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公孫瓚傳》:“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襄賁勵德,維城燕北。仁能洽下,忠以衛國。伯珪疏獷,武才趫猛。虞好無終,紹勢難并。徐方殲耗,實謙為梗。”
大致意思,說的是公孫贊此人有勇無謀,心胸狹窄,而且剛愎自用,不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為將尚且馬馬虎虎,做一方的首領人物絕對是不合格。
這一點,貌似也是后世許多人,對公孫瓚的基本印象。
貌似,公孫瓚,不怎么強啊!
潛意識里面,估計很多人會這么認為。
但是,千萬不要小看那些在歷史上打醬油的角色,能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名字的人絕對沒有平庸之輩。
之所以他們最后會淪為醬油黨,那是因為與他們生在同一個時代的那幾個人太妖孽了:曹操、劉備…無一不是雄才大略之輩!
公孫瓚便是如此,打了半輩子仗,殺了半輩子人,他做過很多對事,也做過很多錯事,赫赫功績和白骨堆砌的戰場,榮耀光照了他的一生。
無論功過,他的戰績,和作用,還是不容磨滅的。
幽州,作為漢朝最北邊的地方,由于這里毗鄰北方各少數民族,因此幽州的故事,既離不開帝國朝廷,也離不開與外族的分分合合。
對大漢帝國的歷任執政者而言,幽州無疑是讓他們最頭疼的一塊國土之一,因為這里有著最為紛亂復雜的勢力。
東漢末期,跟幽州有關的最主要兩個少數民族,是烏桓和鮮卑。
這兩個民族,都是殷商時期一個叫“東胡”的少數民族后裔。
西漢初年,匈奴單于冒頓帶兵消滅了東胡,據說東胡剩余的族人分別逃往“烏桓山”和“鮮卑山”,并從此繁衍生息,他們也以各自的山為族名,烏桓族和鮮卑族就這樣誕生了。
西漢時,部分烏桓人開始內遷。
不過,外族畢竟是狼子野心。
這些內遷的烏桓人盡管曾經長期受到漢朝的庇護,但是并沒有真正感謝過漢朝給予他們的幫助,三郡烏桓實力最強大,經常帶領其他各個小的內遷部落參與搶劫郡縣,甚至勾結叛黨發動叛亂。
但是由于東漢末期帝國統治力衰退,根本無力顧及這些烏桓人的胡作非為,所以他們相當肆無忌憚。
當然,烏桓也不都是這樣,內遷的烏桓人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漢朝征為士兵,他們一般都駐扎在幽州的各處邊防,零散的被編制在很多部隊中,時常會被派遣抵抗烏桓或鮮卑人的入侵。
因此可以這樣說,到東漢末期,烏桓族還仍然處于極度零散的分裂狀態,一部分留守塞外故土,后來融入到鮮卑族之中,另一部分內遷,零散分布于幽州的各郡縣,有的跟別人搶漢朝,有的跟別人保護漢朝。
鮮卑的情況比烏桓好很多,北匈奴沒落后,鮮卑占據了原來匈奴的故地,烏桓內遷后,鮮卑又占有了他們的土地,鮮卑族因此而逐漸強盛。
不久之后,鮮卑就出現了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檀石槐。
他統一了鮮卑原來零散的各部落,把鮮卑的實力推向頂峰。
檀石槐死后,他兒子和連率領的鮮卑又一度陷入了半分裂狀態,檀石槐的孫子步度根雖然繼位,但他的另一個孫子扶羅韓擁兵自重,稱霸一方,而原本弱小的軻比能部落又逐漸強大起來。
漢朝這邊首先出場的標志性代表人物,便是公孫瓚。
他本是一個舉孝廉的小小郎官,逐漸混到了涿縣縣令的位子。
當時涼州發生韓遂、邊章叛亂,朝廷準備征發幽州的烏桓突騎兵三千人,由公孫瓚率領前往涼州平叛。
公孫瓚跟這只三千人的突騎兵部隊剛剛行進到薊縣,就爆發了漁陽太守張純的反叛,而給予張純有力支持的,就是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
公孫瓚就地進行討伐,但到底人數不夠,又年少輕狂,導致在原本大勝的同時,誤中敵計,身陷囫圇。
面對這樣的局面,朝廷不得不任命宗室劉虞為幽州牧,負責以和平方式解決幽州問題。
劉虞早年就擔任過幽州刺史,在這里他很有聲望,烏桓人、鮮卑人、扶余人、穢貊人都很給他面子。
劉虞一到任,立刻展開與烏桓的談判,表示只要立刻停止與張純等人的合作,朝廷對烏桓參與叛亂一事不予追究。遼西烏桓的頭領丘力居以及遼東烏桓的頭領蘇仆延大喜過望,立刻帶人回家。
與此同時,劉虞設重金懸賞張純和張舉,失去了烏桓支持的兩個人很簡單就被人殺死,叛亂被平定。
但是由于公孫瓚主戰,劉虞主和,二人意見分歧很大,再加上一剛一柔,完全不搭,所以互相仇視。
這為后來的亂世埋下了很大一個伏筆,外族的力量第一次干擾了帝國的政局。
劉虞跟公孫瓚的矛盾最終的結果,是劉虞大敗。
擁有烏桓、鮮卑等外族支持的劉虞聚集了十萬大軍,卻敗給臨時湊了千騎的公孫瓚。
原因之一,是公孫瓚得到了公孫紀的通風報信,而更主要的是劉虞生性溫和,他要求部隊不許太殘忍,要打公孫瓚,但必須“溫柔”的打。
其二,劉虞的士兵本就大多不習戰,劉虞又下軍令不準騷擾百姓,久攻不下。
公孫瓚于是招募精兵千余騎,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
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脅迫手下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于薊市。劉虞的首級,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并安葬。
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后,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
主和派的劉虞被滅,曾經幫助劉虞的烏桓、鮮卑開始恐慌了,公孫瓚下一個要對付的必定是他們,于是他們開始想辦法自保。
此時,遼西烏桓的首領丘力居已經去世,他的干兒子蹋頓繼位。蹋頓能力出眾,他懂得如何利用漢朝地方割據勢力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跟袁紹和親,傍上了一棵大樹,有袁紹幫忙,蹋頓開始在名義上管轄其他兩個郡的烏桓,使烏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統一。
而袁紹,同樣能夠在對峙公孫瓚失利的情況下,得到一只烏桓騎兵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