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泄的差不多,大家終于開始聊點其他的東西。但時間不早了,所以沒多久幾個人就紛紛睡下。
一夜無話,第二天周方遠起了個大早,去壓力井旁邊打水洗了把臉,返回來的時候,黃小廚已經有開火準備做飯了。
早飯更加簡單,小米粥加肉包子,包子是從小鎮買來的。也沒人挑好吃不好吃,四個人圍桌在小桌子前,喝一口粥,吃一口包子,就一口咸菜,也算是有滋有味。
吃完飯,周方遠就該離開了,因為第二期的嘉賓馬上就要打電話了。
和何老師黃小廚他們告了別,周方遠坐上節目錄提供的汽車,離開了蘑菇屋。
但是他并沒有直接離開京城,而是扭頭就進入了另一個錄影棚,是的,這是遠方傳媒今年新開的第二個節目——《今晚脫口秀》。
脫口秀,算是真人秀的一種吧。
這種節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國的咖啡吧集會,當時在集會上人們討論各種社會問題,算是脫口秀的雛形。然而,脫口秀得到真正的發展是在米國。、
20世紀,隨著廣播的產生以及人們對公共集會的熱衷,越來越多人將興趣投之于通過廣播這一新媒介進行討論,這也催化了脫口秀的誕生。與今天不同的是,那時的脫口秀大多是一言堂,即一位專家向聽眾發表觀點,而沒有聽眾的參與。從1933年開始,許多新的脫口秀形式出現,觀眾也有機會主動參與到討論中。而同時,脫口秀的關注點經常被放在一些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上。
自從20世紀80年代起,脫口秀成為一大時尚,對社會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在米國,各種各樣的脫口秀節目占到了電視節目總量的40。脫口秀也成為一種記錄文化與社會巨大變化的載體,節目內容與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在廣播脫口秀中,政治方面的節目大多數代表了保守派的觀點,為米國風云變換的社會增加了些許不穩定因素,甚至在克林頓時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批評。日間的電視脫口秀節目熱衷于揭露隱私,被稱為“電視垃圾”,為許多人所反感。
當然,更多人還是喜愛這種節目,所以脫口秀在米國,發展規模極大。
在國內的話,這一世才零六年,而且今晚脫口秀也不是主創,只能是形式上有些創新,但模式上幾乎沒什么變化。脫口秀這種節目,其實你仔細想想,和單口相聲是不是非常的相似?可以是一個主持人在臺上說,也可以邀請一些嘉賓。如果是只有一個主持人的話,是不是就和單口相聲一樣了?要這么說,那脫口秀在國內就更早了,最起碼其中的一種模式,在國內是非常早就出現的。
所以這里就不說這一世了,就說前世吧,前世截止到周方遠重生前,脫口秀這一類節目的發展,一直也只能說是一般。
尤其是在電視方面,發展的是真的不行。
電視端脫口秀節目頻頻夭折,網綜脫口秀漸漸回暖,這其中還有個關鍵問題在于“網感”。記者發現,脫口秀本身就是一個娛樂性極強的節目類型,這就需要從題材到話題,從嘉賓到內容都具備我們常常說到的“網感”,更符合年輕受眾的胃口。從這一點來看,網絡環境顯然比電視端更適合脫口秀節目類型的生長。
而且脫口秀節目本身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說和寫人才斷檔、盡管《吐槽大會》等一系列節目打開了脫口秀進入國內市場的大門,但人才斷檔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這其中包括說和寫兩部分的人才。
先說“說”的人才,娛樂圈從來不缺能歌善舞會表演的明星,唯獨提到“說”,能說又會說的藝人并不多,像大鵬、自健這種獨當一面撐起一檔節目的人才更寥寥無幾。在這一點上,《奇葩說》選擇用衍生節目選拔人才,《吐槽大會》則打出了群星戰術,每期邀請好幾位明星嘉賓一同登臺。
說到“寫”的人才,對于脫口秀節目而言,更稀缺的人才在于寫手、編劇團隊,可能更多的節目將成本放在藝人身上,這個傾向越來越重,但最開始難道就不應該將重心放在編劇團隊上嗎?這是脫口秀節目的核心所在呀。你邀請明星,邀請這個,邀請那個,是,吸引關注,吸引觀眾,但是吸引來之后呢?難道就只看明星的臉嗎?難道就只憑著幾個明星在臺上嘻嘻哈哈就能吸引了觀眾嗎?
能被吸引的,最多是一部分鐵粉,真正普通的路人粉,才懶得看著一幫明星發傻。
所以絕大多數的觀眾,看節目,主要看的還是內容。內容做得好,如果再能有幾個明星的話,那就更好了,但實在不行,明星少點也可以接受。反過來呢?什么內容都沒用,光是一堆明星,那和那些年的“流量電影”有什么區別?或者說,和重生前那些年的春晚有什么區別?那不也是明星扎堆嗎?結果呢?網絡上的罵聲是一年高過一年。
看看吧,連春晚都扛不住了,一個普通的節目,那還不得只被罵死?
所以說的人才重要,寫的人才更重要,但雙方都不能缺少,這是當時國內脫口秀的一大缺陷。
還有就是同質化現象嚴重。
語言類節目“受寵”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尤其是剛剛興起的脫口秀節目類型。比如《苗阜秀》和《金星秀》,從節目類型到環節設置,甚至連節目的id臺詞和“助理”的人設都被網友指出極為相似。實際上,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市場,已不能簡單地用“語言類”來概括一個節目類型,受眾正在被更加精細劃分,因此節目也必須用更加個性、差異的特色來避免同質化。
可以說,市場上品質較高的語言類節目都是有正確價值觀的表達。而在受眾層面,年輕人的想法更加多元化,因此在節目的制作上一定要根據節目的不同訴求,來制定不同的操作方式和呈現方式。縱觀市場收視口碑齊飛的幾檔語言類節目,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化、差異化標簽,比如《朗讀者》注重美學和情感的表達;《奇葩說》彰顯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吐槽大會》則讓明星卸下偶像包袱,用吐槽和自黑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尺度的把控。
幾乎所有的脫口秀節目都要面對尺度把控問題,《吐槽大會》第一期播出時就因為尺度太大被勒令下架;《奇葩說》第二季關于“好朋友該不該約”及“該不該和父母出柜”兩期內容因觸及尺度火線而禁播;矮大緊的《曉松奇談》曾因談及歷史敏感問題而被停播。有意思的是,三大視頻網站的爆款節目無一幸免。
實際上,這也是脫口秀節目在國內市場難出頭的重要原因,畢竟英美脫口秀尺度要比國內大得多。對于觀點表達輸出最大的語言類節目而言,如何制作出既符合政策規定又能成功吸引受眾的話題和內容相當重要,而尺度的把控也將是語言類節目,尤其是脫口秀節目未來很長時間還需研究的課題。
另有部分觀眾,往往還會將電視節目要求嚴卡得緊的責任,全部推給相關部門。
其實根本沒必要這么做,卡得嚴一點,管得緊一點,是好事兒。脫口秀這種節目吧,往往很容易挑動人的情緒。沒有感覺到的,那是因為自身情緒和對方不在一條線上,只要在一條線上的,就肯定能感覺到,并且能被挑動。國外脫口秀放得松,其實不是想要放得松,而是根本卡不緊。尤其是米國,因為國情的問題,媒體也劃分了各自的派系。今天你罵我明天我罵你,不同派系的情況下,對立的媒體就是要罵,能罵多狠就罵多狠,越不讓說就越要說,這樣一來可不尺度就大了嘛。
老百姓看熱鬧,實際上這里面涉及到了米國的國情,自然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總之,國內的脫口秀,發展比較好的呢,確實是沒幾個。
遠方傳媒為什么要做這個?
很簡單,無非就是充實一下自己的節目庫。這么大的公司,不能總是只做過那么幾種節目,所有類型都嘗試一下,讓自己的履歷也好看一些。
至于說更進一步,脫口秀的老大哥,上級老板——真人秀!
這個課題就有些大了。
關于真人秀的崛起,不得不說一些人類社會的影響。
社會有一點病態——我們都同樣戴著虛假的面具生存,同樣的虛偽,同樣的虛假,就如同一套乏味的電視劇,每個人都是這個電視劇的主角。久而久之,人類喜歡窺探,喜歡偷看一個人的另一種生活,于是偷窺成了人類的一種愛好,人類喜歡偷看別人的私生活,而人類同樣恐懼被人偷看,形成了一個怪圈。于是“超級老大哥”就這樣產生,將一群相互的陌生人放在一間屋子里,屋子布滿了攝像頭和攝錄機,全日24小時不停拍攝,并向所有家庭觀眾播放他們一舉一動,這就開創了真人秀的歷史。
隨后,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真人秀逐一崛起,例如著名的“幸存者”,則將一群相互陌生的美國人流放到一個荒島上生存,按照“魯賓遜漂流記”故事,每星期淘汰一人,直到最后一人可以獲得100萬美元;同樣“飛黃騰達”則是兩支由美國著名的商界精英聚集在一起,相互比拼的比賽——目的是可以獲得美國著名的地產大王川普的青睞加入他的集團工作;“antm全美明日超模大賽”,則由米國當紅模特主持的真人秀,13個美國少女為了爭取米國明日超模頭銜獲得一間著名的模特公司合約而每星期進行殘酷的淘汰賽。
著名電影——“楚門的世界”就是一個以真人秀為題材的電影,主人翁畢楚門,就是一直被一個天才導演杜吉斯以記錄形式拍攝著他的一生,楚門一直并不知道自己被人窺探著,他并不知道周圍生活的人,母親、妻子、同事、朋友都只是一些演員,他并不知道自己出生地桃園島只是一個龐大的攝影廠,還一直蒙在鼓里。全世界的觀眾都觀看著他,收看著這個節目,唯獨楚門并不知情。
如導演說,楚門一直不知道自己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是因為人容易接受現實。
盡管真人秀種類繁多,可有一個共同點的是——它們接近真實,貼近生活,并滿足了人類偷窺欲,這就是真人秀。真人秀除了重視比賽和游戲的進行,也重視贊助商的贊助,真人秀會多次出現贊助商的產品,它們會以多種形式存在在真人秀比賽里,從而映入觀眾的視覺,在比賽中不忙推銷產品。
國內的電視真人秀節目起步不晚,但在前世,直到2012年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繁榮”,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文化現象。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國外真人秀專家們的指導,越來越多國內真人秀已經開始崛起,并得到國外觀眾的認可。在電視新聞改革乏力和電視劇創作乏善可陳的情況下,真人秀成為主導國人視覺消費習慣的“中流砥柱”。
這一世的話,真人秀節目,遠方傳媒已經提前引爆了。
當然這個“真”字就有待商榷了,但也不全都是假的啊,起碼有時候參加節目的嘉賓跑類了,跑傻了,偶爾冒出兩句不太合時宜,這些都是真的。不可能一點劇本都沒有,尤其是固定嘉賓這邊,要是一點劇本都沒有每一次都固定幾個人贏,這游戲就沒法子做了。就好比說前世國內的“跑男”,可以說固定嘉賓里,比較優秀的也就只有超哥、大黑牛和小獵豹了,其他人不說陪跑吧,但肯定比不上這三個。
那如果是他們三個組隊呢?對面還有勝率嗎?那如果每一次都是這三個家伙組隊呢?對面的嘉賓們還能繼續參加節目嘛?還有那個臉來嗎?
所以演是肯定要演的,演,也是為了節目更好看,更有戲劇性。真想看不演的,那就索性去看紀錄片吧,那玩意兒都是真的,但那玩意兒能叫綜藝嗎?看綜藝都是圖個樂子,要是連點快了都找不到,這綜藝才算是真的完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