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467章 百年戰爭

  韓佗胄是韓琦的重孫子,和韓肖胄是兄弟輩兒。不過兩人的年紀卻差了75歲!韓肖胄過世的時候,韓佗胄還沒有出生呢!

  雖然和韓肖胄的堂兄弟,但是韓佗胄卻不是荊楚系統的人物,而是長安勛貴的一員。并不是文資出身,而是保送華山講武堂的武官。講武堂畢業后就成了孝宗皇帝的御帶親衛。后來又轉了文資,一步步當上宰執。

  第二次中原大戰的發起就和他的錯誤決定脫不開干系!不過他在這個時空的命比歷史上要好。東宋、新周都是文明開化的國家,不會要他的腦袋…要去干什么用?

  所以承擔戰爭責任的韓佗胄不過是下臺貶官,低迷了幾年后又回爐當了宰相——他發動戰爭是符合西宋軍官們的利益的。哪怕沒有打贏,軍人們還是念著他的好。所以由他當左相比較有利于控制軍隊。

  而且上一次戰爭的失敗,讓西宋朝廷的統治有點動搖了!

  因為一部分軍官將戰敗歸咎于西宋的“君主獨裁”,希望國家效仿東宋或新周進行改革。

  這讓宋光宗趙忻非常恐懼,所以就選擇讓韓佗胄這個在軍方很有人緣的宰相回爐。

  對于膽敢挑戰大宋在西域威權的蒙古人,韓佗胄的建議只有一個——打!要是不打,西涼一丟,軍中的革命分子又要發難了!

  “可是東征之役新敗不久,國家元氣未復…”

  趙忻有點猶豫。在上一場戰爭中,西宋累計損失了十四萬軍隊!而且還耗費了數以千萬緡的軍費。國家多年的積蓄全部耗盡,而且還向富有的西夏王借了一筆款子,真的丟人啊!

  現在韓佗胄又想在萬里之外的西方開戰,這成本恐怕不會太低啊!

  “陛下,我們如果不救西涼,暴周就有可能會插手了。”

  現在西宋不再用“東賊”稱呼周國了。因為在第二次中原大戰結束后,西宋和周國正式簽訂了和約。

  也就是說,西宋承認了周國的主權——人家有好幾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你不承認,它也在那兒啊!

  “暴周會插手?”趙忻一愣,“他們的手能伸那么長?”

  “陛下難道忘記了,蒙古人是從哪兒遷出來的?”

  “蒙古人…”趙忻想了想,“哦,是從大奚草原遷出來的!”

  這個時空的蒙古人去了富得流油的欽察草原和東歐大草原的東部(真的流油啊!后世的里海油田、烏拉爾油田和西伯利亞油田現在都是鐵木真的財產),蒙古高原的名號自然不存在了,現在這塊地盤的地理學名稱叫“大奚草原”。在政治上,這塊土地由依附于大周共和國的奚王國統治。

  奚王國的性質和北美合眾國差不多,都是大周共和國下屬的自治藩國。雖然有國的名號,但并沒有獨立主權。在軍事和外交上都依靠大周共和國。

  之所以設立“國號”,則是為了方便治理。現在大周世界帝國的陸地面積達到了數千萬平方公里之多!完全超出了現有通訊條件下,一個中央政府可以有效治理的極限。

  所以設立自治藩國就不可避免了。

  而利用自治藩國治理邊遠地區的不僅僅是大周共和國,東西兩宋也采取了同樣的方法。東宋下面有新宋、暹羅、交趾、新東瀛、錫蘭等五個自治藩國。

  而西宋也不算小,所以也擁有一個西涼藩國,此外還擁有荊楚王府、大理王府、吐蕃王府、高昌王府、疏勒王府、于闐王府、青唐王府等七大藩王。

  至于遷移到天竺已經一百多年的西夏國,則在第二次中原大戰后,用大量進貢金銀給西宋的朝廷的辦法解除了附屬關系,成為了獨立國家。

  不過西夏的獨立并不是李純佑為首的西夏統治者的意愿,而是在第二次中原大戰期間,東宋和新周的小西洋艦隊一再攻擊西夏的海口城(位于信度河入海口)。給西夏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而且東宋、新周兩國還向西夏國下達了最后通牒。

  如果不和西宋劃清界限,就會遭到他們的聯合入侵!

  所以李純佑才不得不中止了和西宋的君臣關系,但是仍然會和波羅王國一起,每年以購買公債的形式,給長安上貢。

  “正是,”韓佗胄道:“當年遷移蒙古人的時候,周國還借機在奚國草原(蒙古草原)和欽察草原上修建了6座買賣堡。其中距離碎葉城最近的一座買賣堡就在也迷離河畔,名叫也迷離堡。目前由奚國的也迷離侯爺蕭乾掌管,這個蕭乾其實是武好古的曾孫。和眼下的大周元首武國誠是族兄弟。

  如果我朝不救碎葉,那么碎葉府就有可能向這個蕭乾求助,把周國的勢力拉進去。

  至于軍費開銷,可以向西夏、波羅舉債!”

  西宋帝國反正是有債不償的主兒,也就不在乎多借一點了。

  “看來是不得不救了…中書舍人,擬詔討伐蒙古吧!”趙忻這個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決定,將會讓西宋卷入一場百年戰爭。

  而這場持續百年的戰爭,最終也將耗盡西宋的國力。為公元14世紀的華夏本土統一打下了基礎。

  鞭炮齊鳴,鼓樂大作。天津造船廠一號船臺上的“共和”級風帆戰列艦,正沿著鋪設好的滑道緩緩滑入海水之中。

  這是一艘排水量達到20000石的“巨型”風帆戰列艦。

  排水量這個概念,也是武好古早年提出的。不過并沒有馬上替代“料”,也就是造船所消耗的木料數量,成為計算船舶大小的標準。直到最近二三十年,關于艦船浮力的研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排水量才替代了用料,成為表示船舶大小的標準。

  而20000石相當于后世的1200噸左右。在后世來說就是一小帆船,但是在13世紀,排水量1200噸的風帆戰列艦絕對是國之重器。

  一艘排水量達到兩萬石,裝備有60門大炮,可以在無需補給的情況下在海洋上連續航行6個月,而且還可承受住較大的風浪,最高航速可以超過20節(指一個時辰航行60華里,相當于后世的8節多一點)的木質風帆戰列艦的建造難度,也是相當之高的!

  對于中世紀的生產力水平而言,這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大周共和國和東宋的造船工業,研究沒有將風帆戰列艦的建造工藝掌握到極致。這項工作從選擇木材和伐木的時機開始,到木材的防蟲、防潮,龍骨的鋪設,船肋的建造,甲板的固定的支撐,船殼外皮和外層甲板的鋪設,船殼的防水措施,甚至小到鐵釘和木栓的使用方式,全都是一門門的學問!需要長期的研究的實踐,才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而且制造一艘性能卓越的風帆戰列艦需要很長的周期。通常是兩到三年,急造也要幾個月,還不包括砍伐樹木和陰干木材需要的時間。

  所以造船的技術進步,也只能循著造船的周期,循序漸進的推進,很難用金手指拔苗助長。所以在共和百年到來的時候,傳說中的“飛剪船”依舊沒有出現。雖然在武好古生前,就曾經提出過“飛剪船”的設想——將船只的水下形狀設計成最小阻力狀,以提高航速。

  但是“最小阻力狀”應該小到什么程度?船只的穩定性怎么解決?船體有沒有足夠的強度承受高速度?索具和風帆的強度夠不夠?

  這些問題都需要反反復復的研究和積累,才能一一得到解決。

  所以直到目前,“共和”級這樣的兩萬石風帆戰列艦,就是大周造船業能力拿出的最高水平的作品了。

  隨著“共和”級的首艦共和號緩緩滑入水中,前來觀禮的人們,不約而同的發出了一陣喝彩聲音。

  “好一條巨艦啊!”

  “真不愧是我大周的海上城垣!”

  “元首,咱們還得多造幾條共和級!”

  大周共和國的元首武國誠滿臉堆笑,常年的海上生活讓他的膚色黑里透紅,看上去非常的健康。他并不是武氏嫡流出身,而是武鐵心的后代。算是海軍世家,今年已經55歲的他,在大周共和國的海軍中服役長達25年。幾乎半生都在海上度過。最后以海軍上將的軍銜退役,轉入了政界。

  而當步入政壇的時候,武氏嫡流在政治上已經沒落了。武義久的孫子輩不是花花公子,就是對政治不大上心的資本家——義久派太多錢了!而且子嗣也不多,所以沒有誰愿意去政壇和軍界打拼。

  舒舒服服的當個大資本家多好啊?

  武義勇的后人倒是在軍事和政治上建樹頗多,在陸軍中有“一門五上將”,在政壇上則長期把持日本行省和渤海行省,也有幾個元老。

  但是“義勇派”始終有強烈的君主制傾向,讓大部分的元老非常擔心。所以武義勇的子孫從沒有問鼎元首的機會。

  至于武義信的后裔,則在北美合眾國深耕。幾十年間出了三個大統領和十幾個議員。但是在大周共和國的政壇上,基本沒有“義信派”的存在。

  而且北美洲這個天選之國在大周共和國的大部分公民看來,都是落后蠻荒的代名詞。只有在大周和東宋混不下去的失敗者,才會飄洋過海去北美混飯吃。

  所以在北美合眾國混日子的“義信派”也不可能出任共和國的元首。

  在嫡流“沒落”的同時,武家的庶流倒是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所以連著幾任元首,不是出自武家庶流,就是和武家的女婿或外孫。

  而武國誠也借著武家庶流崛起的東風,在兩年前的選舉中獲勝,成為了大周共和國的第二十屆元首。

  滿臉堆笑,看上去非常得意的武國誠,此刻的心情卻有那么一點郁悶。

  因為讓人不安的消息,正從西方傳來!

  幾十年前被大周共和國遷去西方欽察草原的蒙兀諸部,居然奇跡一般的崛起了。本來四分五裂,靠著給大石帝國、金帳王國當雇傭兵賺點小錢的蒙兀人,現在有了一位天驕般的首領,名叫鐵木真。在將原本四分五裂的蒙兀人聚攏在了一起,成立了大蒙古國,而且還重創了大石帝國和金帳國。在不久前,鐵木真還率領大軍攻入了西涼國,打得那幫天理騎士抱頭鼠竄,縮回天門關內死守了…

  雖然大蒙古國暫時還夠不著大周本土,但是鐵木真對西遼和金帳兩國的摧殘,也讓西方市場出現了萎縮,銷往西方的大周棉布和瓷器急劇減少。

  與此同時,依附大周的奚王國的西部正處于蒙古人的威脅之下。作為宗主,大周有義務保護奚王國的領土完整。

  而且現在統治著奚國和蒙古國邊境一帶的幾個城主,還是武好古和蕭瑟瑟還有次奧野的后代。

  于私于公,武國誠都不能坐視不理啊。

  可問題是…大蒙古國的地盤距離大周實在太遠。

  而且還不怎么靠海,距離最近的海岸線,還黑海…大周共和國的艦隊要去黑海得走上60000多里!

  如果考慮到等待合適風向的因素,一兩年都未必能抵達。

  另外,西方的那些國家,多半也不會歡迎大周共和國的遠征軍直接進入地中海和黑海吧?

  這可真是讓人為難啊!

  “元首,長安的急遞!”

  剛剛出席完“共和”號下水儀式的武國誠才一回到自己的馬車上,他的一個機宜官就給他遞過去一份信件。

  是大周共和國駐長安公使辛棄疾的親筆信——辛棄疾是大周共和國的陸軍上將,在第二次中原大戰中擔任過河南軍團督軍,打敗了西宋名將岳珂。在戰爭結束后,辛棄疾退出現役,被武國誠委派為駐長安的特命全權公使。

  武國誠展開書信看了看,原本有點陰郁的黑臉膛上就展露出笑容了,對他的這位機宜,今年只有24歲的元好問道:“裕之,馬上派人去請孟尚書,武都機宜,還有兩位相公,都到元首府議事。”

大熊貓文學    天下豪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