資助,一旦他們聯起手來,自己恐怕難以招架呢?
刀鋒入骨,不得不戰,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袁尚一面調動兵馬,加強鄴城的防務;一面派出文人墨客,書寫討賊檄文,臭罵了袁潭一番,說他狼子野心,謀取大位,乃是寡廉鮮恥之徒!
袁譚也不示弱,指責袁尚毒死父親,篡改遺命,竊取了大將軍之位,又殘害忠良、濫殺無辜、暴政虐民…共計十二條大罪,罵了個狗血噴頭!
一時間,檄文滿天、口水狂噴,雙方傾盡全力,不斷的互潑臟水,袁氏家族的一些內幕,也紛紛揭露出來了,什么父納子媳、妻其后母…敗壞人倫,難以直視!
河北軍民也糊涂了,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支持袁潭殺回鄴城,奪回大位,也有人擁護袁尚討伐逆賊,清理門戶,原本完整的河北集團,徹底的決裂開來了!
輿論戰打完了,下一步,就該真刀真槍、拼個你死我活了,袁潭、袁尚整頓人馬,磨刀霍霍,都準備致對方于死地!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即將開戰之時,局勢又發生了變化,二公子袁煕站出來,呼吁保持冷靜,不要兄弟相殘,為袁氏保留一些元氣,而后分派使者,游說袁潭、袁尚二人,最好能坐在一起,心平氣和的談判解決!
此番提議一出,立刻歡聲雷動,河北官員紛紛稱贊,還是二公子識大體、重大局,郭圖、審配…一群袁氏重臣,也是往來奔波,反復勸說,希望化干戈為玉帛!
和平之聲高漲,袁潭、袁尚心存忌憚,不敢輕易動武了,經過幾輪商議之后,決定在鄴城之外建一座高臺,取名‘骨肉臺’,以示手足兄弟、骨肉相連之意!
而后擇良辰,定吉日,袁潭、袁尚雙方相見,磋商解決一切矛盾,袁煕則為中間人,擔保雙方的安全,袁氏一眾文武,以及烏丸、鮮卑、遼東三部首領,也會參加會議的,大家群策群力,決定誰做袁氏之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