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

“而攀傅假托之端,亦由斯而起。”序  王端一個人烤火著,沒一會的功夫,劉邈便從外頭走了進來。

  兩人之中,雖然劉邈的資歷、聲名、官爵都遠勝于王端,但在這個場合中,劉邈卻鮮見的對王端這個溫和寬厚的年輕人保持著一絲恭敬:“華佗已經尋到了。”

  “他現在何處?”正在假寐的王端睜開了眼,眼神中的帶著探詢,似乎是想要證明什么。

  劉邈似乎有些不可置信,輕聲說道:“就在陶使君的幕府中。”

  “這就是人心吶。”王端感慨莫名的說道:“早在臨行前,君上就曾囑咐過我,偏我還要以誠待人。如今為人欺瞞,皆為我不察之故,我這算是違詔了吧?”

  “國家寬宏仁厚。”劉邈說著拿眼覷著王端,見他臉色依然和緩從容,全然沒有一絲得知遭人欺瞞而該有的氣惱,心里不由得佩服起這個年輕人的氣度來。又壯起膽子說道:“大鴻臚幾次與陶使君敘談論舊,不可能不知道華佗就在府中。”

  “你這也只是猜測,華佗一介無名之輩,就算與大鴻臚相見,周公也未必能認出來。”王端眼神里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陰沉,他隨口說道:“而陶使君卻不然,他知道華佗是君上欽點要征辟的人物,偏就做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無論他知不知道華佗對于君上的用處,他這份心思就不可取。”

  “陶謙老矣,早不復當年智略,如何能從細微之間,窺得大事?”劉邈回答得堅決,仍堅持先前的觀點:“我看,還是與大鴻臚脫不得干系。”

  王端這時已闔上半邊眼瞼,明確表示不愿再談下去:“臨去之時再行文州牧府,看陶公有什么措辭吧。”

  “諾。”劉邈點頭答應了下來。

  這次皇帝不僅是征辟了華佗,還派人往荊州準備尋訪張機,以及其他地方的有名醫者。雖然說辭是為了預防關中可能因旱蝗而引起的疫病,其實其內里的用意,很多人都不明白,就連周奐也只是半信半疑。

  劉邈身為宗室,做什么都要謹言慎行,在這個敏感的問題上,他最好的應對方式是做個木頭人,而不是當著王端的面說著說那。只是他心有所托,非得探詢出來不可,只是見王端這副謹慎的模樣,劉邈也反應了過來,不再繼續這個話題,轉而說道:“近日從陽都來了一行故交,說是擔憂在桑梓受到兵災,故而想與我等結伴同行,前往長安。”

  “陽都的故人?”王端好奇的問道。

  劉邈笑著說道:“是瑯邪諸葛氏,其先祖諸葛豐,在孝元皇帝時曾為司隸校尉。”

  孝元皇帝都是前朝的事了,一般來說,若是要溯源祖輩榮光,都會先說第一個最有聲名的祖輩,然后再說最近一代的祖輩,很少有只說遠祖的。這么說的人只能說是家名不顯、底蘊不足,不然,何故只說了兩三百年前出了個諸葛豐,其后對家中出了什么人物卻只字不提?

  王端顯然是知道這其中的彎彎繞繞,他沒有點破,只拿起放在銅爐邊溫著的酒碗,一邊喝著,一邊仔細思索著諸葛豐的事跡,淡淡說道:“長安民諺間何闊,逢諸葛,原來是剛直有節的諸葛后人。”

  劉邈知道這是客套話,點了點頭,說起了他與諸葛氏的一段淵源。

  原來劉邈在初平元年奉兄長之命前往長安朝貢,由于他是朝廷遷都后的第一批前來朝貢的臣子宗藩,故而特受朝廷信重,被拜為九江太守、封陽都侯。劉邈在九江沒待多久,就回了封地陽都,由此在陽都結識了諸葛一族。那時諸葛氏的當家人、泰山郡丞諸葛珪亡故不久,劉邈作為封侯,與諸葛氏多有往來。

  這次曹操進犯陶謙,所過多加殺戮,瑯邪又靠近賊匪肆虐的青州等郡,稍有不慎便有兵燹之災。諸葛氏為了自保,正打算在諸葛玄的主持下南投荊州,正好在這時得知劉邈回瑯邪的消息,諸葛玄考慮之后,毅然做出了跟隨使團回返長安的決定。畢竟跟荊州比起來,關中更有發展的前途,何況還有一個身為太原太守、漢室宗親的故友?

  “原來是這個緣故。”王端點了點頭,反正皇帝給他交代的是征辟青徐士人,此時也不在乎多一個微不足道的諸葛氏,于是他渾不在意的說道:“既然君侯有意,與我等偕行也不為不可。”

  隨后幾日的天氣并沒有如那個識天時的人所說的那樣雨雪紛紛,而是在吹了兩天大風之后,突然云破日出,呈現出了晴朗朗的一片天來。雖然在寒冬之際乍暖開陽有些妖異,但周奐等人還是由衷的欣喜雀躍,在瑯邪遷延數日之后,立即返程。

  幾日之后,隊伍行至小沛城下,曹操約束部眾,勒兵退軍十里,以讓天使車駕,劉備等人策馬而出,在城外恭候天使途徑。

  諸葛玄身著簡單的深衣寬袍,坐于軺車之中,一名年僅弱冠的年輕人持轡駕車,在諸葛玄的身邊則坐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那少年樣貌俊俏,目如晨星,與駕車的年輕人有幾分相似。

  他們在隊伍之中,打城下經過,這一路走來,途徑瑯邪、東海、彭城等郡國。他們看盡了餓殍載道,野無人跡的景況,直到來沛國這才稍稍好轉。

  俊俏的少年在車上四處張望著,忽然問道:“叔父,亭邊的那人是誰?”

  “他?好像是沛相劉備,本是幽州牧公孫瓚手下無名之徒,直到這兩年才漸起聲名。”諸葛玄凝目望去,想了會方才說道:“今年徐州遭難,陶使君四處求援,唯有他一人帶兵來助。”

  “可他不還是沒能挽回敗局么?”少年輕聲問道。

  “他來得太晚了,已經錯過了戰機。”諸葛玄說完,又遲疑道:“他當時的兵馬也不足,總之,有許多緣故吧。”

  “既如此,那他為何不撤軍?他又不是徐州人,我若是他身邊謀士,我就勸他撤兵南下,先占沛國全地,再進汝南,而后往北拿下梁國。這樣兵眾地廣,足以威脅兗州南境,曹操那時再是了得,也不敢放任不理,跑去進犯徐州。”少年曾讀過幾卷散逸兵書,一眼便看出虛實,輕松自如的說道。

  諸葛玄愣怔了一下,他不通兵法,也不知道這少年說得對不對,又不好被晚輩說得啞口無言,正搜腸刮肚間,專心趕著車駕的年輕人像是知道諸葛玄的窘迫一般,插話說道:“因為他答應過陶使君要保衛徐州,之所以不走,或許這是為了心中的仁義吧。”

  少年沒想到會得到這么個答案,喃喃道:“仁義?這世間還有這樣一個人啊。”

  他放眼看向長亭外駐馬而立的男人,那男人身材中等,樣貌不凡,帶著一絲儒雅敦厚,其身側各自站立著兩個彪形大漢,宛若兩尊鐵塔守護在他身周。

  像是冥冥之中有所羈絆,男人目光一動,轉眼便與少年的目光隔空對視。

  那是他們的第一次相會。11

大熊貓文學    興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