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二十七章 病樹前頭

———史記·汲鄭列傳  發覺到蘇伯等豪民舉事背后有當地豪強支持的身影,太史慈與冀州刺史王邑當即作出行動,先是太史慈與姜敘等部分兵剿滅四散的殘敵,然后王邑利用他的刺史職權,讓各郡太守嚴查境內與賊寇勾結的豪強,尤其要求中山相田疇、常山相趙戩等人下令追究張氏等人。

  只是相對于其余地方的太守遵命從事,趙戩與田疇卻在行事過程中頗多為難,尤其是趙戩,大有置若罔聞的意思。

  王邑幾次申飭無效后,可不管對方是帝師、故太仆趙岐的侄子,當即便要求停下對方的職務,將劾奏呈上,打算以儆效尤。

  皇帝在長安聽說后,便對曹操說道:“趙戩當初依附王允,性情雖耿直,但不分是非,后來我將其罷免。只是由于趙公的教導之恩,念在趙公故去,膝下無子,這才讓趙戩去了常山,想著這么些年的閑置,他也能有所長進,沒想到還是跟以前一樣。”

  曹操拱手說道:“如今河北豪民作亂,地方郡守縣令誰不是以剿賊為先,以安靖地方為務?趙叔茂這樣的作為,確實有些不妥,臣以為,不略作懲處,不足以警戒旁人。今后各地郡守見趙戩都尚且如此,豈敢不盡心用事?”

  “在我這里有情面的是趙公,又不是他趙戩,誰都知道他當初是因為阿附王允才被罷黜的,我罰不罰他,有何能示天下人的?”皇帝滿不在乎的說道。

  “可誰都知道他是趙公的侄子,也是因此而重獲詔命,成為常山相的。”曹操繼續說道:“天下人只會看到這個,陛下若要殺雞儆猴,處置趙戩是最好不過的。”

  “那難道處置田疇就不好了?”皇帝終于主動提起道:“田疇也是與趙戩一樣,對政令陽奉陰違,有包庇之嫌。”

  “陛下,如今還不適宜處置田疇。”曹操搖了搖頭,對于田疇與趙戩二人,他有著不同的處置意見:“田疇是太尉劉公的親故,等同處置了他,劉公必然自危,自危則難免有所舉措,屆時恐怕朝廷剛穩定不久,又興波折。此時還是一切以大局為重,單重懲趙戩,至于田疇,使其戴罪任職就是了。”

  “你有這樣的心思,我才好將朝政托付給你啊。”皇帝盯看了曹操好一會,確定對方是出自真情實意,這才說道:“就將趙戩罷免吧,以后再不用他也就是了。”

  “臣謹喏。”曹操拱手說道。

  皇帝往前踱了幾步,又說道:“這次河北動蕩,足以見彼處豪強猖獗,朝廷打擊豪強的政策勢在必行,今后無論有多大的阻力,你作為宰輔,都要有定力。如今天下大定,民心向漢,我就不信那些宵小能翻出什么動靜來。”

  這些日隨著冀州大抵平定了叛亂,開始著手追究背后豪強的罪責,而緊鄰河北的河內、河南等地也先后將朝廷的各項政策落地,無論是讓豪強自糾,拆除僭越的規制,還是毀壞塢壁等等,推行的都格外順利。

  河內郡是因為當地司馬氏與趙氏起了帶頭,又見河北氣勢如虹的叛亂不出兩個月就平定下去,所以推行順利,而河南則是因為早些年受過幾次兵亂,元氣還沒有徹底恢復過來,加之雒陽附近還有解憂等兵,成績也頗為顯著。

  對此,皇帝在對趙戩、田疇二人分別作出懲處的同時,也對兩郡的長官諸葛玄、張濟等人進行了嘉獎。皇帝的用意很簡單,就是要用賞罰來刺激其他人,知道做什么事會有什么結果,趨利避害之下,必然會有更多人貫徹皇帝的詔令。

  即便郡守出身豪強,但有籍貫回避的三互法在,郡守可以無多少顧忌的對治下豪強進行處置——尤其是曹操之后秉承上意,推行了一道新的詔令,禁止本地人出任本地屬吏。

  這也意味著無論是郡曹還是縣吏,以后都不再由本地人通過薦舉、征辟等方式出任,而將是直接由朝廷統一調配。這樣做的好處既是避免了本地宗族壟斷權力,架空郡縣主官,又間接取消了地方長官的自行征辟、任免屬吏的權力。

  雖然不能再與人形成‘君臣之義’,但若能清除掣肘,也是給自己增加權力,故而政令一出,除了許多地方豪強與即將被調任外地的本地人屬吏表示不滿以外,更多的地方官員都表示擁戴。

  朝廷的政策在地方上的貫徹能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大,皇帝在短期內很快就見到了這樣的效果,他滿意的對賈詡等人說道:“地方刺史、郡守、縣令從此不得自行征辟任用士人,今后除了我與天下臣民,其余人之間也不會再有所謂‘君臣之義’,彼等也就不會結成關系親密的朋黨。當年袁氏門生故吏成千上萬,一呼百應,何其威武?以朋黨亂政,根源就是來自于此,如今被阻斷,以后也無復再慮。”

  賈詡很是認同的說道:“陛下可謂是了結一樁心事,今后豪強勢力盤踞地方,架空守令等事也將不存,朝廷政令上傳下達,一路通暢,這也是利于社稷百年的好事。”

  荀攸則是靜靜的說道:“從今以后,后來之人既不再有君臣之義,也不籍此成黨。也會有師生之情,提攜之恩,倘遇世道聵聵,更有忠義之士蜂起群聚。陛下不愿見士人集聚,然勢既如此,又安能禁絕?”

  他這一番話讓在座眾人感到吃驚,所有人都忍不住看向皇帝。

  “荀君。”皇帝久久才說了這么一句:“你這是在勸我修德政啊。”

  的確,山頭與派系是永遠禁絕不了的,皇帝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只想讓臣子互相的聯系更薄弱一點,師生之情、提攜之恩,哪里比得了‘君臣之義’的名分!可荀攸卻很明白的說,沒有了君臣之義,還會有更多的聯系讓臣子們抱成一團,只有君王英明仁德,才不會深受其弊。

  見荀攸沒有說話,皇帝又說道:“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世間新舊交替,循環往復,道理如此。然而舊的不去,新的又怎么能后來居上呢?本朝初興,要有新的氣象,如果一應舊制積弊因循不改,那還與前朝何異?”

  皇帝大方的吐露著自己的志向,似乎與荀攸先前說的話毫不相干,但聰慧如荀攸卻心里透徹,于是也不再就此事發表類似的言論了。

  事后,皇帝與賈詡兩人對坐談著,當初君臣擬定的事情如今都有條不紊的推行著,按照這個趨勢,未來或許還會有各地零星的叛亂與動蕩,但好在提前在關鍵地方布置了兵馬,縱然亂起來也是蚍蜉撼樹。

  細數了各地事務之后,賈詡忽然說到近前的事來:“曹操此人極有魄力,又有智謀,確實較之當年的董承要更能為陛下分憂。只是獨他一人如此,尚不足以托付大事,他身邊的人也得與其志同才行。”

  “怎么?”皇帝好笑的說道:“賈公開始關心起曹操他們的事了?”

  “臣一直都為陛下關心著他們的事。”賈詡也不含蓄,徑直說道:“至少當初荀氏與曹操攜手,兩者的意圖就并非如出一轍。”

  “身邊跟著的人多了,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皇帝沉吟道:“不過我看荀氏和他還沒有到那個地步…”他忽然想起另一件事,笑著說道:“最近的這個反調,還是讓曹操自己去解決吧,他不會讓我失望的。”

大熊貓文學    興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