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此人…”史侯將心中所思,附耳言道。
史夫人眼中,精光一閃:“妾,領命。”
“嫁禍安國,可乎?”史侯急忙叮囑。唯恐行事不密,反受其害。
“陛下安心。”史夫人再拜而去。似已穩操勝券。
身后史侯低語喃喃:“人生天地,如遠行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史侯雖年少,卻歷經磨難。心智遠非常人可比。人生如一場遠行。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不求上進,安于現狀。偏安一隅,亦是非分之想。切記,“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叔侄二人,尤其江東二袁。亡我之心不死。
心念至此,史侯這便定計。
甄都,太保府。
司空司直程昱,攜公文入府。言,長涂二龍,遣使甄都。合擊淮南,乃其一。求取四鎮雄職,為其二。
天子專開朝議,問政群臣。
司徒伏完,車騎大將軍董重,皆為長涂二龍進言。天子遂命程昱,即刻入府。問計曹司空。
天子,一葉障目。董重,一知半解。伏完,假癡不癲。
長涂二龍,急于揚名。
唯有曹孟德,悉知陳公臺,反·假道滅虢之內情。
“天子,知否?”曹孟德,誅心之問。
“卑下竊以為。天子必·不知也。”程昱才智雖不及荀彧,然足可稱道。
“伏完,知否。”曹孟德,又問。
“司徒,當知。”程昱如實作答。
“董重,知否。”曹孟德,再問。
“大將軍,難知也。”程昱答曰。
“可。”曹孟德這便定計。
“喏。”事不宜遲,程昱又急忙回宮復命。
一來一去,腳不沾地。看似多此一舉。實則,朝野上下,皆以曹司空,馬首是瞻。便是天子,亦尊曹孟德為權臣。朝政無曹司空首肯,政令必不能出三臺。
此一時上下共識,默契使然。
自漢高祖,殺白馬盟誓: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雖有王莽篡漢,卻被光武中興。傳至今漢,親疏有別,君臣各異。故,天子及百官,皆能默許,權臣當道。換言之,高祖早為君臣,劃下鴻溝。定下上限。
正因如此。君臣方能涇渭分明,各自相安。
太師殉節,太保病亡。上公去其二。唯剩太傅,傳道授業解惑,輕易不言朝政。更加曹黨稱雄,曹孟德總朝政,理所應當。用后世話說。此便是今漢,政治生態,使然。
如王黨殘余,伏完、桓典。雖有不甘,卻亦服從。韜光養晦,再決雌雄。天子雖感傷太師殉節,然亦默許曹孟德總朝政。如何與權臣共存,亦是今漢天子,必修之術。
天子下詔。擢升長涂二龍,為四鎮將軍。敕令擇日擊淮南。逐走袁術。
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曹府治喪,足月緩沖。關東、漢中、江東,暗流涌動,亂戰一觸即發。
臨鄉,薊王都。
聞馬鳴大士來訪,薊王靈輝大殿相見。
自隨北天竺諸王,同船抵達。馬鳴大士并僧侶團,便客居門下署鸞棲館。臨鄉、薊北,半日可達。不誤北天竺諸王禮佛。
“老朽,拜見王上。”馬鳴大士先禮。
“大師免禮。”薊王和顏悅色:“請上座。”
“謝王上。”馬鳴大士,稱謝落座。
座下僧眾,累日走訪薊國五百城港。所見所聞,事無巨細,書錄成冊。呈報馬鳴大士。上邦風貌,撲面而來,躍然紙上。薊國左伯紙,聞名天下。充作國禮,并薊錦赤衣(袈裟),贈予僧侶團。僧侶團,深得其便。
卷軸一卷,萬語千言。
待走遍薊國。僧侶團這才確信。薊王恥于蓄奴,傳聞是真。二千人薊人,無一奴隸。薊王輕徭薄賦,三十稅一。自圩田樓桑,二十年如一。絕非沽名釣譽,權宜之計。薊王于北天竺,種種舉措,皆始于薊國。無一例外。
眾僧渙然冰釋。
馬鳴大士此來,欲興佛門之心,不言自喻。
臨行前,薊王便許諾白馬寺監之職。只需薊王上表,必令馬鳴大士,得償所愿。
洛陽白馬寺,天下知名。便遠在天竺,亦多有耳聞。
“老朽門下弟子,于國中各城,皆見有浮屠祠。”馬鳴大士開門見山:“王上亦未禁之。”
“然也。”薊王欣然言道。
薊王少時,隨恩師南下平亂。恩威并濟,收服山蠻。后多有大別山蠻,舉族北上。遷入臨鄉。彼時,便有山蠻于家中,改造浮屠祠。薊王唯恐被神佛綁架,故遣刺奸、賊捕,時刻監視。后見其,并無異常。這才安心。因有少時所見,故薊王只滅佛國,而不滅佛。
“善哉,善哉。”馬鳴大士,口出佛語:“然老朽所慮,國民雖浴佛,卻不知佛。”
“大師,所言是也。”薊王心領神會。
雖有如安世高、嚴佛調等,中外佛門大師,窮畢生之力,漢譯佛經。然佛法卻只傳于僧侶,不見信眾。
見機已到。馬鳴大士遂言道:“敢問王上,國中可立佛寺乎?”
“有何不可。”薊王笑道。
不料薊王,開明如斯。馬鳴大士,不禁動容:“謝王上成全。”
“大師,欲擇何處立寺。”薊王問道。
“王都可乎?”馬鳴大士求問。
“亦無不可。”薊王百無禁忌。所謂南橘北枳。佛門東來,必經改良。否則難有寸進。只需之于王權之下,不介入世俗。當可與仙門共存。
與薊王約定,于南港擇址,建高臺,立佛寺。
馬鳴大士,心滿意足。再拜出宮。
于薊王而言。仙佛共存,斗而不破。之于穩固王權,亦利大于弊。諸夏仙門,一言不合,扯旗造反。如太平道,蒼天已死,播亂八州。便是五斗米道,號稱引人向善。后世亦多有徒眾造反,影響深遠。引入佛門調和,化解仙門戾氣,亦不失一劑良藥。
于民眾而言,毋論奉神禮佛。終歸信則靈,不信則不靈。
薊王竊以為。人活一世,終歸有所追求。無欲無求,看破紅塵。畢竟少之又少。即便沒有佛門,漢末隱者又何其多。
遁入空門與終老山泉,異曲同工耳。
書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