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八百七十九章 顛覆傳統的頂級貨色

不看那三件完整器,反而拿著瓣殘片研究,這是真正的考古研究者的習慣  張楠還沒開口呢,看到陳江華又用手仔細撫摸殘片的表面,然后抬頭對自個道:“張先生,老師的判斷理論是對的!”

  語氣很興奮!

  陳江華的老師,指的當然不是教他體育那位,雖然從這家伙剛才心急火燎上主甲板的動作來看,身手敏捷,當初體育老師應該教得不錯。

  是農博升。

  “農館長,什么理論”

  張楠不解。

  陳江華臉上一點尷尬的表情都沒,還是一臉的興奮樣,大概很像讓人分享他這會的喜悅,都沒去注意別人壓根就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反應過來之后,他總得解釋一下,起身道:“老師以前研究過一段時間的元代青花瓷,可惜能夠參考的樣品標本太少,沒能做出完整的學術報告。

  老師認為元代至正型,就是這種出口的青花...”

  “江華,我知道什么是至正型。”

  張楠忍不住打斷他的話:大哥,說重點,啥理論不要吊人胃口好不!

  “哦,是這樣:老師認為元代青花瓷和后來的所有官窯瓷都不一樣,最頂級高端的產品不是觀賞陳設器,而是吃飯用的盤子!”

  張楠一聽,有點楞:這可是個“大逆不道的理論”,完全違背了華夏瓷器的一貫傳統理解!

  碟子、湯勺這類小件不算,傳統意義上,日用器低端,陳設、觀賞器高端,這從產量、工藝質量上都可以區分出來。

  盤碗都是日用器,這里頭又是碗最低端,然后是盤子,往上才會是花瓶一類的觀賞器。

歷朝歷代都是這樣,怎么著到了元代青花瓷器這,最高端的產品怎么成了盤子  怎么著也輪不到它吧?

  張楠腦子一轉,瞬間蹦出這么個念頭:“蒙古人搞得另類價值觀”

  元代,另類!真的很另類,另類到不講道理。

  打個比方,衛生間里的衛生紙...

  蔡倫造紙,但直到南宋那會,廁所里還幾乎沒人用手紙,當然皇家、貴族、官員、錢多得沒地方去的富賈啥的可能有例外。

不是因為窮、用不起,而是因為紙那是用來寫字,抄寫、印制圣賢書的,你拿去擦屁股  當心被口水淹死!

  蒙古大軍來了,用彎刀和弓箭的人可不和你講什么圣賢道理,這紙拿來擦屁股正好。

  然后,從元代開始,華夏人才慢慢告別了竹木片子。

難道是元朝蒙古統治階級看觀賞瓷器不爽,一定要把盤子的江湖地位抬到最高  張楠也好奇了,問道:“農館長怎么判斷的?”

  “質量。”

  說著,陳江華把手里的瓷片遞給張楠——這位也不講究瓷不過手,他不是商人,是研究員。

  “你看著這片瓷盤的胎質非常緊密的,從斷面看,可以說精比明清官窯!”

  剛才張楠也看過斷面,非常厚,都能有個一公分,但就算這么厚實,還是非常細膩,根本沒有氣泡和裂縫。

  這邊陳江華說著,又彎下腰,小心翼翼的抱起一只巨大的青地白花鳳凰穿花紋菱口盤。倒過來放在真皮沙發上。

  “根據目前的研究,這元代至正型青花從種類上看,可以大致分大罐、梅瓶一類的大形瓶、大盤和日用小器。

  老師分析,大罐大瓶不是酒器,就是伊斯蘭世界的儲藏器,這從一些14世紀保存下來的中東壁畫上能得到印證。

  老師認為當初在燒制和實用時,這兩類用品胎質粗松一點沒有關系,所以現在發現的大罐大瓶的底部露胎的地方,都能看到胎內有很多孔洞。

  當初老師跑過幾家藏有元青花的博物館,上過手,這才有了這個發現。”

  一到這,張楠道:“你這么一說還真是,我老家里有個至正型的元青花尉遲恭單騎救主圖罐,底部瓷胎倒還真沒明清官窯那么密實。”

  橫縣弄來的大罐子,這會也不用藏著掖著了,隨便編個理由都能公開,就算說是當初在桂省出差的時候,從街邊花5塊錢買的也行。

  挖出來后都被當作破爛扔在后巷墻角,整整7年無人問津,誰還會記得它。

  更大的可能是:除非自己主動瞎編,不然壓根不會有人來問。

  陳江華一聽張楠的話,也沒問大罐的事:在他看來張先生有任何藏品都正常,實在是因為錢太多。

  這會陳江華又把大盤倒過來,摸著盤面又道:“你看,張先生,這釉面非常順滑,幾乎沒有棕眼。

  如果胎質粗松,燒制的時候隨著溫度上升,瓷胎縫隙里存留的氣體就會開始運動,一些沖出釉面的氣泡在融入外界那一剎那就會形成棕眼。

  胎質越松,這棕眼也就越多,官窯器棕眼比民窯器少、甚至沒有,就是因為它的胎質緊密,里面幾乎沒有留著的氣體。

  伊斯蘭世界吃飯時圍坐共食,這類青花大盤所有者基本是王公、大貴族。吃飯時候的日常用品,特別是待客的時候,擺放食物的青花大盤甚至關乎到主人的臉面。

  如果釉面上的棕眼多了,不僅會顯得器皿粗糙,時間長了還會積垢,不雅觀也不衛生。

  加上“至正型元青花”基本就是出口物品,甚至是高價定制,能夠按照客戶的要求來做,可以做到不惜工本。”

  張楠邊聽邊看,到這發現他停了,也不知道怎么說兩句,沒想著陳江華又道:“老師還研究過多地窯口燒制的元青花殘片...”

  “元青花有很多窯口?”

  張楠還是第一次聽說這碼子事。

  陳江華點點頭,“是有很多,贛省、閩省和內蒙等地都有,這產地不同、窯口不一,用了蘇麻離青的盤子殘片里也有發現胎質相對粗松的,不過這種情況極少見。

  不過都是殘片,根本拼不起來,完整大盤更是沒有發現,完整的學術報告出不來,但因為絕大多數殘片胎質比較緊密,制作也非常精良,所以這元代青花大盤的釉面上幾乎很難找到棕眼。”

  到這,陳江華又笑著道:“顛覆傳統,這大盤的制作工藝是所有至正型器里的最高等級,真正的頂級貨色。”

大熊貓文學    古董商的尋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