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

  晚飯過后,眾營兵趁著新勝熱鬧一陣,旋即在月上東天、夜幕低垂的時候在各自都伯的勒令下回營安寢。偌大的營盤頓時陷入了靜謐之中,卻是一點聲響也無,除了特定幾個的營帳以及道路,其余地方一概熄了燈燭火盆,火光星星點點的在營寨中閃爍著。

  時節漸漸入冬之后,北地的天氣便越發寒冷起來,連帶著涼爽的夜風也跟著冷冽起來。皇帝在帳中好不容易與賈詡等人商定完下一步的軍事計劃,與人用過了膳,又抓緊時間把趙溫從長安呈遞過來、積攢已久的奏疏_——轉眼就將要深夜了。

  穆順細心的抱來一件厚氅,為皇帝披在肩上,目光又往皇帝兩腳泡著的熱水瞥了下,輕聲道:“陛下,這水冷得快,奴婢再添一點?”

  皇帝單手支頤,望著手上的一冊書出神,對穆順的體貼照料仿佛渾然不覺。他的目光在一行字上久久不曾移動,頃刻才道:“外面很冷么?”

  帳內封閉,皇帝不許穆順在里面燃炭生火,只得在外面蓋著厚厚的氈毯抵御寒霜。

  皇帝入夜以來就不曾出去,自然不知道這北地初冬的天氣,穆順答了一聲,道:“謹諾,都說今晚會結冰,依奴婢看,結冰雖不至于,落霜倒是極有可能。”

  “這地上確實冷,隔著一層毯子,剛倒的熱水才一會就涼了。”皇帝輕聲說著,好不容易將書卷了一卷,目光移到下一行去了。他將白皙的雙腳從溫水中抬了起來,輕擱在銅盆邊上,豆大的細密水珠凝結在光滑的腳背上:“罷了。”

  穆順連忙彎下腰去,捧起皇帝的雙腳,拿柔軟的絹布細致的擦拭起來。皇帝出征只帶了他一個宦官伺候起居,他又無權呼喝軍士,所有事情都得由他親力親為,軍中日子過得十分艱苦,連澡也洗不得幾次,但穆順卻甘之若飴。

  “再拿厚一些的輕裝來。”皇帝兩腳趿拉著鞋履,將書卷放在案頭,又開口吩咐道。

  穆順聽到這里,頓時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一邊從箱篋中捧出稍厚一些的衣服,一邊問道:“陛下要夜巡傷營醫廬,可是要招賈公隨行?”

  “你又知道了?”皇帝斜睨了穆順一眼。

  穆順惶恐的低下頭去,皇帝每逢戰后,都會在入夜后前往傷兵營中探視。有許多傷兵疼痛難忍,經夜難眠,皇帝秉燭過去,一一給其安慰,于是士氣始終高漲,銳不可當。

  今日之戰的規模是往日數戰之最,傷亡也是最多的,穆順妄自想著皇帝必會前往探視軍心,誰知把不該說的說了,倒惹得皇帝幾分不悅。

  穆順趕緊閉上嘴,老老實實的將衣服為皇帝換上,好在皇帝也沒有過多計較,任由穆順為他把衣服換上,抬腳便要出去。親隨可以不帶,護衛總是要有的,值守在帳外的殿前虎賁郎許褚察覺到身后動靜,立時側過身來,對皇帝抱拳行了一禮。

  天穹上清冷的月光如水般瀉在身上,照拂著眼前層層疊疊的營帳,皇帝立于帳前,仰起頭看去,這曠野里的月色星光比千里之外的長安似乎要更渺遠幾分,也不知古今中外的月光是否都一般相同。

  皇帝發完感慨后,果然沒有如穆順所料的那般前往傷兵營例行看望,而是命許褚前導帶路的往高順的營帳走去。

  高順今日與文丑一戰,手臂負傷嚴重,皇帝想不到他平日里素來穩健謹慎的大將,會一反常態的沖到陣前與武將捉對廝殺。這里頭的緣故他轉個念頭就能想明白,只是想明白歸想明白,自己打的結還得由自己去解。

  “末將參見陛下。”高順帶傷抱拳,對皇帝的夤夜造訪感到驚異。

  皇帝仔細打量起眼前這位白面短須,氣度不凡的將領,見他手臂微微顫動,包扎傷口的絹布上隱約滲著殷然血跡,顯然傷勢嚴重:“剛換了藥?醫者怎么說的?”

  “醫者剛來過,說是這段時日不能碰水,不能使力。”高順面色坦然,像是絲毫沒有擔心這個傷勢對他接下來的戰事會造成什么影響。

  “要是把華佗帶來隨軍就好了。”皇帝無不遺憾的說道,他拉起高順,兩人移步中間的席榻上坐下,許褚與穆順乖覺的退立帳外。只聽皇帝在燈下安慰道:“幸而你不常像張叔威那般上陣殺敵,只需坐鎮軍中調度用命,該建的功勛依然會有。”

  皇帝的吐字極為清晰,語速不急不徐卻能輕易平定人心。

  高順感激謝過。

  皇帝與他簡單的聊了聊軍中的士氣,又讓高順對于接下來的戰爭走向暢所欲言后,接著又聊起了并州風物。聽到皇帝說起并州黃土深厚、五原草地遼闊,高順眼神油然流露出幾分向往之色,他侃侃而談,神情不自覺中變得比剛才還要輕松自如。

  氣氛很快變得和諧輕快起來,皇帝有意識的引導著對方說一些能觸動情緒的故事,兩人之間像是友人之間的尋常聊天,這樣另起一個話題也不顯得突兀了:“嚴希伯說你要在戰后請他飲酒,怎么,你不是不近酒色么?”

  高順愣了一瞬,很快便坦蕩的答道:“陛下說笑了,末將只是在軍中不飲酒,以往在家中遇見親故,都會小飲幾杯。嚴校尉性子穩重,從不爭功自傲,在戰時許諾,也是為了激勵他奮戰的意思。”

  “也難為你一片苦心。”皇帝淡淡應了一聲,心里卻是不信的,他說:“可你也不單是為了激勵麾下,更多的還只是想找人陪你飲酒吧?”看到高順面色一僵,皇帝又接著追問道:“可為何要找只是同僚的嚴希伯,不找關系更親近的張文遠呢?”

  高順知道皇帝已經看透了他的心思,一臉慚愧的離席站起,跪下向皇帝伏地拜了一拜:“末將不敢。”

  “這句倒是實話。”皇帝見高順不僅受傷的手臂、就連全身都在發抖打顫,也不知道對方正處于什么情緒。他說了句‘地上冷’,然后伸手將高順扶起來,重新在席榻上坐好,開玩笑似地說到:“我是喜歡多疑、猜忌的人么?”

  高順連稱不敢。

  “是臣不知君吶。”皇帝用極細小的聲音說了一句,又略嘆了口氣,緩緩道:“呂布于你有恩情,彼此起家并州,互相倚重。他如今死了,即便有負于朝廷,你私下里以舊時情誼悼念他,也未為不可。”

  “呂布辜負朝廷重托,見小利忘大義,委身事賊,身死東海,是乃咎由自取。”高順心里感動于皇帝的體貼大度,目光堅定的說道:“只是此人到底與我私情不壞,未嘗不能洗心革面,所以驟聞死訊,切為之可惜而已。”

  皇帝的目光在高順臉上逡巡著,連對方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沒有放過:“呂布算得上英豪,當初與王司徒合力誅董,對漢室有再造之功,即便后來面對強敵、棄朝廷而走,我也盡然赦之。看到他先與袁紹爭斗,后又受袁紹驅使,如今敗亡,到底是令人唏噓。可惜太史慈與他數面之交,也肯放棄南征揚州,趕赴東海去勸降他。”

  高順沒聽懂皇帝話里隱含的意味,顧自說道:“太史慈所為過矣!”他大搖其頭,表示對太史慈的不認可:“如今四方有戰,徐將軍征淮南的兵馬部眾難道比青、徐等軍要強盛嗎?太史慈舍近求遠,單為‘義’字,而枉顧其身負輔佐徐將軍南征之責,實在大不可。”

  皇帝被他這一番說辭吸引住了,他眨了下眼睛,饒有興趣的說道:“太史慈此行此舉,多少人都在夸他高義,唯獨你不以為然。我本以為呂布豪情動人,太史慈尚且如此,你又何嘗不是呢?”

  “末將從未想過勸降呂布。”高順很篤定的說道,出征以來他就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一舉一動都能為皇帝探知,所以他沒有做多少自證,單只說道:“彼若是愿降,不需遣人去勸。若是不愿,又何必許之以利,說其來歸?”

  “說得好。”皇帝忍不住夸贊道,一番深談,他真正了解了高順的為人:“所謂忠義,就是要忠在義先。”

  他此行也不是來興師問罪,而是以為高順會因為呂布之死心懷怨疚,特來開解。畢竟在皇帝熟知的歷史中,呂布無論對高順怎樣猜忌,高順最后都寧死不降曹操,可見他們二人之間確有一份深厚的情誼。

  如今通過與高順的一番話下來,皇帝深知自己是多慮了,高順為人忠貞,絕不會因為呂布的事情——或者說得知呂布敗亡的內情后,對皇帝有什么別的意見。

  皇帝一直希望能牢牢掌握兵權,同時也離不開將領,高順、張遼在南北軍素有威望,又與呂布關系密切,所以這也是他特別忌憚的地方。呂布的死因有很多種,皇帝不希望任何一種能牽扯到他,這是未雨綢繆。不僅涉及到以后改革遇阻時自己能有個強有力的軍隊支持,更涉及到不久的將來,曹操、孫策、黃祖這些人歸降以后,徐晃這些人能夠為他起到足夠的威懾,以平穩收編曹操等人的軍隊。

  “夜色未深,隨我去傷營看看吧。”皇帝吩咐高順多加了件衣,便起身帶著他向外頭走去。

  傷營與醫廬被安置在大營的后頭,緊靠著輔兵營,二人出來時望著地上的銀霜似的月色走了數十步,低低的說著話。高順后知后覺的想明白了什么,皇帝密切關注屬下的心理動向,為了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特意過來開導、安慰他,讓他不要多心,盡管悼念。

  這種行為已經遠遠超過了君臣的范疇,皇帝如此待他,而他卻在那里自怨自艾、陷入自我矛盾。高順為人沉默寡言,與皇帝之間很少有這樣一段私下接觸、交流感情的機會,此際卻是突然很想對皇帝傾訴自己絕對的忠貞不二。但他知道這種事情更需要付諸行動去表現,高順暗自下定決心,無論是袁紹還是誰,所有大敵,他都愿意站在皇帝身前。

  這不僅是忠,更是另一種義。

  想到這里,高順突然很后悔今日因為意氣,與文丑搦戰負傷了。

  皇帝對高順的心理變化似若未覺,他與高順等人很快走到最近的一處傷兵營內,果如其所料,重傷的士兵幾乎徹夜因疼痛難眠,傷病們在黑暗中小聲呻吟著,當他們看到皇帝一行人秉燭過來看望,高興的不像話,正要鼓噪著歡呼行禮,卻立時聽到年長的老兵告誡:“都小聲些,莫吵亂了大營。”

  “本該白日來見爾等的。”皇帝環顧四周,所有人目光炯炯的盯看著他,他們的眼睛被燈燭照得明亮發光:“但我軍打贏了一場,實在睡不著,就來這里走走。”

  眾人被他這玩笑似的語氣逗樂了。

  “爾等都是功臣,朝廷能有今日之勝,全賴諸位奮力殺敵。”皇帝悠悠然走到中間,坐在一個人的床鋪邊上,這時四周皆已點起燈來,帳內變得亮堂且溫暖:“不要以為自己傷重了,上不得戰場,朝廷就會忘了爾等的功勞。等調養好身子,爾等皆會有安置、撫恤。”

  “國家,我這個樣子以后還能做亭長么?”一個虎頭虎頭的青年說道。

  皇帝沒有為對方的插嘴而感到不悅,他看了眼對方的斷臂,輕聲說道:“當然能,亭長緝捕盜賊,可不只要腿腳。”

  眾人見皇帝如此親近隨和,心里頭的畏懼頓時消了不少,都七嘴八舌的想與皇帝說話。皇帝也一一與他們交流,這些人大部分問的都是時下最關心的話題,關于傷兵是否能按軍制規定的那般因功授任賊曹、亭長等官吏。因為制度定下來后南北軍就沒打過大仗,如今一戰傷者眾多,許多人都在想朝廷有沒有足夠的地方安置,畢竟制度只是制度,實行與否到底還得看人。

  皇帝敏銳的注意到了軍中的風聲,像賊曹這些郡縣掾吏一旦輕易撥給退伍士卒擔任,將會損害太多人的利益。當初定下制度時礙于威嚴,不便做聲,如今又故態復萌了。在此,皇帝耐心的像眾人做出了保證,強調傷兵與退伍兵員是一樣的,不會因為身體殘疾而有所區別。安定人心的同時,皇帝又旁敲側擊的探知軍中的輿情,收集了許多有用的信息。

  這時,一個三十許的‘老兵’忽然問道:“國家,這仗要什么時候打完?”

  許褚站在皇帝身后,時刻注意著在場每一個傷員的神色、動作,大氣也不敢出。他們圍得太近了,而皇帝偏又喜歡與底層的人近距離接觸,這往往讓許褚很苦惱。

  皇帝的目光從青年斷臂的傷口上一掃而過,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似乎這樣就能減輕對方的痛苦:“再過二三月,必為爾等破敵,此后就天下太平了。”

大熊貓文學    興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