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三十八節 神游

  “既然談到了中華五千年的積淀,那我也順帶講一點我對中國畫的理解。”

  秦淮把上述的話題稍作延伸。

  一堂課,多多少少也講一點理念。

  這樣授課內容才夠豐滿。

  開始講專業的藝術理念了,秦淮的畫風從滿臉嚴肅,突然變得眉飛色舞起來。

  熟悉的畫風上線,看得講臺下的奇行種心花怒放,這才是秦淮小哥哥最帥的時刻啊。

  “宋人郭河陽曾論山水畫,他說山水畫最登峰造極的境界,便是可以觀,可以游,和可以居。

  同理,人物畫和花鳥畫,便是可交談,可一起共享天地自然。

  正如蘇東坡所說: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是造物者無盡藏也,而吾與萬物生靈所共適。”

  秦淮講到深處,情不自禁就甩出各種理論與典故,堪稱口若懸河,同時,畫風亦越來越驚艷。

  然而臺下的學生卻一臉懵逼。

  上理論課的正常畫風就是這樣。

  若沒有切身體驗,只會覺得空洞無物,無聊透頂。

  秦淮略一沉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大英博物館用3D技術呈現的明朝山水畫‘秋林讀書圖’呢?”

  秦淮突然想起一段曾經偶然遇到過的視頻。

  他并未提前備課,不然可以讓學生們感受一下什么叫中華家的山水畫。

  如果能找到那視頻,就能生動形象的解釋郭河陽的山水畫理論。

  “秦淮小哥哥,我看過那則視頻,我還保存下來了呢。”

  聽到秦淮的嘆息,有一位女學生激動的從座位上站起來。

  “講臺前來,把它放到投影儀上。”

  秦淮連忙招手。

  幾分鐘后。

  大英博物館用3D技術展示的‘秋林讀書圖’緩緩鋪開。

  一卷古典圖軸,緩緩鋪開。

  素雅的筆墨勾勒出一株枝繁葉茂的古樹。

  百年生機,躍然紙上。

  鏡頭緩緩在林間穿梭,

  只見落入眼前的是一片秋林,秋林繞水而生,林中有幾株紅楓。

  一群野鴨從水面飛過,落葉蕭蕭而下。

  一位書生結廬在信流水邊,樵夫在山間砍柴,老者于水邊垂釣,一只肥碩鱖魚被釣離水面。

  每一處景,都好像在動,每一個人,都好像在一幅畫卷中悠夏生活著。

圖軸中每一處都有神韻,樹仿佛是真的樹,人是真的在生活  臺下的學生默默品鑒著,驀然生出一種‘在山中傍水處結一茅廬,廬邊侍蔬,松下撫琴,溪邊嘯月,靜觀山中四季變遷,品味天人合一’的愿景。

  這種愿景正應了秦淮剛才所說的理念——‘山水畫最好的境界,便是可以觀,可以游,和可以居。’

  這就是中華家發展了兩千年的藝術理念。

  不再局限于單獨個體,不再局限基本幾何結構,不再注重光影對比。

  而是把精氣神融入自然之中,追逐更高層次的道,餾創作一片可以居住的獨立空間。

  如同神明一般,用筆墨和才情造物。

  驚了。

  山水畫最好的境界,是可以觀,可以游,可以居。

  單獨看這句話可能平平無奇。

  可是配合視頻一起觀看,則有種驚為天人的感覺。

  原來中國畫是這樣的!

  秦淮平靜環視一周。

  驚訝嗎?

  還有更驚訝的呢。

  等我娓娓道來罷。

  秦淮醞釀了片刻,方才緩緩開口,聲音很好聽,喉結滾動,配合著神態,這畫風簡直連男性都會晃神:

  “眾所周知,中國畫沒有立體構圖,沒有透視,無法細分其角度,也不能從固肚度看”

  秦淮指著投影儀上的秋林讀書圖。

  學生們紛紛點頭,神情中略帶無奈。

  正因為中國畫沒有系統透視法,故而一直飽受詬病。

  很多畫家都拿這個來抨擊中國畫,說中國畫的技法和理念太落后,只有用西方的理念革新才能拯救國畫!

  雖然這種論調非常可氣,但一直找不到理由反駁。

  我們確實是只用散點透視法的!

  秦淮小哥哥會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反駁呢?

  如果真的能站穩腳跟,國畫也不會飽受詬病了!

  想到這里,學生們帶著濃濃的期盼,盯棕淮。

  “中華藝術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在山水畫中,畫家想要達到天人合一的高度,就必須把自己融入山川河流中,把自己變成神。那么神的視角是什么樣的呢?”

  秦淮的話如一道驚雷炸開。

  原來如此——神的視角就是俯視一切,隨心所欲?

  秦淮小哥哥的這個解釋略強啊!

  中華家文化的根源便是如此,神并非高高在上,人立下功績就能成神。

  所以古人繪畫時應該是把自己當神明,站在造物的高度,憑借才情和格局,創造一片能人觀賞者生出在里面定居沖動的山水畫。

  “在我看來,中國畫其實像航拍,俯瞰是主體視角,平視、仰視是特寫。

  中國畫的技法和理念落后嗎?事實上,在我看來,國畫竟然嘗試把一卷平面的圖軸變成一段視頻,變成一片獨立的空間,這不是超前嗎?”

  秦淮的話音落下,掌聲嘩然而起。

  他們已經入了秦核舟邪·教。

  每一個理論的邏輯都是如此嚴密,解釋得密不透風。

  現在不入教,更待何時?

  秦淮抬手壓了壓,示意同學們不必鼓掌。

  “我都說到這一步了,你們現在知道國畫應該怎么欣賞嗎?”

  “站在山神的角度,俯瞰。”

  一位男學生站起來,情緒有些激動。

  今天這堂課刷新了太多固有認知,是以這位男學生忍不住聲音顫抖,心臟跳動得非常快。

  “回答的不錯,但還有一個更貼悄詞——神游。”

  秦淮夸了一句,隨即更精簡的說出兩個字。

  果然貼切且寓意深刻!

  中國國畫,沒有一幅是只用眼睛就能看懂的。

  必須神游,方能感知其奧妙。

  正如沈復在浮生六記幟記述:‘弛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故時有物外之趣。’

  神游山水畫,可知河山之瑰麗。

  神游人物畫,可窺先輩之哲思。

  神游花鳥畫,可曉生靈之靈趣。

  “不行,讓我好好捋一捋”

  “對我來說,秦淮小哥哥的觀點有些顛覆了以往的認知”

  這一百多年來,由于革新的影響,中國畫以筆墨為核心的技法語言和審美意識,已經越來越邊緣化,甚至有出現了斷代。

中國畫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傳神、寫意、自然、節奏,韻律,骨法,輕重,陰陽,明晦  一直強調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理論被西方的的形體結構和陰影色彩所取代。

  這一百多年來,有太多中國畫畫家為了迎合西方主流審美,不惜毀掉民族的文脈。

  秦淮卻是一股逆流。

  在此之前,無人提出神游的觀點,但秦淮一提,他們頓時恍然大悟,曾經的困擾豁然開朗。

甚至引發了來自內心深處的共鳴,仿佛這兩個字一直藏在血液中,從未消失殆盡  神游二字真是精髓!

大熊貓文學    技藝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