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下午六點左右,這個時節的天空還一片明亮,加上地球星環的存在更加延長了入夜的時間,距離天黑起碼要等待那么一到兩個小時。
徐慶云載著“黎川”來到了這片露天基地平臺,不過這不是他真人,而是他的特殊生命體,本人正和老婆孩子熱炕頭吶。
來到現場剛下車不久,楚思遠的量子分身第一時間找到了他,“老板,真的不試飛?是不是有點太刺激了?雖然我們的確經費充足!”
徐慶云把他送到這兒來便開車離去了,黎川聞言淡定的說道:“這是科考船,實驗船,試飛永遠都是處在進行時!”
說話間黎川不由得望去,眼前的“問天號”毫無疑問的創下了人類制造飛行載具的新紀錄,飛船的體積大到簡直就是軍艦,超過了3000噸排水量的級別。
得益于鍾晶合金材料,“問天號”飛船可以變得更加的科幻,最大的優勢便在于可以整體進行星球表面與軌道穿梭,也無需像第一代飛船那般,還需要在太空中二次裝載,飛船外部掛載的東西大包小包的難看要死,難看也就算了,還會因此失去對有大氣的星球進行登陸的能力。
“問天號”外觀的最大變化就是新增了四個超大型的獨立引擎,四個獨立引擎位于飛船主體的中后半部。
但它們并非是“躍遷引擎”,躍遷引擎是在飛船內部,實際上是個獨立的躍遷室,不存在引擎噴口之類,因為量場躍遷不屬于常規的、在空間中進行連續移動的一種位移狀態,而是如同游戲中玩家操控英雄單位進行“閃現”一樣瞬移,在極限空間跳躍范圍內,選擇坐標點就像是玩家移動鼠標在“閃現”技能的距離之內任意瞬間位移。
而這四個獨立的引擎屬于無工質核動力推進,這里的核動力是用核聚變發生能量,思路是一樣的,便是利用高溫等離子體,但說句實話,這其實也是一種工質,只不過鑒于其作為一種低質量的燃料推進,可以算作是無工質。
真正的關鍵是還是鍾晶材料,得以讓小型化的聚變核心能夠實現,才有了這艘飛船。
“問天號”飛船的四個獨立的無工質核動力引擎,簡單來說就是把核聚變產生的輻射能直接導向飛船后方,用反沖作用推進飛船前進。
如果說太陽帆飛船是借助太陽的輻射飛行,那么無工質核動力推進就是自身建造一個“人造小太陽”帶在了飛船身上。
這個“人造太陽”其實就是一個由鍾晶材料構筑的聚變核心燃燒室,通過向燃燒室的核燃料球發射電子束,產生高溫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就是推力的來源。
燃燒室在運作時,每秒鐘向燃燒室發射2202200顆核燃料小球,在第一顆核燃料小球射入的時候,分布于燃燒室內腔的幾十個電子束發生器射出電子束,轟擊核燃料小球,氘和氦三等核燃料將產生每秒2202200次核聚變反應,瞬間產生巨大的能量,推動飛行器高速向前飛行。
得益于鍾晶材料使得聚變核心小型化,能夠把一個“人造太陽”放進飛船內,而且不用擔心燃燒室產生的高溫會把飛船像蠟燭一般熔化掉。但同時也給黎川帶來了另一個新的技術難點,那就是防止大量的能量被鍾晶材料本身吸收,然后以引力波的新式釋放出去。
要知道,就目前的實驗來看,哪怕是指甲大小的鍾晶體,但對于外部的能量是有多少它都能吸收進去,鍾晶材料就像是黑洞一樣根本無法被滿足。
克服這個難題幾乎占據了黎川開發小型化聚變核心70的時間和精力。
理論上,“問天號”飛船的四個無工質核動力推進系統在全功率推進時,可以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十一,但飛船可攜帶的燃料不夠,而且跨遠距離航行在有了更加強大的躍遷引擎之后,完全沒有必要了。
“老板”這時,身邊的楚思遠遙望遠方天際,黎川也不由得順著他的視線望去。
“核料終于準時運來了”楚思遠望著遠方的天際喃喃的說道,只見得一艘運天級飛船從太空進入大氣,飛抵來了,劉進在月球上折騰了這么久,終于把第一批在月表采集的氦三核料運來。
此時,露天基地平臺一片忙碌,自動化工程機器正在將一套套適用于空間探索的機械設備送入飛船內部,有采掘設備、實驗分析設備、工程車輛、生活物資等等。
新一代的“問天號”個子大了,可以將所有的設備裝入機倉內部,而且能夠裝更多的設備物資,還無需掛載在飛船外部。
“走吧”黎川率先朝著飛船而去,楚思遠也是收目光連忙跟隨上去,兩人進入飛船隨之來到了艦橋指揮室,黎川站在艦橋舷窗看著下方,他現在所處的高度與地面落差了近7米高,可見這艘飛船之大。
大約過去了兩個小時,露天基地平臺被眾多的攝燈照的明亮,而一輛運輸車在黑夜中從遠方駛來。
“老板,我是劉進,我來啦!”
“帶來多少核料?”
“4325千克,超額完成任務。”
“聽說你們在月球上的日子過的很滋潤,喝著啤酒,躺著沙發,看著世界杯”
“是考克那家伙,如果國足踢進了世界杯我倒會看看!”
“來艦橋吧。”
劉進把采集的氦三核料帶地球,飛船有了燃料,起飛在即。
到了20點26分,所有乘員到齊,除了原來的團隊又新增了數位新成員,此次探索任務的參與者總共達到了33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0點40分,基地平臺的工程機器人都已經結束了工作,其他的工作人員也都散場。
20點46分,第二代“問天號”飛船的聚變核心首次運作,以每秒發生270次核聚變反應的頻率,瞬間產生巨大的能量,四個獨立引擎反推著偌大的飛船緩緩升空,在黑夜中無比的明亮。
即便距離數十公里,遠在華盛集團總部的人都能感受到地表隆隆的沉綿震感。
“增壓系統穩定。”
“5個g。”
“17功率推進。”
“高度27千米。”
飛船控制室,數據監測員不斷的匯報飛行狀態反饋的實時數據,隨著“問天號”飛船升空,四個獨立引擎的噴口從與地表垂直逐漸變轉為水平,繼續推動飛船向太空而去。
“準確入軌!”
533秒后,“問天號”成功進入了467千米高的預定地球軌道,空曠的艦橋上,黎川從座位上卸掉安全帶然后走到了立方體式的中央控制臺身邊,飛船進入太空便已經處于失重狀態了,能夠在艦橋上走不過是穿著的鞋底能與地板合金產生磁力吸引而已。
“關閉無工質引擎,所有能量集中躍遷室,加速二號至六號傳導裝置,所有人聽我口令,準備進行躍遷傳送!”黎川凝望這控制臺上的數據,所有操作員都各司其職。
與此同時,飛船四個獨立的無工質核動力引擎全部關閉,“問天號”依托慣性在軌道前行,而聚變核心燃燒室以每秒產生2200次核聚變的峰值運作,發生的能量都朝著躍遷室傳導,躍遷引擎不斷的在蓄能,不斷提高的能級數值也反饋到了艦橋上。
值得一提的是,飛船躍遷是不能在地球上進行的,以后或許有理論上的可能,但現在的第一代躍遷技術是做不到這一點,因為技術太難了,躍遷是會受到質量和重力因素的作用影響,必須要遠離星球。
之所以要進入外層空間,是因為重力發生變化時,空間躍遷會變得不穩定,這個倒也可以勉強克服。最大的問題是量場躍遷進行時,會受到單位空間范圍內的物質質量影響,簡單來說如果在地球上進行,就會被視為同一個物質進行躍遷,等于要帶著一個地球的質量進行躍遷,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此時此刻,黎川正盯著控制臺上的拔高的能級數值,躍遷能級的高低或者說能耗,取決與飛船當前的實際質量、空間狀態和躍遷空間坐標相對距離,這些都會被嚴格的計算出來。
“321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