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不鳥?
百里良騮聽著這個葛路的名字,眉頭一皺,似乎有一些印象。請(品書網)
稍微一回憶,頓時想起,那不是皇城根那一帶的地頭蛇嗎?
京華美食樓開業那一天,他們還鬧事來著。
是和他們一貫的做派一樣,趁著飯店開業,他們白蹭一頓好吃的。
而一般的飯店,也不在乎一頓不收錢的飯,甚至為了和這些地痞和睦相處,還專門請他們來吃。
可是京華美食樓能讓他們白吃嗎?
當然不能!
普通食客都要經過坐堂國醫檢驗認定,才能進入食,而且等級森嚴,尤其是二樓的康健廳和三樓的壽長廳,只有極少數人能進去,他們這些混混想都進去,不啻是異想天開了。
結果一番混戰,這些地頭蛇被仗義的食客打得找不到北,那個帶頭挑事的拓跋不吝也被打成重傷。
地頭蛇嘛,當然不會一次挫折善罷甘休,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卷土重來。
首先是對美食樓展開報復,這個如果難度太大的話,可以放棄!
但是吃到美食,則絕對是鍥而不舍的目標。
混混也是希望有永生,渴盼長生不死的!
混混也是需要一副健康的身體的!
病病殃殃風吹倒的混混,也沒有辦法混到一定的程度,尤其在魚龍混雜強者為王的混混界,身體不強壯,一天也混不下去。
同時,混混對美食美味的追求,一般人更加強烈,如果康健和壽長目標太遙遠沒有多少希望的情況下,他們簡直把美食當成了唯一的目標,一天到晚都在孜孜以求。
可惜的是,這些混混不管用什么方式,都不能得逞。
有鐘常偉、武犟鋆這樣曾經在二三樓吃過美食的大佬罩著美食樓不用說了,即使是一層樓的食客組成的護食團,實力強大,能夠壓制這些混混。
這些人不但包括那些已經在一樓吃過的吃貨,這個每次一百人,也是為數不少。
更厲害的是,護食團的廣大擁躉還包括那些迄今沒有吃過,卻有可能符合資格去吃的人,他們的人數更加龐大,簡直是除了那些混混的所有人。
所以那些混混雖然勇悍,架不住那些護食團更加堅決!
因此,這一段時間里,他們經歷過多次沖突,那些混混一點好處也沒有得到,美食樓固若金湯。
其實,即使沒有面兩個層面的保護,美食樓自身的武力也堪稱強悍無。
那些廚師、那些廚師的助手、那些服務人員,都是以一當百的高手!
百里良騮猛然警醒,約盟已成立,美食樓一建起,固然好事連連,但是蒼蠅老鼠也必定前來。
正如武犟鋆那個蜜罐戰略一樣,吸引了不少境外敵對勢力;這些國內的不和諧因素,也難免蠢蠢欲動。
如這些拓跋子弟。
好事連著壞事,弄得好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
看怎樣看待,如何操作了。
那些混混的這些情況,有一些百里良騮知道,也有一些他不知道,總之,這些人的存在等于麻煩,當然也不是能影響大事的麻煩。
如果轉化成好事,那需要更大的精力,這個絕對不是一蹴而的事情。
對了,剛才還聽到一個拓跋不吝,記得那家伙當時是挑頭鬧事的,結果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生活都不能自理了,怎么現在那些傷都好了?否則怎么復出了?難道這個討厭的家伙有了什么遇?這不是證明他又可以正常地挨揍了?
想想也是不足為。
拓跋家族也是擁有千年底蘊的大家族,現在這些后代雖然配不他們先祖的赫赫名聲,保持一些神秘的力量和本身,也是大有可能的,不可小看。
百里良騮想著如何對付那些混混的時候,拓跋五兄弟已經了一輛特殊的汽車。
從整個外形看,這車是一輛軍用吉普,但是經過了大規模改裝。
首先從車廂的免職來說,至少增加了二倍,所以連司機帶副手,足足可以六個人乘坐!
開車的是拓跋不服,拓跋不鳥坐在副手位置。
后面坐的是拓跋不從、拓跋不忠、拓跋不吝,還有一個空位。
拓跋不吝看了看那個記者,渾然不吝地邀請:“妞!敢不敢和爺兒們去冒險?”
偏巧那個記者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聽這話,正和她心也非常想去那個新建的約盟深入采訪吻合,當即答應!
“有何不敢?那里又不是龍潭虎穴!你們又不是虎豹豺狼!姑奶奶我又不是溫室小花!”
說完,抬腳去了。
可是,馬下來了。
眾人還在犯愣,不知道她這是哪一出,卻見她一把拉開副手邊車門,對拓跋不鳥說:“不鳥!你下來去后面坐,我是記者,需要前面這個開闊的視野!”
什么都不鳥的拓跋不鳥,這個時候不知道那根弦不對,二話沒說,翻身下車,很是乖巧地鉆進了后面。
渾然忘記了他開始為什么要坐副手位。
那個記者一步車,大叫:“好啦,快走,采風去嘍!”
眾人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只有拓跋不從大概是因為開車的原因,清醒一些,沒有按照她說的去做,大概也許是不服的習慣使然,反而拔出鑰匙,說道:“你跟我們去也行,可是你要關閉你的采訪工具,否則我們不毫無隱藏,有什么秘密,滿世界都知道了?”
那位美女記者毫無難色,立即遵從,關閉攝像機、錄音機功能,并且把它們從身摘下,放到腳前。
拓跋不從這些重新起火,這輛改良吉普一聲爆響,野馬一樣飛奔而出。
只是眾人沒還有主意,那個美女記者眼閃過一絲狡黠的笑意。
原來她效法聞人異馨,也弄了一套隱藏的設備隨身攜帶,無論是攝像還是錄音,都絲毫不受影響。
大概是隨著機車的震動,拓跋不鳥也清醒了過來,想起了自己的初衷,對大家說:“時間緊迫,我們趁這個機會,討論一下我們的行動計劃,這次一定要保證萬無一失,絕不能重蹈覆轍,像第一次那樣丟人現眼…”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