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配額比例你跟我仔細說說。”
丁寧對歐陽云天的話不置可否,發行公司的許可或者對其他人來說很難批下來,但這些人可不包括他。
不說他手中掌握的恐怖人脈,就他本身而言就是能夠直達天聽的人物,大不了厚著臉皮再去中南海送點靈酒靈茶啥的,把幾位大佬哄開心了,一個許可證還不是一句話的事情。
更何況,他可是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為了弘揚神州文化在做貢獻,他就不信打著這個旗號,大佬們會不給他這個面子。
至于錢,那就更不是問題了,不說成吉思汗陵里的那堆珍寶正在想辦法出手,就說他自己,手里現在還閑著兩百多個億在那睡大覺呢。
歐陽云天不愧是白青大力推薦的人才,雖然沒有制作影視劇的經歷,但對其中的道道卻是了如指掌,知之甚詳。
一部影視劇的制作,首先第一步就是劇本創作及攝制方案,劇本大綱在電視劇立項之前已確定,在此籌備期間應確定最終版本,并制作分鏡頭腳本,以便接下來進入緊湊的實拍階段。
第二步就是籌集資金,資金是劇組運作之本,劇組從前期準備到實拍階段再到后期宣傳運作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才能得以長期運轉,可通過投資方贊助及融資等方式獲得前期運轉資金并有足額保障。
接下來第三步就是組建拍攝團隊了,主創人員是劇組的靈魂向導,選擇正確且志趣相投的各部門主任將會對電視劇拍攝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劇組主創人員包括制片人、導演及出品人等對劇組起靈魂指導作用的團隊成員,此外,美工、攝影、錄音、場記等劇場工作人員也是電影電視劇拍攝順利完成的催化劑。
第四步是演員甄選。演員選角適當與否在一定程度上能決定影視劇最終播放時所獲取的關注度,演員的表演專業水平、顏值及其粉絲量都對于影視劇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五步是拍攝器材的選用,在開拍前期選擇高質量的拍攝器材是影視劇拍攝得以順利進行的硬件基礎,開拍后所有的影像資料都將保存其中,是成片得以呈現的物質基礎。
第六步是勘景制景,由于影視劇拍攝分為實景外景拍攝和棚內拍攝兩種方式,劇組在前期籌備過程中應做好充分的場景準備,在外景勘察選擇及內棚搭制方面做好充足準備,以保證開機拍攝順利進行,緊湊拍攝流程以降低制作成本。
第七步是演員定妝,拍攝劇照,在確定演員人選及工作人員后為各角色人選定妝,以預留充足的服裝道具變更,并拍攝劇照海報以發布打響作品前期宣傳知名度。
而這只是影視劇的立項階段,將上述所述前期籌備完全落實之后,整個劇組進入第八步緊湊的實拍階段,這也是影視劇制作的主要工作階段。
拍攝場景主要包括實景拍攝、棚內拍攝及三維制作等三個方面,是成片的最直接體現,拍攝期間后期工作人員會同步將影視資料帶進行初步剪輯,以便后期精剪,減少一定工作量。
第九步則是視頻剪輯了,在經過拍攝期的視頻同步粗剪后,后期工作小組在拍攝全部完成后將粗剪片進行精剪編輯,緊湊情節,以達到影視劇播出水平高度。
第十步是音頻剪輯,由于劇組拍攝現場景音色嘈雜,大多數劇組并不采取現場錄音的方式進行音頻采集,而是待視頻精剪成片后根據視頻內容需要進行二次錄音,以保證音色精準真實。為保證配音真實有代入感,劇組一般采用原演員進行配音,也有部分劇組選擇專業配音演員以提高其專業水準。
除了視頻配音以外,影視劇插曲配樂也是其文化特色體現之一,優秀且適宜劇情發展的配樂會使播放成效產生積極影響,更有可能引發新的音樂狂潮。
完成后期視頻及音頻精剪合成,大致成片才算基本落實,后期工作小組即可將成片送回至制作方進行審核,待劇組提出修改意見后進行進一步修改完善,完成后即可成片發行。
當然,這只是一部影視劇的大概流程,其中的還有很多復雜的專業知識在里面,比如說,拍攝時是采用膠片拍攝還是采用數字拍攝也是大有講究的。
比起數碼攝像,膠片的使用無疑更加原始,會使拍攝成本變的更加高昂,但膠片機依然是攝像師無法割舍的選擇。
數碼高清電影就像是使用更加高級的高分辨率ccd感光元件,使拍攝的畫質很細膩,目前可達19201080,約兩百萬像素,但無論怎么樣的好ccd都比不上專業膠片的分辨率、色彩還原度、灰度層次、反差寬容度和立體效果,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攝影師明知數碼攝影機更加節約成本但就是不放棄膠卷相機和攝影機的原因。
還有,在拍攝過程中制作宣傳片花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只有廣告宣傳到位,始終保持影視劇的曝光度,才能引起公眾的關注和期待,從而提高收視率或者票房,所以,一部影視作品的宣傳費用往往才是投資中的大頭。
比如說一部投資六千萬拍攝的影視劇,光是廣告宣傳費用往往就需要三千萬左右,達到了總投資的一半甚至還要更多。
一部影片拍攝完成,但并不代表就能夠順利發行放映,制品方制作完畢后,還要送到影視制作的主管部門廣電局去審核,只有通過審核了,才能聯系發行公司和院線或者影院進行放映。
之所以說發行才是影視制作公司中最賺錢的部分,就是因為票房的分配比例。
一部電影的票房如果以100塊錢為例,國家會直接先扣掉3做為電影專項基金,然后再扣掉5.5的稅款,去掉這雷打不動的8.5部分,就剩下91塊半了。
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院線、影院分完之后,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制片方能夠得到的票房利潤總票房3電影基金5.5稅款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發行傭金導演和主創藝人酬金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以500萬制作費電影為例,如果也拿出500萬做宣發的話,整體投入1000萬,如果想要靠票房回本的話,那票房最起碼要有3000萬才剛剛打平。
“那還有什么利潤可言”
丁寧聽的目瞪口呆,一部電影拍下來經過層層盤剝,制片方能夠拿到手的票房能有百分之三十就不錯了,這還有什么利潤可言?
“所以啊,我們國家大多數的制片公司大多都不愿意拍電影,風險太大,一個不好就會血本無歸,反而是周期長,但投資少、風險小的電視劇更有市場。”
歐陽云天感慨萬千的說道:“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神州很難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電影,國內高票房總被進口片占據的原因之一。”
“不對吧,我記得電影可不光光是票房收入,應該還有其他發行渠道收入吧?”
小夭畢竟是海歸,雖然不是圈內人,但對這一塊兒也有所了解,聞言狐疑的問道。
“當然還有其他渠道發行收入,比如電視、音像、DVD、網絡播放權、海外版權以及電影周邊附屬產品所帶來的利潤等等,可問題是,電影如果連票房都上不去,誰還會買你的電影版權,至于電影周邊產品…”
歐陽云天苦笑著道:“那是好萊塢電影才有的福利,比如說變形金剛系列片,就能夠盤活以變形金剛為主題的海報、張貼畫、玩偶、主題類下載、主題商品、面具、數碼產品、電子產品等等一系列周邊產業,在咱們國家,一是沒有能夠帶動電影周邊附屬產業的優秀電影出現,二是國內觀眾和國外的電影觀眾消費觀念完全不同,咱們國家的觀眾觀影大多只是圖個休閑娛樂,即便開發出電影周邊附屬產品,也很少有人問津,更別說像好萊塢那樣把電影周邊產品當做一個巨大的盈利點了。”
小夭露出若有所思之色:“我聽說好萊塢的票房分賬比例和咱們國家有很大的區別是不是?”
“在好萊塢,有三種分賬模式可以選擇,第一種是和神州一樣的固定比例分賬;第二種,是影院會支付一筆費用給制片方買斷影片,然后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歸影院所有;第三種,是好萊塢最流行的分賬模式,也就是階梯式分賬。”
歐陽云天解釋道:“如果一部電影票房高的話,電影公司所分得利潤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線,例如,一部票房3億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甚至可以分到高達60的收入,但對于一些票房成績不佳的影片來說,院線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比如一部票房僅1000萬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總體來說,一部米國電影的本土電影票房,電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丁寧恍然的點了點頭:“國外的票房分賬比咱們國家要靈活的多啊。”
“那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國內的分賬比例模式已經算好的了,1995年之前,在每100元的票房中,首先要上繳5元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以及3.3元的營業稅,剩余部分再由制片方和影院雙方按35和65的比例分賬,直到2006年,制片方的話語權逐漸增加,開始和院線重新商討票房分賬的規則,制片方的票房分賬比例才被提高到了42。”
歐陽云天如數家珍般侃侃而談:“2011年,國家為了大力推動影視業的發展,相關部門發布文件,規定制片方原則上不低于43;影院一般不超過50,才算是給制片公司留了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