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開這扇面,唐易立即凝神仔細看了起來。
扇面上畫的,是水墨蘭草。雖然只有寥寥數筆,但很提神。用墨恣肆,乍看仿佛一蓬衰草,再看卻又好似有無盡風骨。蘭花幾朵,大部分在葉從之中若有若無,卻又有一朵,飄零在一片長葉之下,格外引人,神采畢現。
因為蘭草只占了扇面左側的不大一塊面積。所以右側還空余了不少地方,題了一首詩,是比較難認的草書:
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
畫沒有題字落款。但是在左下角有一方朱印:青藤。
而草書題詩的下面,卻附了楷書小字:偶得天池,無意續貂,遂拜服心也。也沒有落名款,也只有一方朱印:猿叟。
“扇面是明代的紙,蘭草的墨和朱印,也是明代的。題詩和朱印是清代的,我看沒什么問題。你揀寶了!”唐易看完,笑著說道,“不過,原來的扇骨沒有留下,可惜了。”
“這么說,真的是何紹基得到徐渭的蘭草圖,然后題了詩?”侯如海驚喜道。
這蘭草的落款,青藤,正是明代徐渭的號。他的號很多,詩里面的“天池”,也是說他。什么青藤道人,天池山人,山陰布衣,田水月,等等都是徐渭的號。
徐渭這個人是很傳奇的,不說別的,就是關于小神童徐文長(徐渭字文長)的傳說故事就一大把。他不僅是個文人,詩書畫皆精,而且熟讀并發,還當過胡宗憲的幕僚,抗擊倭寇,出謀劃策那是立了大功的。不過,晚年比較凄慘,死的時候僅有一狗相伴。
這里面的故事太多。既然是徐渭的蘭草,那他的畫是不得不說的。
徐渭的潑墨大寫意,完全可以看做是華夏書畫史上開宗立派的一下子。雖說明代的寫意畫已經開始流行了,徐渭不是第一個畫寫意的,但是徐渭,無疑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最有成就最有特色的畫壇宗師。
他的寫意畫牛逼到什么程度呢?說兩個明代之后他的鐵粉:清代鄭板橋,近代齊白石。
鄭板橋曾經花了五百金換了徐渭畫的石榴,還刻了一方印章:青藤門下走狗。
齊白石說過這樣的話: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
如今,徐渭的畫,只要在市場上被認定為真跡,有實力的藏家絕對不會猶豫,拍賣會上的拼搶也越演越烈。五年前,徐渭的一幅《墨葡萄圖》,就飆出了將近四千萬的價兒。
這幅蘭草圖,徐渭沒有題字落款,只是加了一方朱印,有可能是別有用意,也有可能是整體畫作的一部分,題字部分殘缺了。所以,這幅扇面,之前未必是扇面。
而蘭草旁的這首詩,也是徐渭寫蘭的詩。
一看第一句,莫訝春光不屬儂。從這個“儂”,能看出來,這是用了方言。徐渭是浙省紹興府人,儂就是當地方言。據說,徐渭的官話很爛,基本上說官話就是比說方言稍微好懂一點點。都知道這浙省方言很難懂,不要說外省人了,同省不一個地區,相互之間也未必能聽懂。當年他給胡宗憲當幕僚的時候,胡宗憲和他交流就很困難,但是沒他又不行,這真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兒。
方言歸方言,這首詩寫得還是很有味道的。蘭,沒有紅艷的花朵,以幽香取勝,在春光之中好似有點兒落寞。但是,就是這一縷幽香,那就足夠“壓千紅”。而且這“香”,是要被美人摘了藏在袖子里的,不是作為香料藥材,什么人都能用、都能聞的。
贊美蘭草,也贊得與眾不同。
從這一點看,這幅作品不管是不是全圖,故意不加題字落款也是有可能的、題字的話,或許徐渭怕破壞了這一叢蘭草的意境。而他“青藤”的印章,似乎也能和蘭草相呼應。
這首詩,雖然是徐渭的詩,但是字兒,卻不是徐渭寫的,而是這個“猿叟”寫的。
當然了,即便沒有猿叟解釋“偶得天池,無意續貂,遂拜服心也”、沒有猿叟的朱印,從字體上,侯如海也能看出來,這不是徐渭的字兒。
這個“猿叟”,也是一個人的號。不過不是明代的,而是清代的何紹基。這個號比較有意思,也作蝯叟,同義。據說他用筆擅長中鋒,而且拿筆的姿勢是“懸臂回腕”,有點兒像猿猴。
何紹基,算是晚清的一個很有名聲的人物。頭銜挺多,詩人,書法家,畫家,藏書家,金石篆刻家。
不過,他的書法最出名。書法到了清代,已經沒什么大家可出了,因為前人無論真草隸篆,基本都已經有人發揮到了極致。何紹基的書法成就,有人評價是:熔煉古人,清代第一。
這個評價肯定是要挨罵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藝術類的東西,各有所長,各有所好,你說一個人第一,那肯定有人反對。不過,反過來看,但凡能被人評價為第一,而且評價者水平不壞,那至少也得是名列前茅。
何紹基最擅長的,主要是草書和隸書。這上面的題字,也是草書。
所以,這幅作品,是徐渭的畫,何紹基的字,兩個名人的結合。要是從藝術上來看,見仁見智,未必是完美的結合,但是從市場價值來看,無疑具備炒作的大大噱頭。
“看起來,好像是何紹基得到了徐渭的畫,題了字。這幅畫有可能之前就是扇面,也有可能因為殘缺,被何紹基改成了扇面。但是不管怎么說,徐渭和何紹基的真跡,那是沒問題了。”唐易最后下了定論。
見唐易給出了如此肯定的答復,侯如海的臉上已是喜氣洋洋,“這幅扇面,畫廊開張后,可以掛到里面,寫上‘非賣品’,對聚集人氣大為有用!”
“這個當然沒問題。”唐易點點頭,復又問道:“不過,這樣的東西,可不是普通的東西,你是怎么來的?下了多少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