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張濟嘿得一笑,他有點醉意,沒有聽出董承話語里的不滿與批評,還道是在羨慕他人緣好:“這幾日我等擔驚受怕,一次好酒好肉都沒盡情享用過,如今得赦在望,像是心里的一塊巨石落地,怎能不多喝幾杯?朝廷這回真是實在,照以往來說,那些豪族大臣有幾個會陪我聊天喝酒?”

  董承冷言瞧著張濟得意自滿的模樣,心里頭鄙夷,豪族出身的大臣哪里看得起這些邊鄙武夫,無非是現在勢不如人,才不得不向他們低頭罷了。

  他看破也不說破,徑直道:“你來尋我,可是記起來要去辦正事了?”

  張濟點頭說道:“正是如此,不過還得勞煩你再等我一等,我這一身酒氣,不便去見逝者,還容我先去沖洗一番。”

  既然要沖洗過后再去,為何不洗完了再來通知他?董承心里著惱,強忍著不發作,揮手打發張濟去沖洗了。

  既然已經從王斌這里得到了歸順之后的天大利好,董承愈加篤定了歸順的心思,自然沒有功夫去仔細看一個死人。何況他本來就與王允見面不多,又在河東與白波黃巾打了兩年多的仗,哪里能記得那么清楚。

  張濟在沖洗過后仍舊有些醉意,他走到尸首跟前,裝模作樣的看了幾下,疑惑道:“這確實是王允嗎?我怎么看著覺得有些年輕。”

  一旁隨行的種邵的心頓時沉了下去,堂上一片寂靜。

  “人死之后臉色發青發白,自然會顯得年輕些。”董承不耐煩的看了張濟一眼:“你是死人見少了,還是剛才的酒喝多了?”

  “啊,那就是王允無誤了!”聽了董承的解釋,張濟立即確認道,他老實的一笑:“也沒喝多少,就是有點迷糊。”

  在與如釋重負的種邵等人簡單說了幾句后,見沒有什么問題了,董承便與張濟等人出了長安,回到城外軍營向李傕復命去了。

  在騎馬出城的路上,一直低頭保持沉默的張濟突然抬起頭,對董承說道:“我適才喝了酒,怕軍中那伙人笑話,一會兒復命,能否請兄弟代勞。免得我一會兒說話,被人聞到酒氣。”

  董承略一思索,在馬上‘嗯’了一聲,算作答應。

  面對董卓的倨傲表現,張濟不以為意,和善的笑了笑,又把頭低下去了。

  誰也沒有看到張濟低頭之后,眼底轉瞬即逝的一抹精光。

  城外營帳中,在董承向眾人告知了王允的確切死訊后,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樊稠、王方等人都是放下了心中最大的一塊石頭,自此對歸順朝廷再無顧慮,就連李傕與郭汜二人都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要跟隨大勢,嘗試著歸降。

  唯有在座的蔡邕聽到王允的死訊后,未有歡喜,反倒流露出一絲悲戚。

  趙溫則是恍若無事一樣,仿佛王允的死跟他沒有造成一點影響,在他看來,王允如今無論生死,都是他咎由自取。趙氏兄弟對王允將他們排除在誅董密事之外,一直耿耿于懷。

  如若不是當初皇帝的異軍突起,讓他們看到了扳倒王允的希望,趙謙恐怕早就憑借當初與李傕私下相好的關系,在朝中掀起風浪來了。

  以趙謙的老謀深算,所帶來的危害恐怕要比李儒等人還大。比如讓手下叟兵打開城門,迎接叛軍,這是歷史上已經隱晦證明過了的。

  今時不同往日,趙謙順利的扳倒王允,又得以與馬日磾共同輔政,政治訴求基本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出現勾結李傕、大開城門的事情。

  趙溫不動神色的看了眾人一眼,心里哂笑不已,待眾人欣喜之情稍稍過去后,道:“王允屢出亂命,以州郡之偏見,阻塞忠臣良將報國之路,人所不服。如今既已伏法,諸位還有什么好說的?”

  李傕仍有不平,自己好不容易合兵十萬,不僅可以橫掃關中,就連關東諸地都是無人敢當。沒想到在長安打了一次不痛不癢的仗,全軍近半的將校都同意歸降了!

  這讓李傕心里很不服氣,就像是兒子犯了錯,父親執意不肯原諒,于是兒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和父親拼了一拳,正準備再來一拳把他揍服帖,沒想到倔強的父親卻突然和顏悅色的跟兒子說剛才是我的不是所以我原諒你那不孝的舉動了,以后你還是當我的乖兒子吧。

  這節奏不對啊!事情發展怎么看怎么透露出一絲詭異!

  偏偏所有人被朝廷的退讓與封賞迷住了雙眼,他們在朝廷面前本來就心存敬畏與膽怯,此時見到朝廷如此‘真誠’的表示既往不咎,又哪里愿意繼續跟朝廷打下去?

  在這些支持歸順的人里面,除了樊稠這個愣子以外,其余的如董承、王方等人都是手下兵馬不過數千的小勢力,他們沒有像李傕、郭汜等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野心與實力。

  只要能守住自家現有實力、保全性命富貴,他們并不介意在如今勉強算是順風局的情況下接受招撫。

  而反對歸順的人中,都是如李傕這樣作用數萬軍隊的大勢力,他們既擔心會被朝廷解除兵權,又不甘心就此失去把控朝政的機會,所以反對的態度堅決。

  如今叛軍以李傕所部最多,有三萬余人;其次是郭汜手下兩萬五千人;再之后則是樊稠一萬,胡軫、楊定合兵一萬。張濟、董承、王方等人各擁眾數千,共有十萬余人。

  其中排除三萬多沿途裹挾而來的百姓,有七萬可戰之兵,再排除當年西園、北軍雒陽等禁軍,所剩下的只有兩萬多董卓征討羌胡的原班人馬。

  別看同意歸順的樊稠等人手下只有三萬多的兵馬,要知道朝廷派來使者赦免的可不僅僅是這些將校,而是包括所有士兵在內。

  蔡邕等人的一舉一動雖然被刻意限制,但隨著蔡邕、趙溫萬眾矚目、接二連三的到來,朝廷打算赦免眾人的消息還是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在軍中肆意傳播。

  如果李傕一意孤行,執意破壞招撫,憑他現有的薄弱威望,他絕難鎮壓麾下士兵的埋怨,搞不好會惹來一場兵變。

  見大勢已定,李傕雖然早已與郭汜達成一致,但得到這個結果,仍舊有些不情愿的說道:“朝廷寬宏,肯赦免前過,不與我等計較。我等愚妄,又豈能不知悔改,徒惹后世罵名?”

大熊貓文學    興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