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義易明,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不以遠而陰也。a`”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琴與琴之間尚是如此,琴瑟之間亦是,聲音彼此調和相諧、共振增聲,《詩》曰‘厥聲,肅和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皇帝看著猶在震驚之中的馬鈞,神情平靜的說道,心里卻是過足了傳道教授的趣味。
劉琬不是馬鈞那樣窮苦人家出身、從小沒有書讀,連好不容易買一本《孝經》,捧在手上視若珍寶,結果還發現是字句錯漏的。劉琬的父親是曾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的名臣、侍中劉瑜,廣陵靖王的后人,家中典藏如林,從小就涉獵廣博。剛才看完琴師的演示之后,如何不曉得這一幕正是出自《莊子》里的故事?
雖然不是很明白皇帝這么做是什么意思,但出于一個官員的基本素養,他還是拱手附和了幾句:“陛下所言頗合樂理,臣等受教。”
皇帝看了劉琬一眼,似乎并不是很滿意對方的這個回應,好在他的期望并未放在劉琬身上,而是看向馬鈞。
“可是,臣、臣不明白。”馬鈞不像劉琬、張固這樣懂得人情世故,反而有一種單純,他聲音不大,像是自言自語的說道:“為什么一弦動,另一弦則起,二者之間如何會有共振?”
劉琬一驚,他沒想到馬鈞會這么老實,萬一這個問題把皇帝難倒了,皇帝豈不是很沒面子?關于聲音是由什么產生、又是靠什么傳播,古人一直沒有在這方面做很深入的研究,往往都將其扯上未知的‘怪力亂神’。即便如此,如果不是像劉琬這樣博覽諸多陰陽家、道家的雜書,那些只修習正統經典的儒生恐怕連‘兩琴共鳴’的典故都不知道。
他生怕皇帝答不出來,徒然招惹禍端,只好搶先說道:“臣聽說孝武皇帝時,未央宮前殿之鐘無故自鳴,聲振不止。乃詔問太中大夫東方朔,其曰:‘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鳴’,后五日果有郡守上疏某處山崩。可見陰陽之氣,能使二者雖處遠地,猶能相應,而琴瑟有夫妻之感,正合乎其義。”
馬鈞一臉恍然的樣子,古人都很相信鬼神與陰陽之說,何況此時正是讖緯大行其道的漢代。縱然是講求實際,鉆研格物的馬鈞,一時也不能幸免,看上去像是被劉琬給說服了。
這副神色看在皇帝眼里,卻讓皇帝有些不高興了,他本來想借此引起馬鈞對聲學原理的探究興趣,沒想到中途被自作聰明的劉琬給帶歪了話題,差點就要把馬鈞引到唯心上去了,這讓皇帝如何甘心?他佯怒的看了劉琬一眼,嚇得對方瑟縮著脖子,不敢繼續言語。
然后皇帝傾起上身,將劉琬所說的話置若罔聞,顧自對馬鈞說道:“你能問出這個問題來,可見我確實未曾看錯于你。至于你所問的,你得先知道為何一物必得經敲擊、彈撥,方始發聲呢?你回去以后不妨先自己想,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知道何以共振。”
“臣謹諾。”馬鈞遲疑了一下,帶著滿腹的疑問應諾道。
馬鈞其實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只是他的聰明并沒有表現在經學上的造詣以及治國理政上的能力,而是突出在技術領域。在皇帝看來,他手下并不缺治國理政的大才,缺的是馬鈞這樣能提高生產技術與生產力的科學家。要想持久的提高生產力,絕不是僅僅研制出幾個機器就能了事的,關鍵還是在于最基礎的科學理論與原理這也是格物院建立的宗旨。
皇帝打算從韓暨、馬鈞、張固這兩代人開始逐漸灌輸探究事物原理的思維方式,希望能借此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只要有了這個體系,再搭配上合適的制度,就能為天下培養出源源不絕的科研人才,新技術就會如雨后春筍般主動冒出來,而不是全靠皇帝一個人用后世的知識來被動的推進。
聲學是物理學最基礎、也是最簡易的一門,皇帝打算從此著手,先試試馬鈞他們的能力。
說完了這些,皇帝再次看向劉琬,劉琬此時正為皇帝對馬鈞那句‘未曾看錯于你’而震驚,他實在沒想到馬鈞在皇帝心中還有如此地位。難怪這回特意點名要他覲見,靈臺那群趨炎附勢的屬吏自己糊涂倒也罷了,險些還連累了他。好在劉琬自忖平日處事公道,沒有為難過馬鈞,尚且還有的補救。
劉琬腦海中閃過無數個念頭,正在這時,卻聽皇帝說道:“你適才所言東方朔的故事,正可引為佐證。既然是五日之后得聞遠處山崩,依地方傳訊的速度、路上所耗時日,可知是先有山崩,而后才有鐘鳴。山崩之聲,使銅振,沿用至此次地動儀有警之事上,孰非是地動之音,使儀器自動?”
面上仍帶疑色的馬鈞此時聽了,心里恍然,似乎從皇帝提到的這些例子中抓到了什么,仿佛一扇緊閉的門扉終于被人推開,眼前豁然開朗,色彩繽紛。
與醉心于‘萬物之理’的馬鈞不同,劉琬更傾向于領會皇帝適才說的這些話背后的深意,皇帝這話看似模糊的解釋了地動儀為什么會動,其實卻把一切都推給了未知,而這個‘未知’又讓馬鈞自己去探索,這就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皇帝也沒想過劉琬會明白什么,地動儀究竟有沒有效用尚未可知,他也沒有太過放在心上,光憑史書中的那幾句記載并不能完全徹底的讓皇帝信服,而且就算有用,也存在著實用性和普及的問題。但既然此時已有當年張衡所研制的舊物,又有當年見證過地動儀的老人口口相傳的事跡,那就不妨讓馬鈞去研究一番。
哪怕不能將其修復如初、或者是修復以后的功能不盡如人意,沒有史書上夸的那么神奇,馬鈞也能通過對這個儀器內部結構的研究,進一步加深對機簧、儀器制作的了解;從中學習到前人的智慧,這才是皇帝真正想要見到的。
至于這一回地動儀究竟是為什么會突然生效,皇帝并不想過度的去揣測它,或許這只是個巧合,又或許。
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