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49章 五月金黃

  杏子非江南所獨有,但一句“杏花春雨江南”,卻把杏同江南聯系在一起。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有一首:“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詩中描繪出了南宋時江南農村優美寧靜的情景。江南五月的天氣里,我們和詩人嗅到的是一樣的果香,看到的是同一片風景.

  春天小橋流水邊的杏花,只是白色略帶羞澀的粉紅,到了五月,南風初起麥子黃熟,一樹樹的杏子就帶雨黃透了。微涼的清風迎面吹來,夾帶著淡淡的雨霧和絲絲甜醇的氣息,這里一樹、那里一樹墜滿枝頭的杏,晶黃得像瑪瑙,讓人望一眼舌下便生出津液。

  有些枝條茂盛的老樹就長在房前屋后,推開窗子,果香撲鼻,觸手可及的水靈靈的杏子,黃中透著紅,閃著誘人的光澤,在枝頭微微顫動。周遭的景色也因此而生機勃來,鮮亮的果色映襯的也是一份田園生活的情趣啊。

  端架梯子上到樹上,隨便想吃哪顆、想吃多少都可以。通常朝南一面接受陽光多的枝頭上杏子,更大更甜更橘黃溫潤一些,一口咬下去,酸甜的汁水會溢滿唇齒間。若是一大片連綿不盡的杏樹林,在果熟時節,那該有著怎樣繁盛的場面,怕是連空氣里也浸滿了濃得化不開的果香.

  有一種俗稱“五月黃”的小山杏,比一般杏子都要嬌小可愛,先諸果而熟,繁星一般綴滿枝間,灑灑洋洋,嫵媚而又淳樸,誰見了都忍不住誘惑。

  摘一顆放手里擦擦,撕去果皮,含在嘴中,牙齒輕輕叩開果肉,再以舌尖抿住,剔出小小的果核,清清爽爽的甜,平平緩緩的微酸,在口中漾開,真的是美極了…

  仿佛就是早年鄰家的小妹妹咬住你的耳朵,哧哧地笑著說悄悄話,那種滋味很難向外人道出。

  萬縷叢中點點黃,千般朱唇疑帶津…有時禁不住想,生活在麥黃杏熟的五月江南,一個遍地氤氳著果香的地方,真不啻是一種福氣。

  若是年成好杏子收得多,一時吃不了,就把杏子對半掰開,攤在陽光下曬成杏干,便是自制的果脯。對于鄉下的孩子來說,杏核也是好東西呢,拿磚頭砸開,取出杏仁,嚼在嘴里,那股略帶苦味的特有的清香,令你一輩子都忘不了。

  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五月底六月初,正是江南名果三潭枇杷滿山遍野黃熟的季節。這次,我是沾了幾位畫家的光,跟隨他們去新安江山水畫廊趕枇杷節。

  先從歙縣縣城驅車趕到深渡,再由深渡棄車登船,逆流而上。深渡的下游筑壩蓄水,千峰競秀的群山變成了著名的千島湖,而在深渡的上游,也就是我們這次去品嘗枇杷的地方,被譽為“中國枇杷之鄉”的三潭,現已成為歙縣旅游勝地。

  深潭與淺灘,萬轉入新安。流淌千里的新安江,兩岸青山起伏,連綿數十里枇杷林層層蒼翠,點點金黃的枇杷浮耀在綠葉之中,如錦云一般煞是好看,映襯著白墻黑瓦的徽民居村落,真的就是一幅幅美妙絕倫的山水畫廊.

  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漳潭、綿潭、瀹潭為三個大而深的水潭,也是三個村名,這里群山環繞,終年云遮霧繞,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為枇杷的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所產枇杷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水多,清香爽口,并以早熟優質而天下聞名。

  在一處渡口上岸,夾在許多挑著籃子提著鉤子的果農中前行,立即有人打著手機過來聯系,將我們領往山上枇杷林。其實,路邊就有連綿不盡的果樹,熟透的枇杷,一叢叢一簇簇掛在枝頭,澄紅晶亮,閃著夢幻般的光彩,看得人垂涎欲滴。

  這才明白為什么國畫家都喜歡畫枇杷,實在是枇杷太漂亮了。聽說這里就是漳潭,沒走多少路,就看到一個建在園中的八角涼亭,里面有茶水、五香蛋、糕點什么的供應。顯然這些都是多余的,所有人都左顧右盼,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眼睛,都被那些掛滿枝頭的滿天星一樣的枇杷吸引著。這里的枇杷集中了好幾個品種,有的紅彤彤,有的白粉粉,有的黃燦燦。我們顧不得多說話,鉆進林子深處,見著嫣紅的大個枇杷,攀著枝條就摘下來。

  熟透的枇杷皮極好撕,從枝頭摘下一顆枇杷,扭掉頂頭斜斜的蒂柄,三兩下就剝了出來,塞入口中,牙齒輕輕一叩,吐出滑溜的果核,鮮甜綿軟的果肉被舌頭一裹,捎帶起一種醇酸的味兒立刻滿口彌漫開來。

  走十來步路,一氣吃了十多顆,直吃得雙手粘滿糖汁,一個嗝打上來,胃里翻上醇濃的香甜之氣,真的好愜意。有倆老外,索性像猴子那般攀到樹上,坐在較粗的橫枝上,背靠一根枝,雙腳各撐住一根枝,騰出兩手想吃哪顆就摘哪顆,大啖特啖,還朝下面的我們做鬼臉。林子里,到處可見孩子們歡快的身影和衣單女人的輕盈身姿。

  我見不遠處有幾棵樹上的枇杷明顯要白得多,個頭卻都不小,遂伸手摘了一個剝出,果肉也是白色的,水分好像特別多,塞進嘴里,味道好鮮。一直陪在我們身邊的歙縣朋友老汪告訴我這叫白花枇杷。接著,老汪又讓我們見識了名貴品種“大紅袍”和“光榮花”。

  “大紅袍”呈橙紅色,果形略長,皮有芝麻斑點,果肉晶紅,軟而厚,入口鮮甜;“光榮花”則因花蒂處長了一個明顯的五角星而命名,其特征是柔軟多汁,甜中蘊酸,清香爽口。

  其實杭州的塘棲“白沙”和“紅沙”枇杷也是飲譽天下,但其地名卻不如三潭這樣好聽也好寫。聽說詩人流沙河品嘗了三潭枇杷后,曾以慣有的恢諧寫下:潯陽琵琶三彈,歙縣三潭枇杷,琵琶三彈涌清波,三潭枇杷掛金霞。琵琶,枇杷,流連難返,主人忘歸客不發.

大熊貓文學    舌尖上的神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