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老周!”
何老師第一眼看到周方遠,就面帶驚喜的喊了一聲。
然后就見他放下手中的工具,朝小院子的門口走去。黃小廚也放下了手中的活計,跟了過去。唯有小凌,反應滿了半拍,最后只能跟著兩位前輩,走在最后面,臉上還有些茫然。
畢竟周方遠的情況有些特殊,說有名氣吧,名氣是不小,但要說人盡皆知?那也肯定遠遠做不到。總之,有心關注的話,認識他不奇怪。不專門去關注逇話,不知道也很正常。
周方遠快行兩步,來到小院門口的時候,何老師正好推門而出。
“哎呀,老周,真沒想到第一期的嘉賓居然會是你,你也太鬼了,這么大的事情都不通知我們一聲,好啊,是故意要看我們的笑話嗎?”
何老師給了周方遠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后大剌剌的說道。
兩人關系不錯,說話就不用那么小心翼翼的。
何老師的擁抱之后,是黃小廚的握手,“真是沒想到啊,周總你這樣的大忙人也有時間參加綜藝節目?不過要我說,你真該多上上節目,你看你捯飭捯飭,比一般明星都不差,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家,多參加一些節目,說不定改天也能當個大明星呢。”
“黃老師您可別拿我開玩笑了,我這純粹也是趕鴨子上架,今天還得靠您二位多幫襯幫襯,可千萬別在節目中間給冷了場,那我罪過可就大了。”
其實這也是周方遠一直擔心的一點。
他畢竟不是明星,而且就算是明星,也有人擅長綜藝有人不擅長綜藝。
怎么說呢,擅長綜藝的明星吧,他就是隨隨便便往那一杵,就能立刻吸引不少目光,節目中途,也是各種插科打諢,而且反應非常快,面部表情也豐富,玩起來特別帶勁。
反之,有些明星,不管名氣大或者小,可能在電影或者電視劇里面,演技頂呱呱的好,絕對的演技派。但一上節目,臉上就發僵,氣場也不融合,這就是明顯的不擅長綜藝。
綜藝節目這種題材,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圈子里其實是不被人待見的。畢竟人家電影高大上,電視劇呢也是人間百態,再不濟,唱歌你得有個好嗓子吧,綜藝節目有什么呢?無非就是玩玩鬧鬧,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個人就能上去耍一排似的。如果是以前老形式的綜藝節目,有兩個厲害的主持人,基本上就可以遍打全場了。這也是為什么像是緊老師,倪姐姐,何老師,還有王老師他們這一批主持人,水平都非常過硬的原因。
因為他們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主持人,嘉賓融合不進來?沒關系,主持人兜著。容易冷場?沒關系,主持人來熱場。
主持人的功勞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在早起的綜藝節目里,主持人的重要性非常高。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如今的綜藝節目已經變得不太一樣了,尤其是當主持團隊這個概念出現之后,單個主持人的水平,已經不是那種特別重要的存在了。主持人的水平,可以相對放低一些,也因此,一些其他圈子里的明星,就可以輕輕松松跨界過來搞主持。但相對的,主持團隊內的其他人,要求就明顯提升了。
比如說負責接話的,你就不能漏話;負責暖場的,就不能讓場子冷下去;負責搞笑的,就必須讓笑果展現出來。
每個人各司其職,都有各自的位置,都有不同的表現,這就叫綜藝感。
綜藝感不行,就給人感覺格格不入,就融入不進去。
以至于到周方遠重生前的那幾年,綜藝節目大熱,甚至開始反攻電影電視劇的地盤,各路明星紛紛匯聚綜藝節目,甚至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綜藝咖”。綜藝節目最牛嗶的時候有多牛嗶呢?無論是影響力,收入,都超過了電影和電視劇,甚至綜藝自己都開始拍攝大電影。一個明星,尤其是當紅明星,你可以不參加綜藝,但你只要參加了綜藝,并且表現還不錯的話,影響力就會更進一步,得到的好處也就越多。
甚至對于新生代來說,他們對于綜藝明星的認可度,反而還在影視明星之上。爆火的綜藝節目,在網絡上的點擊率,完爆同級別電影。
周方遠重生前,他家樓上一個十多歲的小孩,甚至都不知道羅志祥是唱歌的,就很單純的認為小豬是綜藝咖。
可見綜藝在前世的影響力是有多大。
這一次上綜藝,對周方遠來說,算是利大于弊,所以他來了。
他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綜藝感,不過想來,就算自己表現的稍微差點,網友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們也不會說什么吧,畢竟自己也不是專職的藝人。
不過換句話來說,就算是綜藝,就算是玩梗,其實很多時候還是需要一個度的。
這個度是什么?至少是無害于世道人心。所謂的綜藝感,也應服從這一底線。否則,人們遲早是會感到厭倦乃至心生厭惡的。
顧名思義,綜藝感是由綜藝衍生來的。綜藝節目進入國人視野,也就20多年時間,那么據此推測,綜藝感概念的推出,不會比這更早。它大約也是對于過去綜藝節目過于嚴肅板正的一種反動和矯正。現在,說一個人有綜藝感,基本等同于夸獎。說一個明星沒有綜藝感,常常就有嘲笑的意味,仿佛活該被滾滾向前的時代列車拋棄。
那么,到底何謂綜藝感?
有人說,綜藝感就是搞笑、幽默,讓觀眾感覺開心快樂就是綜藝感,這有一定道理。觀眾看綜藝節目,就是來放松找樂的,而不是接受教育的,當然,節目要能寓教于樂,那就更高級了,但前提還是“樂”,其次才是“寓”得巧妙自然,一上來就“教”,恐怕就沒人看了。由此可見,會逗樂對于保持綜藝感,是很重要的。
周方遠重生前,有人關于這個問題采訪過著名演員何賓,他在向媒體談到為何上綜藝真人秀時說:“我覺得也沒什么,就是之前一直特別抵觸這個東西。后來我想,我都這歲數了,就經歷一下,看看到底他們要干什么。其實他們說的什么綜藝感,我坦率地跟你說,那套嗑我挺會的,不是就上去開個玩笑,逗個貧?指不定誰更厲害呢。”看來,何賓理解的綜藝感,就是會貧會逗的那套嗑。
但顯然,隨著綜藝節目的發展,所謂綜藝感的含義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了。因為觀眾口味越來越刁,僅靠逗樂,恐怕遠遠不夠。一個綜藝感強的人,還應該能適時地來事兒,會看氣氛和他人的情緒,把握尺度,收放自如。總而言之,要不刻意地搞笑,讓人感覺自然而親和,而不是裝瘋賣傻,盲目自嗨。以這樣的標準衡量,綜藝感的培養其實是并不容易的,綜藝咖們也不是隨隨便便成功的,需要天生的幽默感,較高的情商和文化素質,并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而一個綜藝節目要想讓觀眾愛看,同樣要做非常多的工作:整個團隊的運作,明星之間的協調和默契,后期制作的用心良苦,以及前期的市場調查…
隨著綜藝節目越來越多,幾乎所有的大牌明星都會“下場”做綜藝,電視臺和明星看起來是各得其所。但其實也是有得有失。一些綜藝感強的藝人如魚得水,一些綜藝感不強或不愿意遷就的藝人就難免尷尬,甚至波及節目本身。
比如曾經弄得沸沸揚揚的“袁力事件”,換一個藝人,也許就是息事寧人,一派祥和,但偏偏碰上了喜歡較真,缺乏綜藝感(也許是不愿表演綜藝感)的袁力,因此,說浙省衛視后悔請了袁力,那是一定的。而觀眾也許倒要感謝袁力,因為正是這位勇敢的“孩子”,讓人們看透了皇帝的“新裝”。至少讓人們意識到,所謂的真人秀,其實并不那么“真”。
當綜藝節目變為游戲,參與者的綜藝感就得服從游戲規則,或者是潛規則。這樣的綜藝感真的是一種值得追求的東西嗎?生活在一個快速而緊張的時代里,人無疑是需要娛樂的,也時不時要滿足一下對于他人(尤其是明星和公眾人物)的窺探欲,這是綜藝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的人性邏輯。但娛樂亦有度,這個度是什么?周方遠一直覺得,至少是無害于世道人心。所謂的綜藝感,也應服從這一底線。否則,人們遲早是會感到厭倦乃至心生厭惡的。
扯遠了。
在何老師和黃小廚的邀請下,終于進入小院。
“來來來,小凌過來,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周方遠周董,可是遠方傳媒的幕后老板,咱們這個節目就是遠方傳媒獨家制作的。老周,這位小凌,算是新生代里演技相當好的新人了,有機會多栽培栽培啊。”
何老師笑著說道。
這就是他,一個老好人,說起來,小凌的發展和他有半毛錢關系嗎?
對方既不是他的親戚朋友,更沒有什么利益上的相關,但他就是愿意成人之美,借著這個機會,把小凌給推薦出去。不管周方遠最后呢不故能看上小凌,會不會稍微照顧,起碼他何老師做到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他的隨便一個提攜,可能有時候毫無用處,但也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幫到小凌一把,這種不經意之間的幫助,有時候反而可能會非常的重要。
“周,周董,您好…”
小凌一聽對方居然是遠方傳媒后面的老板,立刻上前和周方遠握手,握手的同事他自己還微微一些插兜,。當然不是害怕,而是緊張的,是激動的。
周帆遠很隨意的和對方握了握手,“既然是老何推薦的人,我當然要好好看看了,你也不要緊張,我又不會吃了你。”
周方遠笑著說道,然后在何老師和黃小廚的普通下,終于進入了小院。
院子不大,但卻非常溫馨。
“說起來了,老周,你可是有點過分了啊,一個招呼都不打,上來就是一道佛跳墻?你是準備讓我們接下來幾期都吃土啊,你是沒看到,當你說要吃佛跳墻的時候,老黃的臉都黃了,嘿嘿,真是符合他的姓了。”
何老師一臉怪笑的說著。
“別聽他瞎說,”黃小廚白了何老師一眼,然后看向周方遠,“不過確實是有點措手不及,主要是以前吧,我也沒怎么好好研究過這個菜。大概知道怎么做,但把握不大,所以要是今天做出來不好吃,你可別嫌棄啊。”
“不會不會,”周方遠擺擺手,“是我給你找麻煩了,但是沒辦法啊,我是真的有些好奇黃老師你的手藝,所以說什么今天我也得嘗嘗看。”
周方遠笑著說道。
氣氛一時還算不錯。
周方遠自己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綜藝感很一般,并不能很好的把氣氛炒起來。好在有何老師在一邊給幫忙,黃小廚表現的也想當不錯,這才沒有冷場。
綜藝感這回事兒,最早從扶桑岸邊傳過來的。扶桑對比大陸的話,人家確實是有著更加成熟的搞笑藝人培養體系,他們是專職在綜藝節目中通過丑化自身、自嘲而后取悅觀眾的綜藝人。之后,綜藝的模式引入南鮮、寶島等地,搞笑藝人的概念成為了綜藝節目的主流。
能不能夠丑化自身和自嘲,也就成了有沒有綜藝感最重要的兩個指標。
國內綜藝節目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勢頭迅猛,不過專職的搞笑藝人培養體系缺失,加上國內藝人的多元發展趨勢,不少明星跨入綜藝行當,有的出彩、有的尷尬,就有了綜藝感參差不齊,綜藝效果截然不同的狀況。好在周方遠他不是真的明星,他今天來,也只是客串一下,而且節目組其實已經和他提過了,說是節目中可能會提到一些他成功之前的事情,所以綜藝感反而沒有那么強了。
因為對比明星的話,觀眾對他更加好奇的地方,在于他成功的過程,只要有這個打底,這一次的節目就不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