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竺諸國主看來。海賊間的亡命廝殺,無處不淋漓盡致,彰顯戰爭全貌。
然在薊王看來。海賊亂斗,乏善可陳,毫無章法可言。
兵法開篇。常有,二軍交兵,或兩軍對壘,云云。
“對壘”、“棋峙”,知微見著,方是帝國戰爭之真諦。
用后世話說。海賊大亂斗,不過是小打小鬧,手工作坊。大國戰爭,從來都是縱橫捭闔。堪比殺戮流水線。
正如眼前這般。
薊式艨沖、冒突,百舸爭流,搶灘登陸。船翼翻轉,艏門開啟。借助橫列斗艦,連發箭陣掩護。登陸人馬,次第沖出。
板楯如墻,長矛如林。各艦登陸兵卒,迅速集結。
將孤島圍成鐵桶陣。
遠眺全局。人馬搶灘登陸,好比“散出滿天星,聚成一條線”。先于自家登陸艦前列楯。為后續人馬,抵擋流失。隨艙內兵卒,不斷登岸。戰線飛快向兩翼延伸。終與左右相鄰列楯,匯成一體。
戰線不斷延展,亦不斷增厚。
待登陸人馬,傾巢而出。孤島已被圍成鐵桶大陣。
戰鼓隆隆。前排舉楯,次第跟進。包圍圈,肉眼可見,迅速縮小。
頭頂石砲呼嘯,箭如暴雨。濃煙滾滾,土木崩碎。
諸如羅馬弩砲等,諸多城防利器,悉被定點清除。更有甚者,斗艦投射,雜有狼煙、硫磺。塢堡內,一時濃煙彌漫,刺鼻嗆目。賊人再無從蟄伏。掩住口鼻,捉刀沖出。
黃弩楯弩,霹靂弦驚。
賊人即便身披重甲,亦被當胸射穿。
三輪射罷,海賊層層倒伏,橫尸遍地。余賊沖自陣前,不及揮刀。長矛貫胸。楯陣向前。長矛、弩箭,交替收割。海賊以卵擊石。崩血而亡。隨戰圈收縮,板楯砥礪前行。余賊被擠壓陣中。長矛穿胸洞背,連刺數人。刺入濺血,拔出血箭。
間有利箭穿頸。死傷無數。
待前胸貼后背,聚起肉盾,乃至長矛無用。
楯墻裂處。便有力士,揮刀殺出。
百煉鳳羽,斜斷肩肋。左右交叉,崩血碎地。
層層砍殺。不等豁口如鋸,便已透陣。終歸肉少狼多,廝殺不能盡興。
此時,毒煙已漫上城頭,將整個塢堡吞沒。
再無賊人沖出,塢中已成死地。
謂“無孔不入”。島上各隱秘處,接有煙霧逸出。果然狡兔三窟。不等賊寇攜家眷珍寶,密道出逃。出口處,早有精卒恭候。
循例。殺賊不入戰功,只錄武功爵。
不等日落西海。七島海賊,先后覆滅。
是夜,水砦連營,舉火如龍。
薊王船宮設宴。與列國主并眾使節。歡飲。
話說,船宮制如行宮。望樓居女仙,寢宮設妃嬪。女官、宮人,一應俱全。先前薊王封望樓女仙為“中大夫”。無極安貴妃為長御。美人馮嫽為女尚書,美人田圣為女侍史,函園宮姬職如女騎,諸如此類。
如前所知。除二十等民爵之“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外。
另有“大夫”,為加官:佐使少吏,克己奉公,勞苦有功者,可加,秩六百石之“諫議大夫”;守令長吏,治政安民,教化有功者,可加,秩比千石之“太中大夫”;名臣宿吏,通都大邑,興國有功者,可加,秩比二千石之“光祿大夫”。
另有鞠躬盡瘁,致仕老臣,可加,秩六百石之“中散大夫”。
除此之外,薊王又設“(禁)中大夫”,專為加封禁中女官。掌侍從左右,備顧問應對。
其職能,類比“給(jǐ)事中”。秦始置,前漢因之,為加官,位次中常侍,無定員。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御史大夫。三公、將軍、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號,得給事宮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應對,每日上朝謁見,分平尚書奏事,負責實際政務,為朝中要職,多以名儒國親充任。今漢初,亦因之,后省。
又因王宮無比秩。中大夫,秩千石。
諫議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分隸二國相。中散大夫,終官養老,隸門下署。中大夫,乃少府屬官。
至此,薊國加官制,幾近完滿。
安貴妃、馬貴妃、鄒美人、杜美人等,亦隨船宮,抵達天竺。薊王再無后顧之憂。
男主外,女主內。內外兼修,缺一不可。帝王家事纏身,豈有余力治國。尤其安貴妃,馬貴妃,堪稱女中英豪。將薊王船宮,悉心打理。上下和睦,井然有序。
尤其每日侍寢,一改先前頗多恣意。三百云霞衛,坐臥起居,事無巨細,不厭其詳,皆書錄成冊。貞絹為信,金環作期。去偽存精,編撰入薊王《禁中起居注》。
凡入此注,皆得正名。
馬貴妃秉筆,傳書薊國。上呈薊王三后,三王太后過目。稍后王太后詔命,增封云霞四氏女,計八人,為“常寧美人”,并兼領侍御女騎,秩二千石。余下效函陵宮姬,皆為侍御姬,各秩千石。云霞右御衛長梁姿,并云霞左御衛長白微,升秩真二千石,位在長御上。
另有女侍御長,亞馬遜女王,貴妃希雷婭秩真二千石。函園十五美,為侍御女騎。
一言蔽之。船宮上下,御衛長秩真二千石,長御秩二千石,女史秩千石,學事史六百石,女侍史四百石,女夜者二百石,宮婢百石。
正因三百亞馬遜,俸祿豐厚。故可廣輸綠洲,并海外公社。亞馬遜新三柱神,信眾激增。此與西王母重立母國,異曲同工。云霞四氏,事關隴右千萬之眾。又伴駕王側,侍寢榻上。自不可厚此薄彼。
待罷筵。薊王起身入后宮。
各國主、使節,皆入船宮偏殿,安寢不提。
翌日,晨光初露。薊王洗漱更衣,入書閣理事。
昨日戰報,已匯總書案。
除島上漁民,并婦孺家眷。七島海賊悉數屠滅。得大小船只千余,七島金庫,數以億計。歷代往來賬目繁多,仍在加緊整理之中。
至于珍貴乳香,“希俄斯之淚”。亦抽絲剝繭,尋到線索。
“凱里戈代(Kallikkot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