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北部!”隆美爾說出了答案。
其實這個答案并不難猜,不說之前英國就在法國北部嘗試著登陸過,蘇聯一直要求英國打回歐洲,更重要的還是只需要一打開地圖就知道,如果盟軍要轉移重心的話,就只有轉移到法國北部。
(注:歷史上盟軍在打贏北非戰役后還有其它選擇,比如法國南部、意大利、希臘,但主角守住了西西里島和加貝斯防線,盟軍就只有希臘和法國北部兩個選擇)
德軍甚至早就知道有朝一日英國會從法國北岸登陸,所以從1940年起就在法國北岸修筑防御工事,這個工事也被稱作是大西洋堡壘。
沉默了好一會兒,隆美爾就憂心忡忡的說道:“如果盟軍從法國北部登陸…我們就有麻煩了!”
秦川知道隆美爾在擔心什么,德國正在東線與蘇聯打得火熱,此時上百萬的部隊正在全力進攻莫斯科,如果盟軍以英國為基地登陸法國北岸,再加上還有盟軍強大的海、空軍,尤其此時“大西洋壁壘”僅僅只完成一小部份(史上一直到盟軍1944年在諾曼底登陸時,“大西洋壁壘”工程最完善的部份才只達到68)。
所以,如果盟軍如果在此時選擇從法國北部登陸,那的確會像隆美爾所說的一樣…“有麻煩了”!
此時的秦川不由在心里暗嘆了一聲。
要知道史上盟軍之所以直到1944年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并不是盟軍沒條件,而是英國和美國都有一種坐山觀虎斗的心理…美國其實是在中間猶豫搖擺的,他兩頭都有利益,登陸可以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把英國壓下去,不登陸可以坐看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
而英、美之所以能夠坐山觀虎斗,就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借口,也就是在地中海方向針對意大利的戰役。
這就使英、美可以告訴全世界尤其是蘇聯…英、美不是沒有戰斗,只不過是在西西里島、意大利與德軍戰斗。
于是,蘇聯也拿英、美沒辦法。
但是現在,秦川卻守住了加貝斯防線同時也守住了西西里島,甚至希臘的防御還會加上坑道工事。
這么一來,盟軍從地中海進攻的所有通道幾乎都被封死了,于是英、美尤其是英國人就再也沒有錯口不開辟第二戰場了。
有時候,秦川都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幫了德國還是害了德國。
說幫了德國吧,自己的確一直都在為德國出謀劃策。
說害了德國吧,自己的所做所為很可能會加速德國的滅亡。
秦川猜得沒錯,西西里島戰役的失敗對盟軍造成了很大的震動,同時也影響到了他們的下一步戰略。
盟軍的戰后會議是混亂的,甚至英、美雙方的軍官差點在會議室里動起手來。
“美國應該要為這次失敗負主要責任!”德甘岡義的拳頭狠狠砸在辦公桌上:“因為很明顯,德國人突破了美國第1步兵師的防線并完全擊潰了這個師,也正因為這樣,才使英軍薄弱的側翼暴露在敵人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面前!”
“哦,是嗎?”巴頓瞪紅著眼睛憤怒的回答道:“關于德國人主力就在恩納的事呢?你們為什么不翻翻戰斗紀錄,我一直在告訴你們德國人的主力在恩納、在恩納,但就是沒人聽我的!第1步兵師以一個師的兵力面對德國人四個師,其中還有一個裝甲師兩個師械化步兵師,而你們呢?你們四個主力師對付一個步兵師,現在卻來嘲笑第1步兵師被敵人擊潰?!”
“可我們就要打到墨西拿了!我們在向敵人推進…”
“抱歉,你們是在向敵人的陷阱推進,你們之所以能前進是因為德國人想讓你們前進!”
“事實是因為你們的潰敗才導致全軍的潰敗!”
“那么是誰否定了我的計劃制定了這個愚蠢至極的計劃?”巴頓將軍怒不可遏的將會議紀錄一把拍到桌上:“打開它,看看會議紀錄上都寫著什么。看看我們的指揮官是如何研判戰場形勢的,事實證明他所說的一切都是錯誤的,事實是我們的指揮官被德國人狠狠的愚弄了…”
“喬!”艾森豪威爾臉色難看的打斷了巴頓的話。
與蒙哥馬利相比,巴頓的確有失風度。巴頓性格直爽,壓抑不住內心滿肚子的牢騷,尤其明明是英國人犯的錯,但他們卻試圖把責任推在美國軍隊身上…這口氣巴頓咽不下去。
而蒙哥馬利,他卻知道這時自己應該保持沉默,表現出一副敢做敢擔勇于承受的樣子,至于爭論、推卸責任的事,自然有部下去做。
不過說實話,美國方面在這場戰役中也有錯:在最后關鍵時刻,巴頓和艾森豪威爾都被秦川給騙了,以為德軍會全力向美國駐守的灘頭陣地進攻…正所謂關心則亂,因為他們太擔心這一點了,而且承受不起萬一發生這種情況時的損失,于是他們只能與英軍脫離只顧自己。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英軍遭到德軍全力一擊而損失慘重。
“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一點!”亞歷山大開口說話了:“這場戰役英、美雙方都有錯,我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指揮、協同等問題,最終才導致了這場戰役的失敗…”
這話雖然是對的,但從一個英國指揮官嘴里說出來味道就不一樣了…白癡都知道絕大部份的責任在英國,亞歷山大這話明顯是把過錯讓英、美雙方共同承擔了。
會議室里美國軍官個個義憤填贗,但卻毫無辦法。
“而且我知道!”亞歷山大接著說道:“我們不能繼續這樣下去,現在不是爭吵的時候,明白嗎?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們還會有下一次類似西西里島的失敗,然后還會有下一次!”
但是,以亞歷山大的威望和這樣拉偏架的行為當然阻止不了這場鬧劇,盟軍軍官們依舊在會議室里無休止的爭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