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勢均力敵,旗鼓相當。能主一州,位列群雄。必有不凡之處。
人力、物力、財力,皆有抗衡之力。
于是乎。彼此謀勢,相互抵消。先前謀劃,還剩幾何,便稱“勝算”。
譬如此番,四家擊袁。通盤局勢,唯徐、兗二州,為最清晰。徐州乃是主謀,兗州乃是旁觀者清。余下當局者,或多或少,以偏概全。而被四家合力推上前臺,長涂二龍,所知最少。
長涂二龍,當真以為。四家擊袁,乃為攻占淮南。逐二袁過江。乃使甄都天子,獨霸關東。且為挽回名聲,急于求成。當真舉州之力,傾巢而出,戰意最濃。劉表多受袁術仰攻。年初又以二百萬斛米,說二袁退兵。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合兵擊袁,亦頗有戰力。四家之中,反倒是徐州,虛與委蛇,戰意最為稀松。
奈何,此時荊州牧劉表,卻被蒙在鼓里。
“袁紹不救袁術,反擊我荊南。”劉表居高下問:“當作何解。”
見無人應答。軍師祭酒禰衡,當仁不讓:“說劉益州伐江東。”
先前,正因劉表遣使撮合,漢中、關東,這才締結兄弟之盟。只因漢中史侯,坐擁漢水上游之便。順下擊荊,一日可達襄陽。誠然,劉表遷治,亦為扼守江漢,遠避江東宗賊,并荊南蠻夷。畢竟,時下正處于大河文明頂峰。江南雖稱富庶,卻多蠻夷,不服王化。比起江陵近江,不利防御。襄陽,扼夏路,守漢水。與北岸樊城,合稱襄樊。既坐擁水陸之便,平原之肥。南北通達,戰略要沖。
唯一所患,便是漢中史侯,順下而攻。正因漢中與荊襄,二分漢水。且劉表又位于下游,地勢不利。這才一力促成,與漢中聯盟。
既與漢中結盟,劉表遣使蜀中,許以重利,說鎮西將軍劉焉,出牂牁道,以擊江東。料想。絕非難事。
“諸位以為如何?”劉表問計群僚。
“卑下等,附議。”百官皆無異議。
“善。”劉表這便定計。
遂遣鎮南將軍長史蒯良,出使漢中。荊州別駕蒯越,出使蜀中。料想,二蒯,自當馬到功成。
甄都,太保府。
曹孟德守孝之期未至。然軍情所迫,事急從權。遂開府議。先前不過衛將軍幕府,今為三公公府。司空屬吏有,長史一人,掌司空府諸曹事,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及御屬,計四十二人。除衛將軍幕府僚屬,曹太保公府幕僚,亦多有并入。再加《求賢令》,唯才是舉。便如先前,曾為張邈、陳宮所惑,濟陰太守吳資、山陽太守毛暉、東平相徐翕并魏種(注①)等,悉數赦免,官復原職。
一時,人才濟濟。
為首二人,司空長史,御史中丞兼領甄都令荀彧;司空司直,兼領東平相程昱。
另有如從事中郎,兼領任城相衛茲、東郡太守夏侯惇、山陽太守夏侯淵、濟陰太守毛暉、陳留太守李整、泰山太守劉延、東平相徐翕、濟北相鮑信、任城相鄭遂、陳相薛悌、梁相曹洪、沛相曹仁等,悉數在列。
守孝期間。曹孟德,先以荀彧、程昱為謀主,統領參軍治政;又命典農中郎將任峻、典農校尉魏種,組織百姓屯田,征收糧草輜重;再命樂進、于禁統帥親衛。如祭酒任籓、王選、董芬、張京、武周等親信,皆出為一縣長令。
可以預見,兗州必將大治。
“袁紹當何為?”曹孟德高瞻遠矚,問計江東。
司空司直,程昱起身答曰:“袁紹必擊荊南。”
“仲德所言,與我相合。”曹孟德又問:“劉表當何為?”
程昱再答:“劉景升必遣使,入蜀求援。”
“善。”此,亦不出曹孟德所料:“劉焉,又當何為?”
程昱遂看荀彧。
荀彧心領神會:“卑下竊以為。劉焉必不應也。”
“哦?”此言,出乎曹孟德所料:“文若,何以知之。”
“聞,劉焉三子劉瑁,因狂疾而亡。劉焉累日神傷,痛悼不能已。州事俱廢,恐難發兵。”荀彧答曰。
謂喪子之痛,莫過如斯。曹孟德略作思量,這便了然。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程昱又道:“聞,劉焉上表漢中,乞放歸諸子奔喪。史侯,遂遣奉車都尉,(劉)焉三子(劉)璋為使,入蜀吊唁。左中郎將,長子劉范,并治書御史,次子劉誕,俱未去官。”
“史侯,疑心不減。”曹孟德心領神會,轉而又問:“劉焉若不出兵,荊南又當如何?”
“袁本初,亦難速決。”荀彧答曰。
荊南山高水險。五溪蠻等,蠻夷眾多。更加蠻區為護南蠻校尉劉磐領護。兼有治粟都尉朱治,領護枝津故瀆。漢蠻雜居,相為表里。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試想,大軍來襲,袁紹又如何能區分,孰是孰非。田宅牛馬,又屬何人。
若惹怒南蠻。不等薊王傳檄,治粟都尉朱治,必先行還擊。治粟都尉隸屬于輔漢大幕府。薊王名義上,乃奉甄都董侯為主。袁紹一不留神,萬念俱灰。故如荀彧所言。袁本初必難速決。
“善。”心念至此,曹孟德這便定計:“呂布匹夫,必行入寇。諸位,固守城池。無令不可出擊。”
“喏。”群僚齊聲應諾。
益州綿竹,館舍。
聞荊州遣使吊唁,益州牧劉焉,遂命張肅接待。
鎮西將軍長史張肅與荊州別駕蒯越,亦是舊交。若只為吊唁,何必別駕蒯越親來。遣府中佐使足以。此番入蜀,必有要事。
果不其然。聞袁紹不救袁術,反擊荊南。張肅亦知事大。若荊南為袁紹所得。益州南中諸郡,亦難保也。
事不宜遲,雖傳語劉焉當面。
不料劉焉,拂袖斥道:自古禮不伐喪,今又豈趁喪伐人?
張肅不敢諫言,遂入館相告。
不料蒯越,聞言慨嘆:“果如子柔所料也。”
張肅試問:“莫非,長史已先知。”
“然也。”蒯越慨嘆:“劉鎮西,因喪子之痛,不能自已。府事俱廢,亦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