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總人口為基數,鄉級須有六百人簽字,城池須有三千人表態,烏塞爾這樣的大城,則是至少要有三萬人以上表態!
就以迷陀城為例,公告發布出去的頭一天,署衙門口空空蕩蕩,無數人都在觀望。
到了第二清晨,才有人左顧右盼,小快步走進那里簽了字,又匆匆溜走,仿佛自己干了壞事。
但是有一人來簽,就有兩人;有兩人來簽,就有三人、四人、五人…
人都有從眾心理,有些原本不想簽的,看左鄰右舍都去了,自個兒也動搖起來,尤其民間有人熱議,不簽字的今后都要被扣重稅。
繳稅這事,人們大抵也是“不患貧而患不均”,大家要都交一樣的重稅倒也罷了,他交得少而我交得多,那是萬萬不可以的。
因此隨著時間推移,去簽請愿書的百姓也越來越多。當然還有許多人骨氣錚錚,身懷國仇家恨,就是不愿跟魏國化敵為友。但無論他們破口大罵也好,在署衙門口自¥¥焚以明志也罷,身邊人還是紛紛參與請愿。
在錢銀面前,氣節只屬于少數人。
這場請愿活動,就這樣聲勢浩大起來。
七城如此,其他豪族管轄的城鄉縱然不愿,但這里的居民很快也接到消息,鬧將起來。
不開請愿書,就是不打算給大家減稅唄?這還了得!
本地官署鎮壓幾次,無果,民眾的請愿反而升級為暴動,出現流血沖突。
無奈之下,西部和西北部門閥控制的地區,也只得開始收取平民的請愿。
全國各地請愿活動如火如荼,朝堂上同樣唇槍舌劍,徐陵海首先上書提議,接受魏國和談的請求,被群起攻之。七、八名老臣痛心疾首,直言新夏絕不能背棄前朝,與宿敵為伍,甚至有人一口唾沫直接啐在徐陵海臉上。
他從容抹去,心里明白女王將他置在王廷中,就要他起這樣的作用。
他聲音朗朗:“我只問諸君,魏國侵占安夏近十年之久,在這里搜刮過多少民脂民膏?多少安夏人葬身在暗無天日的礦坑當中,又有多少安夏人妻離子散,終日食不果腹?難道,魏人不該為此付出代價?”
有人抗聲道:“這就是血海深仇,我們就該…”
“我們就該眼睜睜看魏國拿著安夏人的血汗錢一日一日富強下去嗎?”徐陵海冷笑,“新夏初起,百業待興,尚無余力反攻復仇。抱殘守缺縱然是很有骨氣,對新夏這幾百萬大活人來說又有甚用處!”
隨著時間推移,支持徐陵漲的臣子卻越來越多。而女王高踞寶座,耐心傾聽正反雙方的辯議,卻從未表態。
可是聰明人明白,種種跡象都表明,這件事的背后推手是傅靈川。他的態度,就代表了女王的態度。
欽原侯梁書棟輕咳一聲:“既是賠償,新夏就該拿。”是幾千萬兩銀子還是仇恨能讓新夏人好好過日子?這答案連三歲稚童都清楚,只不過上至官員下至百姓,心里都有個打不開的死結,“只是結盟一事有待商榷。最好么,不與魏國結盟,否則莫說國民這一關不好過,、晉也會聲討。”
他的意思就是賠償金要拿,盟約不簽。
好處都想占,麻煩半點不想沾。馮妙君前世最恨這種人,每見之必要戧得他們無話可說。偏現在身份地位不同了,聽得牙根兒癢癢卻還要道:“梁卿言之有理。有這多重顧慮,我們不該與魏結盟,以免失了人心。不過么,但凡有一絲可致國富民強的機會,新夏也絕不該放過。”
這是什么意思?
廷議結束以后,許多人都在心里暗自揣摩。
不久以后,各地將百姓請愿情況匯報過來。簽字支持的人數之龐大,連馮妙君見到都輕吸一口涼氣。
請愿者,逾四十萬人!
這是什么概念?全國每十五人當中就有一個去簽下了請愿書,這還包括耄耋老者和不諳人事的嬰孩。
有這樣高度集中的民意加持,贊成與魏國議和的聲音一下超過了反對者,就連朝堂上也是一樣。
民心所向,誰也不愿、不能拂逆。
這種情況下,新夏王廷重新將魏使“請”回烏塞爾,再度談判。
很快,雙方達成協議的消息就廣為流傳:
魏國與新夏建交,從此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不支持和鼓動對方國內的叛變,不支援對方敵國的軍事行動。
魏國將向新夏賠償六千萬兩銀子,三年內還清。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國各階層關于這份協議的解讀又變作了焦點。
與之前流傳的盟約版本相比,這份協議只字不提同進同退、守望互助,而是格外清晰地劃清了兩個國家之間的壁壘,擺出一副從此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式。
對于新夏人來說,這份協議無疑從情感上更易令他們接受,并且賠償金還多了一千萬。
盟約里的另一條款也消失了,那就是魏國要出兵幫助新夏解決西南邊患。這倒是很好理解,既然 大家各過各的不結盟了,那我憑什么出錢出兵出力去幫你解決邊患問題?
而商人們更關心一個問題:
魏和新夏之間,到底能不能做生意了?
原本兩國是宿敵,想在兩國之間來回運點貨都叫走私,冒的風險極大;現在呢?現在兩國關系看起來有所緩和,那到底能不能開互市做買賣?
官方沒給說法。
但是王廷很快就宣布,之前試行的新稅將在秋天之前取消,重新推行休養生息之策,稅率也恢復為最初的三十稅一。
收稅的目的在于籌錢打仗,現在軍餉不僅有了還冒尖兒,當然稅率就要往下調整,減輕國民負擔。
與此同時,還有一大批修造路橋,鼓勵農耕、工商的細則出臺,飛快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
消息剛剛公布,徐廣香就找上了云,難以置信道:“這樣的協約,居然、居然也能簽定?”怎么算都是魏國吃虧啊,結不了盟還得倒貼六千萬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