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七十九章 欣欣向榮

  八一年九月十七號,陰歷八月二十。

  這天早晨,洼后的村民敏捷地發現洼后今天似乎哪里發生了一些變化。

  起先粗心的人并沒注意哪里出了變化,只是憑感覺知道確實是有變化了,直到看到鞋廠門前一溜地攤才知道變化在什么地方。

  鞋廠門前的空地上出現了十多個小攤,小攤上擺著鞋廠生產的各種膠鞋。

  那些零零落落來自四面八方到鞋廠來買鞋的人發現鞋廠已經不零售膠鞋了,鞋廠的人告訴他們門前的那些小攤上賣的鞋和廠子賣的價錢一樣。

  這些買鞋的人過去一打聽果然如此,于是,再到鞋廠來買鞋的人就集中到這些賣鞋的攤子前。

  而且這天上午這里并不只有賣鞋的,江軍被萬峰弄來了,從服裝廠拿了一些褲子和衣服也在這里擺攤,為了顯得場面壯觀,江軍就用萬峰曾經用過的掛衣架,在道邊拉了長長的一溜,衣服褲子往上一掛,五顏六色迎風招展,場面而是壯觀。

  他這里吸引最多的還是姑娘,只要來個姑娘都會在他的攤子前停留一會兒,當發現他賣的服裝比集市上還能便宜個三毛兩毛的時候,賣出去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里還有好賣瓜的老梁頭,不過他的瓜被萬峰買走的比例較大。

  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并不是一下涌進來,通常都是這個走了那個來了,竟然造成了細水長流、川流不息的景象。

  經過萬峰授意,陳文心的母親在家包了兩鍋菜餃子,中午用盆裝著到鞋廠門前去叫賣,八分錢一個竟然在短短的幾分鐘就被這些商販和來往的人買得干干凈凈。

  當時一個饅頭或者花卷都是五分錢一個,八分錢的菜餃子已經算是非常貴的。

  陳文心母親兩鍋菜餃子四十多個賣出了三塊多錢,這讓這個婦女找到了一條致富的路子。

  這些商販一上午的收入都還不錯,中午也就沒人離去,因為這里不同于集市,集市就是一上午散集后也就沒有人了。

  而這里不同,下午竟然也有人騎著自行車來的,因此這一天這些商販一直賣到下午三點才收拾回家。

  在他們收攤準備回家的時候萬峰來到了他們中間,詢問他們的收入情況。

  當時的人還是很純樸的,不會那么多的拐彎抹角,萬峰一問就知道了他們的實際銷售情況。

  賣得好一點的一天賣出了二十多雙,賣的少點的也有十幾雙,一雙三毛錢的利潤也是有幾塊錢的收入的。

  江軍這一天也賣出去十幾件衣服,他賣的衣服雖然比集市上還便宜一點,但是服裝的利潤就高于賣鞋,通常一件在五毛錢左右,這一天他也賺了六七塊錢。

  “想不到在家門口竟然也能掙錢,而且比我賣冰棒和賣魚賺得還多,明天我還來賣,反正咱離家近,沒人買收拾收拾就回家。”

  這一刻江軍意氣風發,目光里都跳動著火焰。

  萬峰巴不得這些人明天還來,自然表示。

  商人是受利益驅使的一個群體,當有利益出現的時候,商人總是沖在前面的第一批人。

  昨天這些在洼后擺攤的人都收獲了不輸于趕集的收入后,第二天再次出現在這里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萬峰從西溝里的新家晃蕩到溝口出的隊部的時候,驚喜地發現那些商販又來了。

  只不過這些商販進來來的隊伍出現了變化,有些家明顯是孩子跟著來了,有的干脆就來了一個。

  “嬸,今兒又來了?怎么就你一個人來呀?我叔呢?”萬峰問一個賣鞋的商販。

  “你叔去集市了,這樣這不兩不耽誤嗎。”

  農民并不是愚笨的象征,當他們找到了致富的捷徑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你看馬上他們就會兵分兩路經營了。

  今天讓萬峰意外的是,這里不但有了賣鞋的賣衣服的賣瓜的,竟然還多了幾個賣水果的和一個賣海貨的。

  賣水果的自然都是自己家果樹上的產品,無非就是國光蘋果和一種叫紅綃的梨,這個季節也沒別的什么東西了。

  那個賣海貨的是半上午的時候正好馱著兩筐魚賣到了洼后,意外地看到這里竟然有個小集市,也就順手就停下了。

  看著銷量還不錯,不時有洼后人買個一斤二斤的。

  為了表示對出售自己家農副產品的,萬峰掏錢買了一些蘋果和梨拿到機械廠和那些熱火朝天的工人分享。

  因為進入了秋季,機械廠的活非常的忙碌。

  脫粒機扒皮機雖然沒達到熱銷的程度,但也是天天有貨外發。

  一個新的產品出現總是有一個市場適應期,扒皮脫離機現在就是這么被適應的過程。

  但是這條規律放到拖拉機上就有點不好用了,似乎拖拉機這玩意沒什么適應期,打從蘇屯農機公司賣開始就始終維持了一個不錯的銷量。

  萬峰還讓張廣垌到渤海廣播電臺和渤海日報一共花五百元投放了,現在不但是蘇屯農機公司經銷,渤海農機公司也開始經銷。

  這樣就造成了拖拉機的銷量就有點火熱了,機械廠門口幾乎天天有卡車停在門口,有蘇屯農機公司的也有渤海沿線一帶的農機公司。

  只要湊夠兩臺拖拉機就馬上拉走。

  連萬峰都納悶在還沒有完全進入聯產承包時期,這些拖拉機都被誰買走了?

  機械廠專門生產拖拉機的那兩個車間一天能下線三臺拖拉機竟然沒有一點存貨。

  因為沒有時間制作,周炳德的一噸翻到現在還差兩臺沒有交貨。

  張海的嘴已經樂得像養漢老子的褲腰一樣了,整天就沒有收緊的時候,在洼后的大街小巷經常會聽到他哈哈哈的笑聲。

  同樣樂得何不攏嘴的還有鄭老三。

  他兒子到現在已經干了一個月的活兒了,這小子和肖軍兩個人結成了棒車,兩個人天天一起從磚瓦廠往建筑工地拉磚,也不知這兩個小子犯了什么病,竟然一天來回跑四趟,這有點瘋狂了。

  頭一個月就給鄭老三拿回家五百多元。

  鄭老三哪里有不樂的道理,照這個速度,明年五一他就能收本了。

大熊貓文學    重生之八十年代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