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了200來分鐘之后,“運天一號”成功抵達發射場,并且在現場的工作人員緊張有序的作業下,“運天一號”也猶如火箭一般數值在發射塔上。
因為矢量副引擎的持續推力有限,加上未考慮太多的氣動布局,如果要考慮升力這個東西就必然增加主翼,那這對機翼絕對是要比安225運輸機都要夸張,整體空重必然會再次大幅度增加,所有的數據都會相對改變。
黎川在設計“運天一號”的時候那是秉持著只要引擎動力足,搬磚能飛天的粗狂道理作為設計理念,推重比達到垂直起飛的要求即可。
再一個就是經濟實用性,如果為了能夠讓機身水平起飛,那么主引擎的設計就得要一對、或者兩對,成本將會大幅度上升,運天級作為第一代空天運輸機,黎川也沒有對它要求太高。
這一系列原因最終使得“運天一號”也像火箭一樣發射,畢竟它不是軍用運輸機,如果是軍用運輸機運載的就是部隊而不是貨物,就得考慮戰場生存能力,那就要另說了。
這邊的動靜這么大,天上也是一大波吃瓜者“強勢圍觀”,谷歌旗下的一顆商業衛星就頂上的外層空間,今天的天氣格外的好,地面的一切都能被衛星看的清清楚楚。
華盛科技現在搞出來的動靜,關心它的還有歐美的航天強國、各大商業航天公司等,比如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為首的商業航天公司,畢竟這是潛在的一大強勁競爭對手,不可能無視華盛科技的動作。
不過,外界的圍觀并沒有影響到華盛這邊的試飛計劃。
發射塔下,上百名一線的工作人員都在忙碌不停,這時候只見得兩個身著華夏航天服的堅毅男子緩步走來,還有一名短發女子,三個人穿著宇航服,腰側與手臂夾著宇航頭盔,正朝著發射塔的方向而去。
劉鵬、吳振以及王雪彥,這三人都是華夏現役的優秀宇航員,國航局方面委派而來的。
說起來華盛科技方面本來是要招募退役飛行員的,上級知道了“運天一號”之后,得知華盛科技讓退役飛行員試飛那還得了。“運天一號”在黎川眼里是貨運空天飛機,但在上級尤其是在軍方眼里,那可是撬開空天部隊的第一個契機。
可以說,上級比華盛科技都更加關心這次試飛任務的成功與否,對于黎川他們這么“毛手毛腳”的試飛計劃簡直是在胡鬧。
所以,不但國航局派了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協調,另一邊軍方也在各大洋布置觀察站等等。
完全當做了一次重大的航天發射任務來對待。
“開慣了貨運飛船山上太空,頭一次開飛機上太空,還真是有點不適應啊。”宇航員劉鵬不由得說道。
“上周模擬飛行的時候你可沒這么說。”王雪彥微笑的應道,三人正朝著發射塔而去,沒多久便到達現場,三人看到眼前“運天一號”聳立在此,沿著機體向上抬頭望去仿佛直通天闕。
非常震撼,“運天一號”的長度將近百米,而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也不過才六十米多的樣子,到了太空的時候,火箭主體都已經分離了,而“運天一號”是整體一塊飛上太空,并且還能返回地面指降平臺。
望著這震撼的一幕,身邊的吳振忍不住驚嘆的說道:“這是我見過的最大的飛機,天山的空間站都沒它的塊頭大。”
“待會兒就開它上天…”劉鵬期待的道了一句。
眼前這豎直了的大塊頭空重就快200噸,還能攜帶280多噸的物資運載上太空,目前在軌運行的華夏空間站,也就30多噸的樣子,相當于能一次性運載九個華夏空間站的質量上太空。
就在這時,發射站塔的一名工作人員小步快走的朝著三位宇航員而來,談論了幾句便領著三名宇航員前往發射塔內。“運天一號”的荷載乘員是6名,不過兩名宇航員就能讓飛機飛起來,而這一次試飛的第三名宇航員則是負責采集數據。
三名宇航員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入發射塔內的升降臺上,升降梯緩緩上升,帶著三名宇航員從發射塔底部徐徐上升到近百米高。
最終,三名宇航員沿著鏈接機艙門的通道進入“運天一號”駕駛艙,此外還有其他幾名工作人員也都在里面。
在跟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三名宇航員各自進入自己的座駕位置上,主副駕駛員分別是劉鵬以及王雪彥二人,在工作人員緊張有序的準備時,劉鵬輕松的道:“運天一號比我們以往開的戰機或貨運飛船都簡單啊。”
“華盛科技還真是不賴。”吳振也是贊許的說道。
以前的飛機,駕駛艙里幾乎都是密集而復雜的各種儀表或按鈕,看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上卻是技術落后的一種體現,對于飛行員來說也是要求更為嚴格。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進步,人們也發現步入新世紀后誕生的新代的飛行器,駕駛艙內的儀表都在不斷的減少,而今當代更不用說了,就說這“運天一號”的駕駛艙,絕對跟大眾們想象的不一樣,并沒有密密麻麻的儀表或各種按鈕。
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人工智能,許多指令都只需要語音輸入授權即可,而且數據顯示問題,以前不同的數據都需要一塊儀表,比如增壓、氣流、高度計等等。
而在運天一號上,眾多的數據顯示都可以在一塊顯示面板上顯示出來,還能切換視窗,就跟電腦網頁一樣,并且只需要語音輸入就可以了,人工智能就會響應,都不需要手動。
自然,整個駕駛艙都變得更為簡潔,也更為寬闊,這對宇航員來說是很舒適的,這些都是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
其實華盛科技選擇招募飛行員來擔任試飛員并不是國航局眼里的“毛手毛腳”和“胡鬧”,而是科技進步使然。甚至可以說,“運天一號”的駕駛難度比J20都要低。
只不過,上級和國航局太重視“運天一號”的試飛成敗了,用經驗更為豐富的宇航員顯然更穩妥些,對此黎川也樂的接受。
此時此刻,三名宇航員固定在駕駛座上,雖然是坐著的,但由于“運天一號”此刻是豎直的,宇航員們實際上應該說是躺在了座位上。
大約五六分鐘后,駕駛艙內的工作人員紛紛走出駕駛艙,內部就只剩下三名宇航員了。
王雪彥在顯示面板上點動了幾下,只見機艙門隨之自行閉合,并且機艙大門的實況數據直接反饋到了王雪彥眼前的顯示面板。
“運天一號”發射起飛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發射站塔的工作人員都開始有序的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