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悝作為秦國宗室,與贏芾還有羋戎、魏冉并稱為秦國四貴。
贏悝可是清楚當年的一些事情,若非白起千里護送,也沒有眼下的宣太后,怕是秦王也會換成他人,所以宣太后對白起別眼看待在情理之中。
這些事,魏冉經歷了,也很非常清楚。羋戎是逃難來到秦國投靠姐姐的,秦王當年即位之爭血腥無比的那一幕羋戎不清楚。
贏悝說道:“說與楚國結盟,對我大秦似乎是有好處的。只是這盟約讓一個小兒去談,有些兒戲了。”
“糊涂。”宣太后開口了:“眼下函谷關差點就失守了,秦國若是戰敗后果更是不堪,解了眼下函谷關之圍就是大功。若是老楚王回去更是對秦國有利,所以盟約之事可以往后拖,到時侯派個重要的人去辦就是了。”
說完后,宣太后看向了秦王:“王上以為如何?”
“確實如此,函谷關差點就失守了,眼下能談就能給我大秦以時間休整。倒是這老楚王似乎并不想走,他如一把刀插在我大秦心口,楚國偏偏也不要討要。”
秦王這翻話可是把宣太后說的樂了:“小楚王巴不得老楚王死呢。他們又不敢和我秦國交戰,自然不會前來討要。”
秦王問道:“母后,這如何送回去?”
宣太后也沒主意,倒是羋戎說道:“若可以請王后出馬。”
眾人皆擊掌稱贊:“妙計!”
秦王后是楚國公主,正是老楚王的女兒,若是秦楚結盟她才是最開心的人,送老楚王回去也是她的心愿,所讓楚國公主葉陽,也就是現秦國王后出馬,肯定是一招妙棋。
贏芾也說道:“不如正式發國書,就以白暉為使,和楚國談這次會盟之事。能以一只偏師解了函谷關之圍的人,想來也不會太差。”
宣太后問道:“王上以為呢?”
宣太后這一問可以說事情已經決定,作為母親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大秦之王一個最終拍板定案,展示秦王權威的機會,并不是真的要讓秦王來作這最后的決定。
秦王也明白這一層意思,當下點點頭:“好,就這么辦。不過再加一條命令,待此事了結,讓白起一軍回咸陽。”
“是應該回來,立此大功當大賞。”宣太后就此次會議畫上了句號。
白暉在楚國好吃好喝,有酒有肉,楚王還特別派人送來了一只鹿。
可白暉的胃口卻是越來越差。
住在楚國王都,白暉也不敢四處亂跑,如同被軟禁到了迎賓館內一樣。更何況內心還有牽掛,不知道白起怎么樣了,不知道函谷關怎么樣了,更不知道秦國那些大人物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如何處理。此時也猜不到楚王在想什么。
就在白暉苦苦的如同被軟禁一樣的在楚國迎賓館內住了差不多有二十多天后。
突然,楚國派出了宮廷衛隊。
因為秦國有信使到,帶有秦王給楚王的書信,有秦右相魏冉的國書,還有給白暉配上節杖、國書、授帶等等…
白暉穿上信使送來的衣服后,則楚國宮廷衛隊護送入王廷。
路上,白暉問信使:“這位兄臺,王上沒交待點什么?”
“我西乞和,你果真是得了失魂癥,你們兄弟的家離我家就是一箭的距離。”
自我介紹之后,西乞和又說道:“剛才你問事,我回答你。王上沒交待,只說解了函谷關之圍就已經是大功,區區幾座城池,一些珠寶財貨不足考慮,讓你自行作主,只要楚國同意迎回老楚王,再算你們兄弟一件大功。”
白暉張大嘴巴點了點頭:“啊,原來我們是鄰居。”
西乞和很無語,只是默默的點了點頭。
入楚王宮之后,西乞和先是送上了三封信,分別來自秦王后葉陽,也就是楚國的葉陽公主,以及老楚王的信還有秦王寫的信。
葉陽公主表示,秦楚修好是非常必要的。
倒是老楚王認定,這次秦國若不是真心結盟,拿不出誠意來的話,自己就不回去。若秦國誠意十足,那么老楚王會公告天下,自己去舊都養老,并且讓舊貴族們支持小楚王的一些個變革。
至于秦王的信,純粹就是證明了白暉的身份,秦國愿意交好楚國的態度,以及幾句客氣話罷了。
真正重要的則是秦王后楚國公主葉陽,以及老楚王的兩封信。
就這兩封信,與其說是白暉和楚國談判,不如說秦國朝堂之上已經把路鋪好,只要白暉不亂走,不會錯,也不會輸。
白暉在路上醞釀了很久,想到自己可憐的穿越,想到自己銀行卡里還有點錢,想到自己剛剛入手,還沒有來得及使用的新游戲機。
越想,越悲。
進入王宮,見到楚王之后,白暉已經是淚流滿面。
楚王倒是關切的問道:“秦使何苦落淚。”
白暉一擦眼淚說道:“楚國好,這些日子看到楚國百姓豐衣足食,看到楚國百姓安居樂業,看到楚國禮樂歌舞。想我秦國所處偏僻之地,想我秦國百姓衣不遮天食不果腹,心中悲傷所以落淚。”
楚王先是一愣,不過卻很喜歡白暉這翻話,再看白暉哭的傷心當下吩咐道:
“來人,賜秦使糧食五千石。”
白暉瞬間就懵了,這么大手筆,五千石糧食,白暉心說這些糧食夠自己吃一百年的。
楚王還問了一句:“秦使喜歡什么糧食?”
白暉回過神來:“王上,外臣在王都的時侯聽到火耕水耨,很是好奇。請王上賞賜。”
“好。”
火耕水耨是楚國的驕傲,就是放火燒草,然后種稻米,接著草與稻一起生長,長到幾寸高的時侯再放水灌,草就死掉然后稻米生長。
秦人根本就沒有吃過米,這是楚國獨有的糧食。
楚國的糧食產量高的驚人,因為楚國有江南的魚米之鄉。
給了賞賜,接下來楚王問道:“秦使你要拿出誠意來,上次聽聞秦要采買大量物資,那么你給楚國眾臣講一講,你秦國如何買,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