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四十六章 外交的重要性

  可能有人就要問了,現在幾十萬趙軍在長平一線和秦國人打生打死,你趙丹一個趙國國君每天不是齊國魏國就是楚國燕國,還能不能干點正事了?

  這里就要說一說外交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了。

  在后世的歐陸,有一個極為出名的國家名叫德意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德國。德國直到十九世紀才完成統一,而統一了德國的便是由著名的俾斯麥公爵引領下的普魯士王國。

  雖然普魯士鐵軍之稱和俾斯麥“鐵血宰相”之名威震天下,但是普魯士靠什么統一德國的呢?

  答案是外交。

  在當時的普魯士周圍,一共有丹麥、法國、英國、奧地利、沙皇俄國五大強鄰。這些國家之中許多和普魯士是世仇,五國之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希望看到普魯士統一。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普魯士先后利用三次王朝戰爭分別擊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蘭西,最終完成了一統德國的偉業。

  要知道這五個國家每一個論領土和人口幾乎都在普魯士之上,單個拿出來都夠普魯士喝一壺的,任意兩個聯合起來普魯士都吃不了兜著走,任意三個聯合起來普魯士就要有滅國的危機。

  周圍有五大強鄰而且都反對普魯士統一,統一事業看上去似乎應該是一個普魯士單挑五強國的事情。但偏偏普魯士在統一過程中的三次王朝戰爭里,每一次要么找到幫手二打一要么一對一單挑,從來就沒有以少打多過。

  很神奇吧?

  這就是俾斯麥出色的外交政策所起到的作用了。每一次普魯士在發動戰爭之前,俾斯麥都一定會想盡辦法在外交上孤立即將成為普魯士敵人的那個國家,交好其他所有強國,讓這個普魯士的敵國得不到任何強國的援手,然后才利用普魯士的強大軍隊一舉發動,一對一單挑然后克敵制勝。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好像有點眼熟的感覺?沒錯,俾斯麥的這種外交策略,正是和當今秦相范睢所提出來的“遠交近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范睢的遠交近攻,也一樣是交好其他大陸強國,然后在確定當前敵人被孤立之后全力出擊,憑借著自身的優勢軍力和國力一對一單挑取得勝利,先滅韓趙魏,再滅燕楚齊,把六國各個擊破,最終統一華夏。

  本質上來說,俾斯麥和范睢的外交策略沒有任何區別,如果把他們相互交換一個位置,那么結果也必然是相同的。這一中一外兩大名相,論戰場搏殺恐怕連一個小兵都不如,但是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卻絕對勝過百萬雄師。

  大秦帝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便是在這兩位名相的引領下完成了統一,走上了世界舞臺,邁上了各自的巔峰。

  這,就是外交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有志于一統天下的國君,如果趙丹竟然能夠忽略外交這個重要性還在軍事之上的東西,那么趙丹就再愚蠢不過了。

  正是因為趙丹心中明白外交的重要性,所以趙丹在穿越之后首先是叫停了換將,然后立刻就馬不停蹄的朝著魏楚齊三國派出了使者。

  秦軍兵鋒強勁,又有白起這等絕代軍神,想要正面硬剛打敗白起所率領的秦軍,實在是太難太難,至少趙丹覺得自己是沒這個本事的。

  但趙國想要打敗秦國人,想要打敗白起,一定就非要和秦國單挑嗎?

  你秦國國力95分,我趙國國力85分,我單挑干不過你,但那不要緊。我拉上70分的魏國,75分的楚國,70分的齊國,四個國家一起干你,你秦國和白起再厲害,還能有三頭六臂、以一己之力對抗大半個天下不成?

  國與國之間的爭霸從來都不是什么過家家,不講究什么單打獨斗,更不應該去講究什么虛假的禮義廉恥,你可以在勝利之后再對敗者惺惺作態擺足你的圣母姿態和寬容,但是在勝利之前,請一定要先不擇手段的去干爆你的對手!

  趙丹現在想要做的,正是要在外交的舞臺上將秦國給徹底的孤立起來,就如偉大的開國領袖所說的那樣,要“把我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正如同普魯士無法應對來自多個對手的群毆一樣,秦國當然也不能夠抵擋多個對手的同時進攻,至少在現在,在七雄中的老二趙國還沒有被擊潰的現在,不行!

  如果秦國能夠以一敵六,那還遠交近攻個屁啊,直接框一下A過去,平推山東六國就是了。這都飛龍騎臉了還怎么輸?對吧。

  從具體的事務來說,此時此刻的趙丹已經收到了來自魏國和楚國方面的快馬回信,明白了趙勝和虞信的出使情況。

  鑒于此刻趙國的確弱于秦國一籌的事實,一開始趙丹派出去齊魏楚的三路使者之中如果有一路得手,那么趙國和秦國基本上就可以五五開;如果有兩路使者成功,那么趙國便已經是稍占上風;如果三路使者全部成功,那么趙國這一戰基本上可以說是勝利在望了。

  現在的情況是趙國這個MT頂在前面,楚國這個輸出從側翼切入,背后還有齊國這個奶媽,雖然少了魏國這個主力輸出,但是問題其實也不算太大了,趙丹和趙國已經有了對抗秦國這個大BOSS的底氣了。

  總的來說,如今整個外交大局面對趙國來說極為有利,基本上已經徹底的扭轉了歷史上趙國的不利情況。

  所以趙丹現在只需要再消除最后一個不穩定因素燕國,然后就可以傾趙國之力西進,全力對付秦國人了。

  這就是趙丹要交托給龐煖的任務——出使燕國。

  別忘了,龐煖雖然以軍事方面的才能聞名后世,但龐煖也有另外一個名號,那就是“戰國時代最后一個縱橫家”。對于縱橫家來說,外交使者這個工作那不用說絕對是專業對口,熟門熟路的。

  至于為什么不讓已經出使齊國歸來,曾經長期身為燕國重臣的蘇代出使燕國,主要是因為蘇代和現今燕王有著某些恩怨,蘇代去出使的話任務沒完成,腦袋估計要先被燕王砍掉了···

  果然龐煖一聽到趙丹這個任務,立刻臉上就露出了喜色,朝著趙丹恭敬道:“大王有命,煖豈敢不從?只是不知大王令臣出使燕國,所為何事?”

  趙丹看到龐煖答應下來,心中也是高興,于是便笑道:“其實龐先生此行的任務很簡單,寡人希望龐先生替寡人向燕王陳明趙國于燕國交好之意,務使燕國不出兵我趙國,然后替寡人將一封信送于寡人之姊燕后,最后再替寡人招攬一個人才。”

  龐煖想了一想,發現這三個任務除了那個招攬人才之外,其他兩個任務難度似乎都并不算太大,于是便開口問道:“不知大王所言之人才,乃是何人?”

  趙丹微微一笑,道:“此人乃是龐先生舊識,名喚——劇辛!”

  “劇辛?”這個名字說出來之后,龐煖明顯的愣了一會,十分意外的看了趙丹一眼,過了好一會才道:“煖必盡力而為之。”

  龐煖確實認識這個劇辛,而且兩人曾經還是好朋友,只不過后來因為沙丘宮變的發生,劇辛去了燕國而龐煖跟隨著師尊鹖冠子去了楚國隱居,兩人已經有幾十年沒有見過面了。

  劇辛去了燕國之后,在燕國當時的國君燕昭王的手下得到了重用,在五國伐齊的時候作為燕國對外聯絡的外交使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度是燕國重臣之一。

  但隨著燕昭王燕惠王的先后死去,燕國王室另外一個分支的燕武成王即位,前朝舊臣劇辛也就此下野被迫退休,目前在燕國處于隱退狀態。

  如果歷史按照正常的軌跡走下去的話,劇辛將會在二十年之后得到燕王喜的起用,率領燕國大軍趁火打劫攻擊趙國,然后被龐煖率領趙軍擊敗,劇辛也將在那一戰之中死于老朋友龐煖之手。

  當然了,隨著趙丹的穿越,整個歷史的軌跡已經發生了不可避免的偏移和改變,如今的趙丹便是打算趁著劇辛下野賦閑在家的時機,看看能否將劇辛這個趙國人再次招攬回國。

  雖然劇辛可能不算那種頂級的人才,但是起碼也是一流人才,趙丹的身邊畢竟沒有什么強無敵的、呂布張飛關羽諸葛亮這種頂級武將文臣隨便召喚的系統,所以只要是對趙國有用的人才,趙丹都不介意收入麾下。

  是大才的,就給重要職位;是中才的,就給次要職位;是小才的,就給無關緊要的職位。說白了,這不就是當國君最基本的用人識人之術嗎?

  反正只要是人才,那多多益善!

  這也能夠看得出來沙丘宮變一事對趙國的損害,一代雄主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趙國嚴重內耗不說,出走人才的名單也是一大串,趙奢、樂毅、龐煖、劇辛···這流失了多少人才啊!

  除此之外,趙丹所派給龐煖的任務其實還暗有玄機,這里面其實還隱藏著趙丹對于燕國的某個大計劃,計劃的主要實施者正是趙丹剛剛組建的秘密對外組織胡衣衛。

  不過此事可以說是趙國的絕對機密,知道的人寥寥無幾,暫時來說龐煖還沒有得知此事的資格,趙丹也自然不會說出來。

  在一切都議定之后,龐煖自然也就告退,回去準備出使燕國一事了。

  在送走了龐煖之后,趙丹也是長長的出了一口氣。至此為止,趙丹自從穿越開始就在不停的構想和完善的計劃,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框架,漸漸成型了。

  說起來趙丹也是很蛋疼的,畢竟前世自己就是一個小小公務員,什么水泥炸藥大炮等等根本就是一竅不通,啥冶金鑄鐵也是根本不懂,除個沒技術含量的馬鞍馬鐙之外啥也搗鼓不出來,這就很蛋疼了。

  但難道真的只有攀科技才能夠擊敗土著嗎?趙丹覺得未必。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忽略了知識的力量。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作為兩千年后的來客,趙丹所最大的倚仗,就是這“以古為鏡”。

  秦王稷和范睢固然是一代明君賢臣,但是他們能夠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嗎?趙丹能。他們能夠知道秦國的制度弊在何處,知道秦國最終為何敗亡嗎?趙丹懂。他們能夠知道這世界上那些人未來將會成才,那些人未來將會失敗嗎?趙丹也懂。

  論起個人才能,趙丹或許不如秦王稷和范睢,但是論到剛才所說的那些東西,來自后世的趙丹不是吹牛,秦王稷和范睢加起來都絕對沒有趙丹懂得多。

  趙丹不是自己一個穿越者在和秦國對抗,他是站在后世兩千年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們的巨人肩膀上,憑借著這個社會發展了整整兩千年的那些系統的知識和理論,在和秦國這個想要吞并天下的龐然大物做對抗!

  雙方之間的這嚴重的信息和知識的不對等,便是趙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優勢!

  俗話說得好:“當你微操到了一定境界,你就會慢慢開始理解真正的運營是個什么東西了。”

  趙丹覺得,隨著這么多天的“微操”下來,自己好像真的開始漸漸的摸到一些“運營”的門道了。

大熊貓文學    戰國趙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