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直播應用上,網友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動力問題和安全問題。
作為交通工具,安全是首先要保證的。
如果空天車搭載的是可控核聚變為能量基礎的反重力推動器,那么的確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每一輛空天車都是移動的核聚變炸彈。”
“未來恐怖分子想要在城市中制造恐襲事件也很簡單了,駕駛著空間車撞擊建筑就是了,或者直接用炸藥炸空天車。”
網友把問題想得過于簡單了,他們能夠想到的問題,盤古科技也一定能夠考慮到。
高德瑞很快就給出了答案。
助手從后臺推出了大塊頭的泛著金屬色澤的柱狀性物體。
該物理長約一米,直徑約30公分,看著非常沉。
“超弦電池。”高德瑞給出了眾人從未聽說過的名詞。
“超弦電池,盤古科技物理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高德瑞控制著大屏幕的演示文稿,向大家做解釋。
“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物理技術將物理學的最小啊單元超弦灌入這個裝置,我們將這個裝置叫做超弦電池。這是一塊超弦電池,多塊超弦電池能夠形成電池組。”
“在具體使用時超弦電池的超弦能夠通過我們空天車的轉換裝置轉換為引力波,由此產生反重力和反重力推動力。”
“空天車的懸浮和前進依靠的就是這個。一輛空天車將會有兩組完整的超弦電池,兩組超弦電池搭配使用將保證車輛擁有5000公里或者一年的行駛能量。再能量耗盡之前,車輛會主動提醒車輛主人到就近的空天車售后點進行超弦的更換,為了節約大家的成本,保證每塊超弦電池都能夠發揮到最大功能,售后每次只更換能量耗盡的那塊電池。”
高德瑞特意看了看左前方的位置,這里坐著洛克菲勒家族的探子。
盤古科技掌握著全球最大的最詳細的大數據庫,今天發布會來了拿些人,盤古科技完全掌握。
“超弦電池,完全沒有任何輻射的超弦電池,更不會有核爆炸。”大屏幕上給出了超弦電池大致的結構。
高德瑞結合結構圖解說道:“我們設想最極端的情況,兩艘空天車以3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相互對撞,發生嚴重的空中交通事故,我們的超弦電池也不會損壞,會保證空天車穩定懸浮在空中。再進行極端的情況,要是我們的空天車遭受了導彈的攻擊發生了爆炸,我們的超弦電池在空中解體,其中的超弦會在空中泯滅,不會有任何的核爆。”
高德瑞十分堅定地說道:“盤古科技的任何一樣民用產品,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保證民眾的使用安全。何況我們的空天車是采用量子計算機控制的自主行駛模式,因此在空中出現事故的可能性為0。”
高德瑞用了0這樣絕對的數字,足以說明盤古科技對空天車的信心。
“超弦電池!”
“現場出現了超弦電池!這是盤古科技物理實驗室的最先進科技,據我們了解,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
“以超弦為‘能量’,盤古科技跳躍了燃料能源和電力能源,而是…物理能源。”記者想了半天,終于想到了物理能源這樣的詞去形容。
觀眾們一時間還沒有反應過來超弦電池出現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但是不少關注新聞的物理學家此時已經極度震驚!
幾年前超弦論和引力波論文的發表在物理界引起了強大的轟動,為此全球所有的大學都更改了物理教材,將相對論和量子論統一。
西方人還沒有完全掌握超弦論時,盤古科技已經將超弦論用在實際。
超弦是可以存儲,并且可以高效轉化為引力波,盤古科技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米方此時也在關注盤古科技的新聞發布會。
當超弦電池出來的那一刻,米方人士一下就明白了在亞丁灣發生的一切。
出現在亞丁灣的五架戰機和他們預料的一樣,是盤古科技的。
速度奇快,能夠懸浮,并且不需要燃料。
除了盤古科技還能有誰?
米方甚至懷疑,正在發布的空天車不過是盤古科技戰機的簡配版。
這個懷疑還真的沒錯,就是簡配版!
按照這個邏輯去推理。
空天車的巡航里程是五千公里。
那么盤古科技研發的戰機巡航里程是多少公里?五千還是六千?或許一萬甚至更多?
假設是一萬,那么夏國戰機從大陸起飛,米國夏威夷軍事基地在夏國戰機的打擊范圍,這是在不需要航母不需要空中加油機的情況下。
太可怕了!
米方立刻聯系現場的記者,“近距離拍攝超弦電池和空天車,我們要知道一切消息。”
米國,斯坦福大學,此時物理實驗室也被米方緊急通知關注盤古科技的發布會。
軍方要求斯坦福大學通過直播畫面搞清楚超弦電池是什么東西,對世界有什么影響。
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學專家們雖然因為技術的原因無法復制超弦技術或者引力波技術,但是理論他們都懂。
瞬間他們就明白了盤古科技技術的可怕之處,
超弦可以存儲,那么能夠應用的地方不僅僅是空天車。
斯坦福物理實驗室回復軍方:“我們的空中優勢將蕩然無存…F22可以停飛了。”
物理實驗室知道,不僅僅是續航里程,超弦能夠給予飛行器的動力遠非燃料能夠給予的,未來出現超超超音速的飛機也是在情理之中。
如果夏國研發出可怕的技術超巡航飛機,那么米國的F22還有什么優勢?等你F22瞄準時,夏國的飛機都不見蹤影了。
五角大樓得到這個消息后,一片死寂。
發布會現場,高德瑞給出了振奮人心的消息。
他說道:“因為我們的超弦電池,因為我們五千公里和一年續航,所以未來的空天車將停靠在空中,不會占用地面的任何空間,空天車能夠最大限度的緩解都市擁擠的交通,我們將對立體空間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