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天祥去了趟廁所。就聽到有兩淮的知州間興奮的說道:“終于輪到咱們兩淮發達的這天!”
文天祥在去河南當開封知府前,當過松江府知府。遍地的棉花以及松江的紡織業讓松江百姓們安居樂業,棉花銷售以及布匹銷售讓松江地區富甲天下。聽那些兩淮知州們的口音,有江南人。想來他們不僅深知棉布與桑蠶的利益之大,更是已經從這些買賣中受益的一群。
回到會場上,文天祥覺得心里面有些失落。松江今日的富庶乃是趙官家全力促成,在針對官員干部的培訓中專門講過棉花分類。通過培訓,文天祥親自比較之后才明白天竺短絨棉和扶桑棉之間的巨大差別。
天竺短絨棉的棉絨粗,長度在20毫米以下。扶桑棉分兩種,一種產量高,棉絨比天竺短絨棉細,長度普遍在30毫米。而扶桑長絨棉產量雖然不比天竺短絨棉大,但是棉絨長度能夠到超過37毫米。扶桑棉做出的布才是真正的好布,光滑細膩,不僅薄,還非常結實。那些絲綿混紡的布料,穿起來又吸汗又不黏在身上,受歡迎的程度已經超過絲綢。
聽著農業部,戶部,工部一個個出來保證,會大力投入到棉桑種植和紡織業上。那些知州們一個個笑逐顏開,文天祥想到松江面臨的巨大挑戰,心中失落感更強。經過這些年的工作和學習,文天祥很清楚松江府的崛起完全是因為當地曾經壟斷棉花種植和生產。兩淮的面積是松江府的百倍,當兩淮也開始出產棉花已經棉布,松江府的好日子大概也就到頭了。
正在感傷中,就聽戶部尚書孫青說道:“雖然兩淮有了這樣的發展機會,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松江府的發展經驗。所有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土地國有的制度之上。兩淮不乏大地主,所以兩淮官員們必須熱情局面,不能錯誤做出判斷。”
這話如同一盆冷水澆下來,一些兩淮知州的臉色登時就不好看了。大宋不禁止土地兼并,所以大地主非常多。這些大地主們依靠自己的土地積累財富,供養子弟讀書,形成了一個個的進士家族,進而成為了進士集團。這個進士集團互相通婚,斗爭中又相互扶持,盤根錯節,在上層形成了巨大的勢力。
在如此巨大的勢力中,趙嘉仁曾經以奪取南海航線,開辟海外市場等手段成為其中當之無愧的翹楚。最終以其功業和出身登上至尊寶座。然而這些進士家族雖然支持趙嘉仁當上了官家,卻不等于他們就肯支持趙官家的土地國有政策。
此時趙嘉仁站開始發言,“諸位。我大宋與其他朝代有何不同,你們有想過么?”
眾人知道趙官家的學問極高,自然不敢獻丑。而且這些人知道趙嘉仁這個發言只是引子,后面自然有他的想法。于是在一片安靜的等待中,趙嘉仁繼續說道:“我大宋是歷朝歷代里,真正實施了土地私有制的朝代。以前的時候,土地雖然是人民種植,但是在哪里種,種什么,怎么種。收成如何,朝廷和官府通過制度都有監管。最后的稅收自然也有了確定。從里長到亭長到縣令,這些官員們都有整套的培訓,其中優秀的會打仗,懂后勤,懂管理,能在更高的職務上發揮能力。然而我大宋則是土地私有,種什么,怎么種,國家通通不管。只要能收的上來稅就好。而這些大地主們當然不肯交稅,要么就有舊黨那幫人拼死的維護大地主的利益,要么就各種歪理邪說。借著儒家的殼,拼命往里塞各種私貨。歸根結底,還是國家的根本制度變了,表象就變了。土地所有制變了,衍生出來的利益就變了。”
在座的知州都不白給,白給的都被淘汰掉了。聽著趙官家講述大實話,普通人出身的知州們神色興奮,不少人深以為然的微微點頭。而那些進士出身的知州們中大多數臉色變得難看起來。
文天祥微微閉上了眼睛。他乃是江西大地主出身,家里豪富,在國家遭遇破滅危機之前,才氣縱橫的文天祥可是眼高過頂,極少有人能被他放在眼里。現在的他早沒了以前的驕奢,所以對趙嘉仁的評價格外有感觸。
在以前的大地主眼中,不是朝廷養活了他們,而是他們在養活朝廷。官家、官員、小吏,哪個不是在吃大地主的供養。若是沒有大地主們的稅負,國家早就破產了。直到現在正在慷慨陳詞的趙官家出現,用事實證明朝廷和官員沒有大地主的賦稅照樣能活下去,還能活的很好。只要土地國有制,朝廷和官府就直接和那些下地的泥腿子們一起向前走…
“諸位。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是。大抵!他們之所謂復古,是回到他們所記得的若干年前,并非虞夏商周。所謂理學,就是這么一回事。理學什么時候興起的?不是漢唐,不是魏晉,而是本朝。理學又是怎么壯大的,公田越弱,理學越盛。私田越強,理學越旺。朝廷越無能,理學越發達!”
“說得好!說得好!”隨著一聲贊嘆,已經有人開始激烈鼓掌。
文天祥扭頭一看,就見工部尚書正滿面喜色的表示著對趙嘉仁的認同。而工部與農業部的那幫官員已經跟著工部尚書一起熱烈鼓掌歡呼。再看那幫進士出身的官員,有些人則是忍不住對工部和農業部的那幫家伙們怒目而視,更多進士出身的官員則面如土色。有些人甚至開始瑟瑟發抖。
收回目光,文天祥端起茶杯,勉強喝了一口潤潤干澀的喉嚨。清苦的茶水讓苦澀感更加強烈。這位大宋狀元學識淵博,所以知道趙官家并無絲毫謊言。說的是真的。在真相攤開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時候,文天祥文狀元感到了發自內心的巨大恐慌。8)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