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399章 破落的輝煌

  來到哈爾濱,原本目標是著名的中央大街,但導游說要想更本土,那就去老道外。

  百年前的哈埠只有東西兩區,其實十分類似港島和深圳的關系。中東鐵路以西的道里、南崗,是沙俄附屬地,住的都是洋人,由洋人操刀的大規模城市建設開始興起。新藝術運動、巴洛克、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和折衷主義等藝術風格的建筑紛紛出現。

  在中東鐵路東側,與外僑集中的道里區相對的道外區由于未被劃入沙俄勢力范圍,成為民族工商業興起的搖籃。住的是中國老百姓。外資流入后,山東河北兩省的移民紛紛“闖關東投親靠友,合伙投資,興辦商業店鋪。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思想也比較開放,這為他們后來接受西方藝術奠定意識形態上的基礎。

  從景陽街拐進靖宇街,沿街看兩側老房子,狼藉滿地。中華巴洛克風格的建筑立面和固有顏色,在這里已被很多現代材料和大塊牌匾所肢解,許多沿街建筑已看不出主色,甚至有些建筑本身已經岌岌可危。

  這片已經成為待拆片區,居民已經紛紛搬遷。倒塌后的房子只余一段漂亮的雕花飾帶供人遐想。已經鏟平的匾額上還依稀有老字號的痕跡,難以辨認。

  這條狹窄的街道,有一棟頗有氣勢的建筑。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合適的角度拍一張滿意的照片。這棟原本是老銀行,你看那獨特的花紋,這一片都沒有這個花紋。厚重的老式鐵門內一道道的門栓似乎也在印征它從前的身份。根據老地圖查考起來,這棟建筑很可能曾是寶隆銀號的所在。

  旁邊這座現在看來似乎不太起眼的四層小樓,在1920年可是東北最新的四層百貨大樓,大羅新環球貨店。店名為搜羅全球貨物,革故鼎新之意。洋門臉大玻璃窗首開哈埠商業櫥窗陳列的先河。

  金字牌匾由津門大書法家華世奎題寫。室內有哈哈鏡和電動模特兒,在營業大廳還設立借物部和圖書室,特聘請了俄籍美工精心陳列,后來成為西部歌王的王洛賓也曾被引薦到大羅新專門策劃櫥窗陳列。

  店內設立哈埠首創的電梯和送錢機,格外引人注目,當時有“到了哈爾濱,必去大羅新,電梯送上樓,滿眼西洋景”之說。整日客流不斷,汽車、馬車、人力車在門前排出很遠。

  現在這棟建筑主體保存還算完好,只是一樓門面的建筑形式和以往不同。原來門廊下的大門和大櫥窗都被砌平改成了緊閉的卷簾門。沒有人再知道這棟破舊大樓的往日風光。沒有人再記得它曾是哈爾濱民族商業的驕傲。將近一個世紀的雨打風吹,繁華如夢消散無蹤。

  緊閉的卷閘門、墻上的“危樓”、“驗”等字樣還有那一幅幅搬遷橫幅都說明了這里不久將來會是另一個模樣。北頭道街8號,這棟被粉刷成薄荷綠色的二層建筑十分搶眼。

  老照片中這棟建筑的顏色有深有淺,在日本人發行的彩色明信片中它是磚紅色的。那時它有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名字——春和堂。這棟小樓上的浮雕繁復華麗,各種卷草花果和春和堂這名字真的很相配呢。

  雖隱約還有些當年的氣息,但經過那么多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劇變。不少原本的建筑也被改建。原本氣派的商業區反而顯得有點像貧民窟。這些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從建成到現在已經近一個世紀了,風蝕雨侵,極度缺乏維護監管,破損嚴重。

  現有商家的所謂裝修和牌匾對這些建筑的遮擋和破壞,致使這些建筑都已面目全非。而且這種現象在幾乎所有的老道外商業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如果通過整改能修復這些殘損,重現它們昔日的輝煌當然最好。只怕到時候為了省事,推倒重建落得個不倫不類,就只能憑照片憑吊過往。

  日益興起的民族工商者和中國的建筑工匠有著極樸素的民俗化審美趣味,他們希望以巴洛克紛繁的裝飾和奢華之風,獲得更多的權利名望。于是將傳統裝飾的意趣和功用與巴洛克建筑的形式風格結合起來,創造出這哈爾濱中西方文化融通的特殊產物。這些建筑不但凝聚著傳統工匠的建筑手藝,也記錄著哈爾濱民族商業的崛起。

  令人眼花繚亂的建筑,立面通體充滿了裝飾紋理,采用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壁柱。柱頭和柱身上布滿了復雜精美的充滿中國傳統裝飾色彩的浮雕圖案。建筑的主入口兩側分立著一對雙倚柱,有著改良的西式愛奧尼式柱頭與中式鼓座式柱礎。

  主入口上方兩根高大的科林斯柱則裝飾著帶中國結的圖案。拱券內布滿精雕細琢的卷草花枝浮雕。建筑二層的雙分矩形窗和三層的雙分拱窗的窗間柱和窗上方都裝飾大量繁雜的中西花飾,形成連續的韻律感。

  現在走在街上,看到有些建筑對于奢華的表達就簡單直接得多,只一眼就充斥著大金牙的既視感,那與這些老建筑的差距就不止歷史這層外衣。

  那些有能力或者有權利在街頭建造樓宇的人們,如果都能花點時間在老建筑中浸染一下,感受下那些尺度、比例、分寸,也許城市就會有更多值得回味的美。

  一圈轉下來,發現很多建筑外觀是巴洛克風格,但內里卻是傳統中式的四合院;外墻涂料是巴洛克式的熱情奔放,浮雕花紋卻已是中式的蝠、鹿、壽桃還有象征多子多福的葡萄等中華元素。

  前店后廠的布局,外圍門面是做買賣的接待客人的商鋪,內里是倉庫或工場,甚至包括伙計的住宿,既是中西結合的產特,又是商業建筑。

  可能對于一個外地人,實在沒辦法了解每一間建筑背后的歷史,但老道外給人的滄桑感卻能透過一張張照片躍然紙上。

  這些橫七豎八的電線桿和電線是破壞景觀的標志,但偏偏在這樣的環境卻讓人覺得毫無違和感。看了后面重建的老道外文化街,莊臣猛然醒悟。老房子和新建仿古建筑的最大分別往往就是這一點細節。

  沒想到亨達利這個品牌清末就已經出現?眼前這棟亨達利門店除側面的三層墻體有部分開裂外,保存還算完好。厚重的女兒墻,層疊的檐口角線,承托柱頭間的檐壁浮雕已模糊不清了,唯有轉角處還能看到浮雕的一叢蘭花舒展枝葉。

  三層的窗間柱都雕刻了細密的條紋,螺旋向上,給人升騰華麗之感。用于懸挑牌匾的鐵藝掛鉤還在,淺藍色和乳黃色的刷涂斑斑駁駁,色彩略顯怪異。如今人去樓空。

大熊貓文學    舌尖上的神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