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39掌盤(三)

  楊招鳳的出現令本喧鬧不已的堂內頓然鴉雀無聲。

  他極不自在,勾著個腦袋,不敢正視眾人。

  不說趙當世,坐著的人,哪一個不是軍中實打實的頭面人物,他楊招鳳是什么?小小的馬軍哨隊長而已,還是不久前因抓了闖食王剛提拔上來的。面對著睽睽眾目,他又羞又慌,臉上灼熱,連身形都有些晃蕩。

  “老楊,你這小弟和你是一個娘胎里出來的嗎?你個臉面老槐樹皮也似,刀都戳不穿,他卻羞答答的,像個娘們。”久之,還是郝搖旗率先開口打破尷尬。他大大咧咧,無所顧忌,自笑自說。

  他一說話,大伙兒不敢折了趙當世面子,借著話頭也都哄笑起來。其中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楊成府他媽偷漢子的。大家都是土坷垃出身,糙話葷話聽得多,說了笑過,自不以為意。

  往日里,楊成府厚臉皮,又不敢得罪侯、徐、郝,陪笑幾聲也就罷了,但今夜,他明顯有些不快,無膽直接懟回去,便將氣撒在自己小弟身上,狠狠盯著楊招鳳道:“勞什子的之乎者也看多了,讀書讀壞了腦袋。”

  楊招鳳滿面羞赧,沉默片刻,終于鼓起勇氣,走上兩步,朝眾人抱拳道:“小人見過千總,見過諸位把總、百總。”

  趙當世站起,在眾人的注視下走到楊招鳳身邊:“鳳子大家想必都認識。我叫他來,不為其他,就是為了表他之功。白日激戰,若無他,勝負尤未可知。”

  “哦?此話怎講?”諸將大部分不在大獲山作戰,待回軍時,官軍已然破了,自不太清楚戰斗的詳細經過。

  “諸位細聽。”趙當世看著楊招鳳,適時提高嗓音,“鳳子有三功。其一,帶手下兵士遠近哨探,傳遞消息,及時且準確,此為本職之功。”說著,一抬手,一碗酒便端了上來,“鳳子,你吃了這一碗。”

  “這…”眼下在場的上級都沒動箸,他位卑職低反倒喝上了,怎么看都不太合適。

  “婆婆媽媽作甚?若有人不服,我給你做主!”趙當世帶著調笑又帶著命令的口吻。座上郝搖旗、郭虎頭等性直豪爽的也都大聲要他盡管喝。

  沒奈何,楊招鳳一飲而盡。眾人叫了一聲好,他還在抹嘴,便又聽趙當世道:“第二功,渡口邊,他受命冒險往山城打探,不但查明戰況,還偵得羅尚文本部空虛的消息,甚至連人數也估算出,為我軍的行動提供重要情報。”

  “嗯,這確實不易。”徐琿繃著的臉稍有緩和,輕輕點頭。

  奔襲羅尚文本陣,實為大獲山戰場轉敗為勝的關鍵,能有意識地將這種信息傳遞給主帥,至少說明楊招鳳具備一定的眼界。而且能基本準確估算出對方的兵力數目,那必是冒著被發現追殺的危險靠到了極近的距離。在官軍占據優勢的局勢下做到這一點,其膽氣更難能可貴。

  徐琿待人,向來唯才是舉,也許他對你的態度不慍不火,但只要你有閃光點,就必能引起他的注意,得到他的認可。他與楊成府關系平淡,對楊招鳳也僅僅知其名而已,可此時看向楊招鳳的眼神中已經分明帶了些欣賞。

  “為這第二功,喝!”趙當世紅光滿面,用力拍了拍楊招鳳的肩頭。這一次,端上來了兩碗酒。有了第一次,第二次他少了許多拘束,也不言語,連連仰頭飲下,同時將空空的碗底向眾人展示。

  “好!痛快!”郝搖旗率直,撫掌稱贊。他喜歡喝酒,愛屋及烏,也喜歡喝酒豪爽的人。只見楊招鳳喝了三碗,面不改色,對他的觀感大為好轉。

  “鳳子,還能喝不?”趙當世笑呵呵地問他。

  “能!”酒壯慫人膽,楊招鳳喝酒不上臉,終歸量淺,實際上已經有些上頭。他平和,卻也是有血性的漢子,此時此刻,就是再不濟,也不可能吐露半個“不”字。

  “這第三功,嘿嘿,不是我說,包括我本人在內,恐怕在座難有人能做到。”趙當世說到這里,卻不直說,先賣了個關子。

  此話一出,座上的糙漢們多有躁動不滿的。郭虎頭箭傷未愈,歪著個腦袋,不忿道:“千總好生小覷俺們。不說虛的,只我脖間這一箭創,但偏個半分,便要得性命,我也未曾怕過。有此為證,我老郭還怕什么?”

  他的話代表了諸將絕大部分的態度,便是楊招鳳,聽趙當世如此抬舉自己,喝酒沒紅的臉這時候漲的通紅。

  “虎頭莫要不服。”趙當世笑嘻嘻的聽他說完,“你的勇猛營中誰人不知?在座諸位又有哪一個是貪生怕死之徒?我的意思,不在此處。”

  郭虎頭兀自不快,哼哼道:“請千總明言。”

  趙當世這時忽地將笑臉一收,肅聲道:“大獲山下羅尚文聚兵近百,組成槍林,欲圖拖延抗戰。還是鳳子,僅帶了數騎,便敢縱馬沖之,如此膽勇,為我軍之矛頭,震駭敵兵,我趙營才得以速戰速決,反敗為勝!”他有意將“十余騎”改為了“數騎”,少一個字,給人的感覺不一樣,無形中拔高了楊招鳳。

  若說前一功為有膽,后一功那就是大勇了。雖不提倡,但危機之中,能不顧安危,做到這一點,極為不凡。郭虎頭勇猛,但若將他設身處地置于那種情形下,他未必能這樣做。不是說他不敢,而是他會猶豫。趙當世說了,羅尚文擺了槍陣。以輕馬沖槍陣,明知可能是死路一條卻還是義無反顧,除了勇,還得有堅定不移的信念與拋空一切的心境。在座諸將捫心自問,紛紛暗自搖頭,趙當世說得不錯,但凡換做任何一人,

大熊貓文學    蚍蜉傳