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劉協的威喝聲。
滿朝文武無不敬畏以待,齊聲高呼道:“王上圣明,鏟除蛀蟲士族,可讓我大漢天下徹底大定,國泰民安。”
“孤的天下,除孤之外,孤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家族擁有私兵。”
“傳孤旨意,傳召天下,但凡有私兵的士族,立刻驅散私兵,如若不尊,以謀逆罪論處。”
“另,孤的大漢疆土,所有田地都是屬于孤的,世家大族不得擁有,從即日起,士族將所有田地分于平民百姓,如若遵從,我朝廷會給予補償,但如若不尊,以謀逆罪論處。”劉協神情冷肅,頃刻間,便下達了兩道足以影響整個大漢天下的旨意。
對此。
文武群臣自然知道這代表著什么,此事成,大漢十三州內的士族將不會再影響大漢國運,百年隱患從此不復,大漢將徹徹底底的掌控在劉協手中。
“王上圣明。”
朝堂中的文武都是屬于劉協絕對的死忠,如今劉協文治武功,他們自然死忠擁戴,不會有任何疑慮。
畢竟士族之患也是國之根本,他們必須得解決。
“敢問王上,士族私兵驅散后,如何處置?還有士族所掌握的田地如何分配給百姓?”荀彧站出來,恭敬問道。
這兩個問題關系到此番解決士族的細則,必須得詢問清楚,否則必遭大亂。
“士族私兵中青壯者,有愿從軍的可由各地守將考核入伍,如若不愿從軍,可回鄉勞作,安享太平。”
“至于田地分發,需按每戶來分,每戶不低于三畝,如若家中有從軍中,加倍分置。”劉協沉思了片刻后,大聲道。
從軍中,保家衛國,才有大漢數千萬子民的太平,自然要與眾不同。
大漢百萬將士為劉協效力,劉協自然不會讓他們失望,劉協要讓天下百姓都知道,當今君王尚武,以軍為先,他日大漢百姓也必然以從軍為榮耀。
“王上圣明。”
文武眾臣齊聲道。
“另,曹愛卿,傳孤秘旨于各州守將,調動兵馬,如若有士族作亂,直接以大軍鎮壓,抄家滅族,雞犬不留。”劉協冷聲道。
“臣領旨。”曹操恭敬領旨。
如今他的官職便是替劉協節制十三州守將。
“眾卿可還有本奏?”劉協掃視一圈。
“啟奏王上,此番春耕是否等收拾了士族之后再行種植?”荀攸恭敬問道。
“不錯,收拾了士族,田地分發于天下百姓后,孤有一神物賜予天下百姓,可保我大漢再無饑荒,再無餓民。”劉協臉上掛著一種自信笑容道。
當初天下未定之時,系統獎勵了劉協一種全新的作物,靈谷種。
這作物不僅僅畝產極高,而且還極容易存活,其中蘊含靈氣,日后更適合武者的修煉。
“王上得神物,此乃我大漢之福。”百官齊聲高頌道。
“左慈何在?”劉協問道。
“臣在。”
左慈在文臣一列中站了出來,他雖有先天實力,強過大漢所有的武將,但他是大漢欽天監,份屬于文臣。
“另,此番孤降異界,大有所得。”
“武技功法,孤得無數,今日之后,孤在皇宮朝會大殿設武道閣,孤會將異界所得的全部功法武技放入其中。”
“而左愛卿,孤便將坐鎮武道閣之任交予你。”劉協大聲宣布道。
聞聲。
左慈激動無比,恭敬領旨道:“臣定幸不辱命,誓死鎮守武道閣。”
文武百官見此,都是羨慕的看著左慈。
初創的武道閣,劉協所奪取的功法盡在其中,而交給左慈鎮守,可見對左慈是如何的看重,這是屬于劉協賜予的殊榮。
“在此大殿內的文武,待武道閣徹底落成之后,每人按照官階可挑選對應武技功法,一人一部。”劉協大聲宣布道。
“臣等謝王上隆恩。”
聽到這。
文武百官無不心生動容。
踏足武道后,所有文武自然知道功法武技的重要性。
武道筑基法是屬于劉協賜予他們的功法,其中的玄奧還需領悟,但他們卻沒有對應的武技,自然對武道閣期待無比。
“啟奏王上,臣還有一事啟奏。”曹操恭敬道。
“曹愛卿說吧。”劉協笑道。
“如今我大漢兵權已盡在王上掌握,但各州將士的兵甲顏色,樣式,皆有不同,臣提議王上可將天下將士的甲胄統一,日后不會再有地方守軍和朝廷大軍的區別,天下將士都將是屬于王上手中利劍,皆為我大漢兵鋒。”曹操面色嚴肅道。
“此事,孤同意。”
當日泰山封禪之時,劉協將兵甲制式統一的話說了一次,但未曾落實,今日曹操一說,劉協自然也是回想起來了。
“我大漢將士的兵甲還需王上親自定奪。”曹操道。
“吾大漢日后當以征伐不休為本,孤不滅,大漢不滅,征戰不止。”
“而征戰為黑龍之魂,殺之魄。”
“故而,孤的大軍,孤的將士,當以黑甲為本。”劉協沉思一會后,立刻定義了下來。
戰甲。
不僅僅是將士的根本,更是國之防御之本。
統一了戰甲之后,不僅僅顯得大漢軍容更為嚴謹,而且不會再有地方軍和朝廷軍之分,大漢將士都是劉協的將士,不會再有間隙,不會再有彼此之前的看不起,極為重要。
“王上圣明。”
聽到劉協的決意,文武群臣齊聲高頌道。
自此。
大漢將士的甲胄都有了定義,以黑甲為本,大漢統一。
“此次孤跨界而出,除為日后吾大漢征戰異界做一個探查,也是思慮吾大漢主界天地靈氣稀薄,軍中將士天賦參差不齊,無法快速的增強自身力量,強吾大漢兵鋒,故而,孤已尋得一部強大功法,可在吾大漢主界天地靈氣稀薄的前期增強大軍力量,擁征戰異界之根本。”劉協環視著滿朝文武,震撼說道。
天地靈氣之說。
如今已經成功踏足了武道之路的文武自然清楚。
如若不是有大漢的國運輔助,滿朝文武的武道實力也不會進展如此迅速,但大漢將士所擁國運不如踏足這大殿的文武,自然極為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