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智死了,在春耕即將結束的時候永遠的閉上雙眼,沒有悲傷沒有痛苦,安詳的走了。
蛇氏族第一任族長去世,蛇智死前立下遺囑,由已經擔任運部副部長的蛇威(6歲)接任蛇氏族族長之位,待蛇智入土為安,蛇威就會成為蛇氏族第二任族長。
運部是由蛇智一手建立的,作為蛇智的兒子,未來蛇威將會成為運部部長。
春耕初期,蘇焱將針織技術交給王宮中的三個女人,三個女人每天花費時間針織羊毛衫羊毛褲,手藝從生疏一點點變得熟練起來,不過第一次針織羊毛衫羊毛褲,三女花費比較長的時間,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完工。
這其中也有針織技術不算完善的原因,蘇焱沒有深入了解針織技術,想要完成一件羊毛衫或者羊毛褲,還得三個女人們努力,最后由三女將針織技術完善。
娥月織的羊毛衫是以蘇焱為體形,蘇焱進行試穿,稍微有點不合身,不過這已經足夠了。
“娥月,你們三個有時間可以和各部部長的妻子兒媳聚聚,將這手藝交給她們。”蘇焱說道。
“好。”娥月點點頭。
蘇焱的話三女都明白,意思是將針織羊毛衫羊毛褲的技術傳播開來,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比如王宮中弄出新樣式菜品后,就會由王宮中的女人傳播出去,同時大家也都明白這肯定是王弄出來的。
夏國可不是中國古代那樣的封建社會,沒有“君子遠庖廚”的說法,蘇焱弄出新菜品、新手藝、新技術,對夏國來說都是一種進步,會增加蘇焱的威望,絕大多數夏國人都明白,夏國的一切都是王帶來的。
日部落 春耕已經過去,日部落首領和其他部落高層都出現一件煩心事,兩個多月時間了,夏國的船隊還沒有出現,是發生什么事情了嗎?日部落還有日部落那幾個附屬部落還想著和夏國繼續進行交易呢。
前年初春,夏國向日部落發出邀請,人口過萬已經是區域霸主的日部落(陣營)自然沒有接受夏國邀請的想法。
但是拒絕夏國的邀請可能會導致兩個部落之間交惡,日部落已經提前準備好新家,就是曾經的夜部落居住地,一旦兩個部落交惡,日部落可能會選擇搬家。
另外有可能選擇聚集日部落陣營所有戰士去抵擋夏國,已經超過一萬四千人口的日部落陣營,完全能夠聚集起來五千戰斗人員,既然在武器方面與夏國有差距,還能依靠人數優勢擋住夏國人。
一年時間過去,夏國沒有對日部落拒絕邀請的事情發生什么變化,兩個部落之間繼續進行交易,這種情況也使得一部分日部落高層以為夏國是一個友好的“部落”,只是一個簡單的邀請,不會因為邀請而使得兩個部落交惡,日部落沒有必要搬家,也沒有必要準備戰斗。
這是一件好事,日部落高層們都松了一口氣,日部落足夠強大,已經是區域霸主,但是了解到夏國的實力后,日部落高層們都不認為日部落陣營有抵達夏國的實力。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夏國距離日部落居住地比較遠,依靠船只,夏國無法一次將多少人帶過來,這才是一些日部落高層想著聚集整個陣營戰斗人員來抵擋夏國的緣由。
又一年時間過去了,日部落的七個附屬部落在冬季結束后就將獸皮送到日部落來,希望與夏國交易,獲得一些武器裝備,再交易一些白鹽、花椒粉什么的。
沒有想到兩個多月時間過去了,夏國的船隊卻沒有到來,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
“夏國覆滅了?”
“不可能,不可能,夏國那么強大,怎么可能覆滅了,就算我們部落滅亡了,夏國也不會覆滅。”
“難道是夏國和某個強大的部落開戰,沒有時間與我們部落進行交易?”
“有這個可能。”
日部落的高層們胡思亂想,不知道其中究竟發生了什么,夏國的武器裝備、白鹽、花椒粉等商品都是日部落還有其附屬部落需要的,尤其是武器裝備,日部落陣營各個部落都大量裝備,武器裝備越多越好,各位首領恨不得所有族人都擁有一件銅制武器,都身穿藤甲手持藤盾。
只是換取一件銅制武器的代價可不小,僅僅是用獸皮去交換,一年時間里也換不了多少,各個部落周圍區域已經沒有多少野獸了,只能前往更遠的區域狩獵。
日部落的高層們對夏國船隊兩個多月時間沒來而胡思亂想,漁部落這邊同樣是如此,兩個部落無法想象到夏國已經對那些不接受夏國邀請的部落開戰,將一個又一個部落覆滅。
日部落和漁部落的人口比較多,實力略強,被夏國暫時放下,暫時放下不代表就放在那里不管,當十一個比較弱的部落先被解決掉,接下來就要輪到日部落和漁部落。
“夏國人來了,我們要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跟我來,我們一起擋住夏國人。”
“不好了,夏國人來了,我們部落不是夏國的對手,快跑呀。”
面對夏國第一軍團和第二軍團,有的部落選擇奮力抵抗,卻被輕易擊潰,有的部落選擇逃跑,卻被身體素質更高的夏國戰士們追上、俘虜。
但也有部落早早選擇搬家,讓戰士們撲了一個空。
春季結束,從燕城到夏國本土之間的黃河流域兩岸區域的部落不是被夏國覆滅就是早早搬家,現在只剩下從夏國本土到漁部落之間的黃河流域兩岸區域的五個部落,夏季結束之前,夏國第一軍團和第二軍團將會結束今年的對外戰爭。
第一軍團和第二軍團的戰斗將會在夏季前結束,但是不代表今年夏國的對外戰爭就這么結束了。
夏季第一個月結束,騎兵部隊的三百預備騎兵們已經完成三個月時間的訓練,少數幾人因為身體的原因不合格,剩下的二百九十多預備騎兵都轉正。
不合格的那幾個預備騎兵,木軾也沒有放他們回去,他們無法成為騎兵,但依舊可以留在騎兵部隊,負責騎兵部隊的一些雜事。
預備騎兵訓練結束,騎兵鎮正式開始整編,原有兩個隊分拆,和新兵們混合組成五個隊,副隊長升隊長,屯長升副隊長,副屯長升屯長,什長升副屯長,伍長升什長,老兵升伍長。
蛇驕就是伍長升什長的一員,他的四個手下依舊跟在他,其中兩個表現好的手下升為伍長,然后蛇驕一什補進六個新兵,一什十一人。
大多數情況下,老兵都是在現有階位的基礎上升一級,但也有在上一次戰爭中立下一等功的戰士升兩級,有一個從伍長升為副屯長,還有一個從什長升為屯長。
夏國依舊是一個公有制社會,各種東西是按照人數、年齡分配,但階位高的人能夠獲得更多一點,戰士們更想立功,立功不但能夠獲得女人,還能獲得其他一些獎賞。
沒有過上如今的生活之前,他們將現在的生活當成幸福美好的生活,過上幾年現在的生活,大家也就沒有多少感覺了,現在他們追求更多的東西,比如說擁有更多的女人,在夏國擁有更高的地位,等等。
戰場上立功就是其中一個捷徑,未成年人們都想著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實力強大的戰士,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都適合成為戰士,而且一個國家不能全部由戰士組成,所有每一年各座城池戰爭學院學生的人數都是固定的,不會無限制收納學生。
很快,騎兵鎮完成整編,騎兵部隊本就是為了讓夏國大舉涉入草原而組建的,不過現在騎兵鎮剛剛完成整編,還需要一段時間讓老兵們和新兵們一起訓練磨合,木軾將騎兵鎮踏入草原的時間放到秋季,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足夠老兵們和新兵們訓練磨合。
而戰爭是讓新兵們快速成長的方式。
三個月的時間過去,騎兵部隊漸漸放下放牧的任務,一方面是放牧的牛馬羊數量不斷減少,被運送到夏國各座城池去,另一方面則是蓄城出現專門放牧的人。
農民種田,牧民放牧,每個人都要有專精的項目,不過夏國人接觸放牧的時間比較多,依舊需要那些來自風部落的女人配合。
“駕!駕!”
踏!踏!踏!
騎兵鎮將近五百騎在蓄城外策馬奔騰著,木軾經常讓騎兵們以隊為單位互相交戰,近戰武器換成木刀,箭矢換成沒有箭頭的,就算是被木刀砍在身上被沒有箭頭的箭矢射中,也不會有多少傷害,騎兵們都穿著皮甲,被砍中射中身體甚至連紅印都不會出現。
中京城是夏國的都城,人口最多的城池,而蓄城是夏力最強的城池,不但有一個鎮的騎兵,還有剛剛組建起來的戰車部隊。
黑色為主,有棱有角,需用兩匹戰馬拉的兩輪戰車,每輛戰車核定載員七人,一個車夫,兩個刀盾兵,兩個長槍兵,兩個弓箭手,需要注意的是拉戰車的戰馬身上都披皮甲,以抵御敵人箭矢、骨刀的攻擊。
夏國與風部落一戰,戰車的作用突顯出來,那時候夏國缺少騎兵,勉強作為戰車使用的馬車卻能夠載著眾多戰士跟隨騎兵攻擊風部落,最終將風部落覆滅,戰車部隊的貢獻沒有比騎兵部隊低多少。
不過戰車的缺點也很明顯,與騎兵相比速度要慢一些,無法用戰車去追擊敵人騎兵,只能用戰車攻擊固定目標或者沖鋒過來的敵人,另外戰車也可以用于押送俘虜、運送物資等任務。
綜合考慮起來,蘇焱才決定在蓄城建立戰車部隊,騎兵部隊和戰車部隊都只能用于廣闊的草原,攻擊那些農耕部落很難用的是騎兵部隊和戰車部隊,騎兵部隊和戰場部隊可無法穿行茂密的叢林。
目前蓄城這邊的戰車部隊規模已經達到二十輛,所有戰車都是中京城的木匠們制造出來,用船運送到蓄城,今年里戰車部隊規模將達到五十輛,明年最少會擁有一百輛戰車。
戰車部隊的人員只計算駕馭戰車的人,不算那些戰斗人員,到了戰斗任務時,由蓄城兵部分部長安排戰斗人員上戰車,平日里會抽出一定時間進行統合訓練。
最讓人意外的是,戰車部隊直屬于鹿哲,由鹿哲親自統領。
騎兵部隊已經擴編完成,秋季里就會深入草原尋找戰機,不加入騎兵部隊,待在蓄城,很難有立功的機會。
以鹿哲的身份地位,已經不需要立功,但鹿哲身為一個“前戰士”喜歡戰斗,不需要一直待在蓄城,等著戰斗上門,倒不如親自統領戰車部隊,還有許多機會跟著騎兵部隊進入草原參與戰斗。
同樣,蓄城的野/戰軍、城防軍的戰士們都有機會在草原上立功,只不過機會要比騎兵少很多,騎兵高機動性,可以隨意在草原上馳騁。
夏季里,針織羊毛衫羊毛褲的手藝從王宮中傳散到整個中京城,隨后又開始向夏國各座城池蔓延。
春夏秋三個季節顯然不是針織羊毛衫羊毛褲的好季節,夏國的女人們還有別的事情需要忙碌,可沒有時間去織羊毛衫羊毛褲,但是這手藝必須要學習一下,學習一下也用不了多少時間,就算沒有完全學會,等到冬季到來的時候,大家可以聚到一起,一起織羊毛衫羊毛褲。
隨著春季里蘇焱拿到剪羊毛的命令,各座城池尤其是蓄城都已經收獲大批的羊毛,并且抽出時間對羊毛進行處理,變成最終的產品毛線,完全能夠滿足今年冬季里女人們對毛線的消耗。
每每到冬季的時候,總是最難熬的時間,冬季里天氣寒冷,特別是白天,大多數時間大家都只能待在屋子中,幾乎不能進行其他勞作,又沒有多少娛樂活動來打發時間,如今這一塊不知道該怎么度過的時間終于可以找到事情做,勤勞是夏國人民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